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古埃及的城市和宮殿以及住宅包括神廟等,緊隨蘇美爾文明以後出現,主要發端於尼羅河三角洲地帶,並擴展到上埃及和努比亞地區。因洪水氾濫和沙漠侵襲等,許多古埃及城市尚被長期掩埋而不知所蹤。同時,從孟斐斯到底比斯再到阿斯旺,包括卡宏和阿瑪納以及亞歷山大城,它們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分別代表了古埃及的各個方面。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古埃及建築當中功能性建築如生活和生產建築,因年代久遠且保存不易,所發現數量和質量都不多也不高。主要是由於古埃及文明從穴居和半穴居進入地面居住以後,最初的建築材料主要來自簡易加工和自然生長的泥磚與蘆葦等,包括因資源缺乏導致的少量木材,即較為原始的土木結構,與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

所以,對於舊王國和中王國以及新王國前面的住宅建築等,即便專家和學者也更多地根據已挖掘的少量留存進行推測並復原,其佈局和結構以及使用包括細節等,未必完全符合原貌。

例如,蘆葦和紙莎草以及棕櫚木,樑柱和磚牆面以及泥屋頂,其組合在早期甚至中期,幾乎沒有完整實物。又如,尼羅河三角洲中部的布巴斯提斯,雖指巴斯特女貓神房屋,少數具有歷史價值建築留存已屬古埃及晚期,無法進行溯源性建築研究。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對於古埃及的權貴和官僚住宅以及法老和皇室宮殿,尤其民居來說,經過改善的土木結構的確取材容易且結構簡單,長期使用在舊王國和中王國以及新王國。更多地,權貴和官僚住宅以及法老和皇室宮殿比起民居來說,更具規模或更有高度,包括泥磚改為燒磚以及拱券代替平梁等,甚至權貴和官僚住宅以及法老和皇室宮殿更有條件使用優質木材以便支撐平頂。其中,權貴和官僚住宅的多進佈局與園林設計等,對於法老和皇室宮殿或多或少產生部分影響而變得更加複雜,如宮殿的接見廳和起居廳以及附屬建築等,因為,兩者在早期階段較為接近並沒有太大明顯區別。

卡宏城作為開羅西南部法尤姆附近的古代工人聚居鎮,其整體佈局和房屋建築等,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古埃及城市發展歷程,雖然其佔地規模不大和存在時間不長。同卡宏城類似的是底比斯西南部邁迪納附近的古代工人聚居鎮,只不過已經從中王國發展到了新王國,而且,阿蒙霍特普三世還在此修建了宮殿。隨後,是阿蒙霍特普四世即阿肯納吞因其一神教改革而修建的新都城阿瑪納,位於開羅和底比斯中間的尼羅河東岸。其實,人們曾長期對古埃及城市的發展歷程較為模糊,直到阿瑪納被發現和被認識以後,因為,它的政治和宗教包括生產和生活功能已相當完備。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位於開羅附近的赫利奧波利斯對於古埃及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前王朝和早王朝時期的最大城市,不僅是開羅的組成部分之一,還是古埃及太陽城即眾神的故鄉如赫利奧波利斯的九神祗,也是古埃及宗教和神學中心之一。而且,曾經作為舊王國都城,僅次於以前孟斐斯和以後底比斯而在古埃列第三位。可惜的在於,赫利奧波利斯在波斯人入侵後遭到損毀,如今只留或全或缺的方尖碑和殘存磚牆以及零星石柱,包括現代貧民區所挖掘出來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大頭像與神廟遺蹟。

孟斐斯與底比斯先後作為古埃及都城。不過,孟斐斯在底比斯後仍長期保持了宗教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孟斐斯時期,尼羅河東岸為宮殿而西岸為金字塔,底比斯時期,尼羅河東岸為神廟而西岸為墓所,這樣的城市選址以及建築佈局,都屬於古埃及的多神論和生死觀影響下,一千多年當中不斷延續的城市發展脈絡與傳統建築理念。其中,僅有阿瑪納的新都城曾經短暫打破其規律,因為,阿肯納吞墓所被選擇在尼羅河的東岸,這是一神論非偶像崇拜在建築上對於多神論及其生死觀的否定。

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部的塔尼斯,作為古埃及第三中間期最後的都城,被稱為失落的城市,因自然災害和戰爭破壞而衰落併成為古埃及考古遺址又建成露天博物館。它被傳說為擁有無盡的地下寶藏,所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現在探尋約櫃的著名電影即奪寶奇兵當中。其實,聖經民數記的相關章節已記載了塔尼斯為索安城,也是先知摩西要求古埃及的法老允許以色列人離開的地方。同時,古埃及的法老常被指向拉美西斯二世,主要原因並非時間絕對契合而是其活動蹤跡遍佈尼羅河三角洲,如他在第二中間期的希克索斯都城阿瓦利斯附近修建派拉美西斯城,聖經出埃及記的相關章節也記載了該城即蘭塞,並是先知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出發過紅海的地方。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世界史之中東篇(古埃及文明下五)

在古埃及城市建設和神廟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方尖碑,既有崇拜神祗的象徵性也有紀念法老的永恆性,還有建築裝飾性。其綜合性功能要求較高材料性,常用上埃及的花崗岩建造,並放置在城市中或神廟前。例如,赫利奧波利斯的辛努賽爾特一世方尖碑仍在古城原址,屬於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方尖碑,當然,大多數方尖碑成對放在神廟內外尤其塔門兩側。

古埃及方尖碑以其體量著稱,最高達到三十米左右而最重超過三百噸以上,不過,也有較小方尖碑包括方尖碑殘件。從現存方尖碑看,基本屬於由下而上的逐漸收分的四面錐體,可分為碑座和碑身以及碑尖三部分,碑尖多被設計為金字塔狀,碑身常被刻滿了象形銘文。所以,古埃及方尖碑有著與生俱來的獨特性以及神秘性,既為埃及人自豪,也為外國人青睞。

根據相關調查統計,古埃及方尖碑尚有大約三十多座。但是,出於古埃及法老對外贈予和各方佔領者不斷索掠,世界多國擁有的方尖碑總數量竟超過埃及的擁有量,導致埃及本國僅留存不到三分之一方尖碑,更多的是較小方尖碑和方尖碑殘件以及未完工方尖碑等。例如,除了意大利擁有二十座,所謂克婁奧帕特拉方尖碑分別在紐約中央公園和倫敦以及巴黎,其中,紐約的和倫敦的屬圖特摩斯三世時代的方尖碑原對,而巴黎的則與盧克索神廟的屬拉美西斯二世時代的方尖碑原對,皆非克婁奧帕特拉七世。


注:

卡宏:Kahun;阿瑪納:Amarna;布巴斯提斯:Bubastis;

巴斯特:Bastet;赫利奧波利斯的九神祗:Ennead of Heliopolis;

太陽城:City of the Sun;眾神的故鄉:The Home of the Gods;

宗教和神學中心:Center for Religion and Theology;索安:zoan;

坦尼斯考古遺址:Tanis archaeological site;失落的城市:the Lost City;

露天博物館:the Open-Air Mmuseum;民數記:Numbers;

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索安城:Zoan;先知摩西:the prophet Moses;以色列人:Israeli;

出埃及記:Exodus;蘭塞:Raamses;紅海:the Red Sea;

克婁奧帕特拉方尖碑:Cleopatra's Needle;


注:本文部分圖片引用自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