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講述: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孟子提出的王道精神,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一個大原則。自孟子提出這個觀念以後,中國曆代的政治思想均以此作為政治的大原則。

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以權勢及武力為手段,而又假借仁義為口號的,這種政治就是“霸道”。中國歷史自堯、舜、禹三代以後,政治路線變了,所行的差不多都是霸道。而行霸道的先決條件,必須自己先能為一個大國,也就是說國家本身的軍事力量要強大,經濟力量要雄厚,人民要眾多,領土要廣闊,等等。必須先具備這些厚實的國力,霸道才能行得通,所以孔子、孟子都認為,自周朝以來,王道就開始逐漸衰微了。

孔子在《禮記》的《禮運篇》中,說到人類文化衰微的演變,就感嘆後世已失去了王道。世界大同思想體現於《禮運篇》中的一段,描寫王道政治普遍實施以後理想的社會狀況。他說,中國在上古時候的人類社會,就是這種大同世界的“太平”盛世;等而下之,王道的精神變了,王道的政治也沒有了,但還可以致“昇平”的社會;再等而下之,便是衰亂之世了。

而孟子在這裡,就更加強調失去大同世界理想、失去王道精神以後的政治,都只是假借仁義的“霸道”而已。但是他為霸業下了一個定義——霸業必須具備一個強大的力量來行使治權。然而,縱使是一個具有強大力量的政權,要想圖強稱霸,還是要假借仁義之名,利用仁義做它的號召。換言之,霸道的政權、霸道的君主、霸道的大國,如果不借仁義為名,還是不行,不能成為霸。歷史上這類事例很多,一定要兩者摻和來用,雖然有政權、有實力,但也還要藉助仁義這塊招牌。

例如十九世紀以後,西方政治思想所標榜的“自由民主”,表面聽上去無可厚非,其實真正的“自由民主”也就是中國傳統所講的做到“王道”精神的一個渠道。可是直到現在為止,全世界的國家民族中哪個真正做到了“自由民主”呢?即使有,也不過是假借自由民主之名而行霸權之實,不也正是孟子所說的“以力假仁者霸”嗎?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再為王道下一個定義,“以德行仁者王”,以最高的道德政治為中心來施行仁政,就是“王道”。而以道德為基礎的仁政,則不在乎土地是否廣大,人民是否眾多,武力是否強大,經濟是否雄厚等問題了。他並且舉出歷史的例子作說明。這裡要注意,引申孟子的思想,姑且裁定堯、舜、禹三代是上古最純粹的、不著意的、本然而行的王道。他在這裡所舉的,是後世所稱道的弔民伐罪——有所為而為的王道的代表。然而這一典型,也往往被後世假借而利用。

他說,像商湯開始起來的時候,領土只有七十里;而周文王在開始建國的時候,領土也不過百里而已。幅員如此之小,他們卻能夠實行仁政,因為他們實行之初並不是企圖擴大領土,成為大國,也沒有其他的野心。那是以一個道德的政治思想做原動力,所以不需要假借一個大國的力量去行使仁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孟子更進一步引申王道精神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後世的霸道以權力、武力去征服別人、懾服別人,而在表面上被征服、懾服的那些人,內心並沒有真正地被降伏或佩服這種征服者。實際上,只是因為自己力量不及,無法對抗,只好投降,作出服從的表示而已。

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假如你比別人狠,比別人能幹,比別人有錢有勢,別人只有聽你的,只好對你好了。譬如說你是一個有錢的老闆,你公司裡的職員因為要向你領薪水,只好聽你的,但是他心裡不服你,也不一定佩服你。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又提出另一面:“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來服人的,是使別人內心高興、心甘情願去服從他,這就是王道。像孔子,只是一個平民老百姓,既無財又無勢,什麼都沒有,自己還一度落魄到沒有飯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這些忠誠耿耿的學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著這位老師,連餓飯的時候都跟著老師一起餓飯。因為孔子的修養、道德使他們衷心地敬仰,故而服從他,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精神。

孔子也因此成為“素王”。這個“素王”是非常崇高的尊稱,也就是千秋萬世的王,等於佛教尊稱釋迦牟尼佛為“空王”一樣。空王的含義則更為豁達,什麼都不要,他並不是想坐大殿裡垂目而稱王。你來燒香也是如此。所以空王、素王,都是一樣的極端高明。

孟子這一段畫龍點睛就在“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這一句,點出孔子“以德服人”而成就千秋素王之業。素王不是爭取一時的功名富貴,不是要富有四海或保有天下的一代王業。換句話說,真正的王道德業有兩種,一種是實際的行為,見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表達的,如堯、舜、禹、湯、文、武;另一種便如孔子一樣地有素王之尊,永垂萬古。我們拿西方文化的名詞來說,這是精神文化的王國,永遠屬於孔子的天下。

——整理自《孟子與公孫丑》

南懷瑾先生講述: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以無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業也要以之為最高道德標準。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學,也是最高的謀略。

中國的歷史,是講究無事取天下的,堯、舜、禹可以說是如此,禹以後商湯、文、武、周公、孔子,歷代的聖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說到孔子,雖然他沒有取天下,不過他取了另一個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稱為素王。素王是沒有土地的皇帝,換言之,他是文化王國的帝王,在文化王國中,他號令數千年,甚至可以號令萬代。這樣取天下,是歷史上取天下的標準,也就是以無事來取天下。

“無事”就是隻要求自己行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謀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為的功業來取天下。所要求的,僅是自己內在的聖人之道。雖眾望之所歸,那是餘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學道,學習如何完成一個聖人之道。

所謂學道,學聖人之道,當然不是我們現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種而已。而修聖人之道,則是道德行為內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業打下來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漢以後的中國歷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們在歷史哲學上,可以用兩個觀點來看,三代以上所謂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戰功取天下。秦漢以後必須有功在人間,尤其是戰功,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漢以後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講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當時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為什麼又說這樣是“不足以取天下”呢?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哲學的特點,正如孟子所提過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人者霸”。到秦漢以後,以戰功而統一國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號召,實際上是霸道。“以力假人者霸”,就是以戰功使人不能不服從。老子所講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個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學,也就是政治道德。

——整理自《老子他說》

-----------------------------

中國有句古話,“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簡簡單單十二個字,就把中國歷史文化“王道”和“霸道”的界別說得一清二楚了。假定三代以上,在唐堯、虞舜時代的政治。是“以德服人”的“王道”。三代以下,尤其在東周以後,都是“以力假仁”的“霸道”治權。在古漢語中的“假”字,不完全當作真假的假,假當作“借”字用。所謂“以力假仁”的意思,是說,雖然都是用權力來統治,但也必須借重仁義之道來作號召。

*****

《大學》一再強調“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明德”之教,是闡揚文治與武功的政治行為。雖然從表面看來,只有現實的利害關係,並無絕對的是非、善惡的標準,但其中始終有一個不可逃避的無形原則,那便是循環反覆的因果定律,正如《易經》泰卦爻辭所說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為政’果然如此,做人做事,何嘗不是如此。這也就是曾子所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

我們現在提出的歷史事實,只在證明真正“誠意”、“正心”為“治國、平天下”,能夠“以德服人者王”的並不易得。大多數都是“以力假仁者霸”的存心和行為,以及他們的開場和結果。然後反觀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國家,為什麼有如此的曲折?究竟自我要在哪一種文化,哪一種“政治哲學”的意識文明上,才能做到萬古千秋、國泰民安呢?實在值得深長思量啊!難道過去我們幾千年來的先人,都是笨蛋,都不及二十世紀的人聰明睿智嗎?那麼我們的“基因”,根本就有問題囉?是嗎?

上古之時,用“道”、“德”來理天下,戰國以後,歷代帝王以“霸”和“術”來治天下或爭天下。所謂“霸”就是武力和權威,而“術”就是方法、手段。如果以“明明德”、“親民”為出發點,那就可以成為歷史上的“民君”了,正如西方馬丁·路德所說的,不擇手段,以達到最高道德目的。但說起來簡單,古往今來,做到的又有幾人呢?所以玩弄手段、自欺欺人畢竟是很危險的。

*****

必須要了解,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文化不同的各個國家民族之間,早在公元以前,就能接納外族歸附移民,不記宿仇,沒有種族歧視的成見,除了中華民族,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

因為中國文化,本來有“王道治天下”的傳統,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義精神,才能做到。也可以說,中華民族的“華夏”文化,早已在公元以前,就實行了人類大同的理念,早已泯除種族歧視的狹隘胸襟。例如在這以後的唐末五代,以及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國的歷史事實,都是具有這種精神的作用。

就以歷史的事實為證明,中華民族從來不肯侵略他人,不是以強權當公理的民族,只有“忍辱謙讓”,化解其他民族的非禮侵凌,加以感化而融歸於整體“人道”之中。所以在公元六世紀初,南朝梁武帝的時代,印度佛教的禪宗達摩祖師,決定要“東渡”中國傳法。別人問他為什麼一定要去中國,他說:“震旦有大乘氣象。”換言之,所謂“大乘氣象”,就正如佛說的“娑婆”世界中的中國,確然具有慈悲(仁義)的精神。“娑婆”是梵音,它的意義,是說“難忍能忍”的“堪忍”的精神。

——整理自《原本大學微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