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拔民,遼東開墾,使得東北村屯林立農業繁榮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導致遼東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到處是一片"滿目蒿萊,荒涼蕪穢,阡陌皆無"的景象。

清廷為了恢復戰爭創傷,發展該地區農業生產,從清順治元年開始,實行移民獎勵政策,拔關內多省人民來遼東開墾。

順治拔民,遼東開墾,使得東北村屯林立農業繁榮

如今,在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村屯多為順治元年始建。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廷頒佈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凡移住之農民,每月供給食糧一斗,每垧墾地給種子六升,墾民每百人貸與耕牛二十頭,其中食糧、種子於秋收後,如數歸償""凡招來新民,歸部遣官偕同縣官,城中每丁給地基二繩,約三丈(二日)於野,每丁給地五繩(二十五畝),永為民業"。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還規定"還依開墾面積之多寡,決定地方官的升遷,或賜匾額,高懸門第,以示褒獎"。

順治拔民,遼東開墾,使得東北村屯林立農業繁榮

這便是順治拔民事件,當時來遼東開墾的人多由河北、河南、山西及山東地區的人組成。由於移民政策十分優惠,很多地方是整村屯遷徙,有的地方是官員率領而來。

其中山東地區的人民多遷徙至遼東地區,如今遼寧的鞍山、大連、營口和丹東有很多人的先祖是從那時移民過來的。河北、河南和山西的人民多遷徙至今遼西地區,如錦州等地。

遼東地區面貌由此改變,農業生產開始恢復。

順治拔民,遼東開墾,使得東北村屯林立農業繁榮

到了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關東實行禁封政策。清廷頒佈停止移民政策主要考慮"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

由此可以看出,關內大量移民的進入威脅了滿清八旗的生存環境,所以才有了關東封禁。

順治拔民,遼東開墾,使得東北村屯林立農業繁榮

到了近代,由於清政府的無能,對邊疆的控制日益削弱,面對沙俄不斷侵蝕東北,清廷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闖關東由此開始。至公元1910年,關東地區總人口為1800萬人。到1949年前,關東地區總人口增至4000萬人。如今東北地區人口達到約11700萬人。

順治拔民,遼東開墾,使得東北村屯林立農業繁榮

東北地區從古至今,多次繁榮都與關內移民息息相關。你的先祖是何年間來到東北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