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在晉北,跟老百姓一聊起來地,就是一垧兩垧,我原以為一垧就是一公頃,15畝。還有有聊起畝產的時候,老百姓總會說,我們是小畝子,意思按現在的畝制來說產量還會高。


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晉北老農在地頭


有一次在晉西北的神池縣,我實在憋不住,問了一個老農,這一垧究竟是多少畝呢?老農說,這把我也問住了,我們這裡本來就地多,但是地都不好,還是一塊一塊的,家家按現在說都有100來畝地,老百姓就把一塊地叫一垧,把大塊點的叫兩垧三垧地,一般一小塊地也就2-3畝。這下我明白了,是不是兩三畝就是一垧地呢?老農說:差不多就是這樣,普通一垧2畝地,也有3畝叫一垧的。

我跟老農講,人家東北的一垧可是一公頃,不過東北人把垧分成了小垧和大垧,一大垧就是一公頃15畝地,小垧就是10畝地。老農也不多辯解,現在都叫畝了,分地的時候都是按照飛機遙測的算,是多少就是多少。

再問老農,這小畝大畝是怎麼回事呢?老農說,這就跟以前分地有關了,分地的時候用的是步量,前後兩個腳印為一步,一步都叫三尺,其實步子或大或小,畝就或大或小了,一般一小畝就是現在的8分地左右,一大畝就是現在的1畝2分地左右。

看來現在的地裡頭還真有學問呢。我們從頭來看看歷史,這一畝地怎麼會變成666.66平米呢?我想主要從我國度量衡的幾個演變階段來跟大家聊聊這個“畝”。


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戰國時期的疆域


一、“畝”的歷史

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隋唐宋元明清"。這是我國的簡單歷史總結,而”畝“的由來我們就從跟今天4000年左右的夏商周說起。

最早對於畝的考究應該是從夏、商兩代的井田制而來,當時公有制為主,實為”田“,而後有了私有田產,就以”畝“稱。當時以”步“計算,寬一步,長百步,究竟多大,實不可考究了。

我們都知道秦統一了六國,有大小畝之說,”商鞅變法"中,第二期變法就有度量衡的統一,按照240步為一畝,究竟有多大?據專家稱當時的一畝約為現代的0.29畝

據吳承洛先生《中國度量衡史》一書記載:惟中國曆代對於地畝之數,本無精密統計,又未經清丈,亦無法確定計畝之單位

這也說明,我國古代發明了“畝”這個單位,但真的是各個時期計量不一。但有人做了個記錄,都以240步為一畝,秦漢時6尺為一步,一步大約1.4米,百步約196平米;先秦時6尺4寸為一步,一步約1.45米,百步約210平米;隋唐時5尺一步,一步1.5米,百步約225米。這百步都為一“畝”。可見,古時的畝確實比現在的666.66平米要小得多。

再說一尺可換算成現在的多少釐米,則各時期也不同。商周時期一尺約17釐米;秦漢時期一尺約23釐米;隋唐時期約30釐米;明清時期約為32釐米;現代則成了33.333釐米


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土改時農民量地、分地


二、現代一尺33.333釐米是怎麼來的

現代人應該明白一畝等於60平方丈,一丈等於10尺,3尺等於1米,1尺等於0.333米,那麼60平方丈就是666.666平米,這個6不盡的循環數字實在叫人心煩難受。

可是從古人習慣於以60為計量單位來看,已經成為一種歷史,就如現代我們以10進制計數,以2進製做電腦運算一樣,也如我們計量重量的時候古人用16進制一樣。

而將1米變成3尺還是在1928年的《中華民國全度標準方案》裡確定的,同時將1尺變成了10寸,10尺為1丈,60平方丈為一畝,這也算一次新的統一度量衡吧,主要是為了跟隨英國當時的度量制度,以米為單位計算,同時合乎我國度量的平衡過渡。據記載,我國在20世紀30年代,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不高,農民買布以尺寸計算,買糧以鬥石計算,直到解放以後,在國家又進一步規範了公制度量後,還是有民間廣泛使用尺子,也許這種改變是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才改變的吧。

從古代到今天,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次度量衡的改變都是隨著國際化的發展而變的,秦朝在統一六國後做出的田畝制度、度量衡制度都是在為了使國度更加安穩,方便管理而設定。唐代以後幾次更替度量,都脫離不了畝田換算,比如明代南方富庶,畝產比北方大一倍,為均衡南方差異,則將北方二畝折成南方一畝,也算是為平衡產值吧。現代工業下,國際交往增多,為配合進出口,採用米制確實也是一種進步。


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農民用木規尺丈量土地


三、農民對垧和尺的嚮往

在進農村跟農民朋友聊天的時候,每每聽到他們說“垧”和“尺”等話語時,總是有一種親切感,他們也喜歡這樣討論來討論去。“我是小畝子,用不了4000粒玉米種”,“我是大畝子,一袋種子不夠種”,到了東北那種豪爽勁更讓人心裡痛快“我種了10垧地,今年收成特別好”,“我只有兩垧地,跟人家差多了”,這都是農民質樸的表現。

至今我都記著奶奶和媽媽趴在縫紉機上做針線活,用尺子一會兒量量這兒,一會兒量量那兒,而且笸籮裡的幾樣東西就是“剪刀、尺子、畫粉、針和線”,直到大了些才又增加了一卷皮尺,這也許就是農民跟時代接軌的印跡吧。


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之前農民做針線活,缺不了尺子、剪刀、頂針和線


今天我還專門打電話問了晉西北的一個農民朋友,證實了一下一垧地有多少,他說就是個兩三畝吧,不過現在公家量地都是畝,咱也不能那樣喊了,再喊連自己都搞不清有多少畝地了。現在量地除了公家在無人機測繪外,老百姓租地時都是用電子測畝儀了,哪還記著那“把地”的年月了。

卻也清晰地記著小時候看著大人們在田裡拿著個木質的“”字型的工具在一步步地數著,後來才知道那就是“把地”,(工具叫木規尺)一步是1.5米左右,然後計算出來分給村裡莊稼人,想想那時候,怎麼能夠做到精確呢?形成大畝小畝也許跟“把地”人的手緊手鬆有關吧,不過也無從取證了。


一畝地是666.66平米,一垧15畝,還有2、3畝,那大畝小畝怎麼講?

老木頭尺子


每每跟農民們在地頭,聊起這些關於地的事,大家都是開心的,不論是講畝的,還是講垧的,講大畝的還是講小畝的,也許地域文化不同,但都會不約而同地去講墒情,去聊產量,去說耕作,這才是農民可以引以為豪的地方吧。關於“畝”,你們那裡還有什麼故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