江蘇吳江:水上明珠同裡的“三多”

江蘇省同裡古鎮位於大運河畔吳江市,距蘇州1 8公里,離上海80公里,到杭州130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建鎮史。

《同裡志》記載:五湖環境於外,一鎮包涵於中。鎮中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鎮外五湖環抱(同裡湖、龐山湖、葉澤湖、南星湖、九里湖),鎮內有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七個小島(圩),由49座橋相連接,真是“水鄉同裡五湖包,南北東西處處橋,水泊扁舟通萬里、鎮區來往但輕搖”、“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它以小橋、流水、人家、東方的小威尼斯而著稱。1 98 1年和1 982年,同裡先後批准為國家級太湖風景區同裡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又列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江蘇吳江:水上明珠同裡的“三多”

江蘇吳江同裡古鎮。


同裡古鎮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素有“三多”之盛名。

一是名人多。同里人才輩出,據鎮志記載,從宋代公元992年到晚清公元1810年先後出狀元1名,進士42名,文武舉人93人。鎮志稱“儒紳大夫彬彬輩出”、“多名家盛族”,宋代著名詩人葉茵、元代進士、翰林徐純夫,明初舉人官至江西右布政使的何源,明代著名造園藝術家計成,清道光進士、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沈桂芬、近代著名人士陳去病、柳亞子、王紹鏊、金松岑、社會學家費孝通等都曾在同里居住生活過。民間流傳的《珍珠塔》故事就源於此。

江蘇吳江:水上明珠同裡的“三多”

江蘇吳江同裡古鎮。


二是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官宦和文人雅士在他的故鄉建宅造園安度晚年,鎮志記載從公元1271年至19 1 1年先後建成宅園38處,寺、觀、祠、宇47座,數百戶士紳豪府之家住宅都有一定規模,全鎮現有耕樂堂、三謝堂、明德堂、承恩堂、侍御第、五鶴門樓、仁濟道院等明代建築十餘處。清代建築較完整的有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務本堂、慎修堂、慶善堂、任氏宗祠、龐氏宗祠、陳去病故居等數十處。民宅中封火牆、石庫門隨處可見,這些都是深宅大院的象徵。

江蘇吳江:水上明珠同裡的“三多”

江蘇吳江同裡古鎮。


三是水多、橋多。同裡鎮街河並行,橋路相接,東西走河,南北架橋,以河道為骨架依水成街、環水設市、傍水成園,巧妙而自然地把河、橋、街、路、宅、園聯結在一起,融為一體。鎮區水面佔總面積五分之一,鎮內15條河流全長6公里,架著49座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橋。建於宋代公元1127年的思本橋,是著名詩人葉茵所建,意是萬事民為本,故題名思本橋;建於元代公元1297車的富觀橋,該橋石質並不一致,有武康石、青石、花崗石,證明歷朝以來多次修繕;建於明代公元1506年的東溪橋,橋聯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這幅對聯生動地記錄了當年這裡文人雅士雲集的讀書之風;建於清代公元1816年太平、吉利、長慶三橋是同裡橋中之寶,既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在舊時凡鎮上居民婚娶時要在鼓樂聲中抬著花橋過三橋;同里人每逢生日也須走一趟三橋以圖吉利。


江蘇吳江:水上明珠同裡的“三多”

江蘇吳江同裡古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