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心以新的啟示


給人心以新的啟示

“天生具有魯迅般的特質,卻沒有走好‘魯迅道路’,這才是悲哀。”我想,喜愛魯迅,鍾情於魯迅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心的覺醒。

魯迅先生在1923年有一篇講演稿《娜拉走後怎樣》,距今百年了。讀讀這篇講演,或許我們能夠懂得“魯迅走後怎樣”——我們該怎樣作為自己,發展自己。今天,我就在魯迅先生這篇講演文的“語絲”中語絲一番,以抒發我心。

1. 傀儡就是“別人怎麼指揮,他便怎麼做的人。”互聯網信息時代,人是否成了網絡的傀儡呢?自己是否成了自己的手機的傀儡了呢?互聯網信息時代,是呼喚思想家的時代,但也是造成“腦殘”的時代;最需要的是思想家,而不僅僅是似乎“不斷創新”APP版本。

2.“關得麻痺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在“體制”內生存生活的人,最該想想這個問題。

3.“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夢醒了無路可走”,大概各人都有體會。但在當今時代,怕得是“有路可走,但卻不做夢了”,更靠可怕的是“裝睡”而“叫不醒”——固化在舊習氣中,無論怎樣呼喚都不覺悟。

4.“夢是好的,錢是要緊的。”這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經典哲學思想。但不能是“錢要緊”而喪失了信仰和理想。

5.“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反腐時代,“大老虎”與“小蒼蠅”的真實故事,非常有力地證實了魯迅先生的話語思想。“自由”與“金錢”的關係,在當代人生哲學中最為值得仔細思謀。

6.“天下事盡有小作為比大作為更煩難的。”手持一本經典讀讀,唾手可得,但卻在“抖音”上拉雜一夜。這可謂當今現實生活中的“小作為更煩難”。

7.“第一需要記性。記性不佳,是有益於己而有害於子孫的。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人的錯誤。”這樣的思想,是非常深刻而易懂的,關鍵就在於真正有記性地記住他,不再去犯前人的錯誤,更不去再犯自己所犯過的錯誤。

8.“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鬥。”人若在長週期上有所非凡人生成就,此言當是個人每天卓有成效作為的“精神指針”。溫飽富裕後的日子中,該是講究這種“深沉的韌性的戰鬥”之精神吧?

給人心以新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