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中徐姑姑的名言: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01

在電視劇《安家》中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臺詞。孫儷飾演的房似錦知道自己其實一直被師傅利用,連他送自己的名牌包,也是一個A貨,為此她心情非常低落。站在河邊,她和徐姑姑有一段對話。

她問徐姑姑:你難道從來就沒有對別人設防過嗎?你就從來沒懷疑過我嗎?徐姑姑笑了一下說: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這是一句蘊含深意、充滿哲思的臺詞。


《安家》中徐姑姑的名言: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02


任何事都有所謂的利弊兩面。我們每個人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防禦機制便是如此。我們需要用防禦機制來防禦什麼?答案是痛苦和危險。

可以說,防禦是一種人的本能,就像有一個人拿一把大刀砍你,你會本能的舉起手躲避一樣。所以,防禦機制必不可少。

但同時,防禦也使我們遠離痛苦感受的同時,遠離了真相。

比如,常見的防禦模式迴避,就像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如果這件事發生在鴕鳥身上,我們目睹了這一幕,會感覺鴕鳥很蠢,自欺欺人,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像鴕鳥一樣無意識的迴避痛苦,這樣的場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比如最近吵的沸沸揚揚的方方日記。不從道德或政治角度解讀,僅從心理角度來說,為什麼有的人看了之後心裡極度不適,而且極度憤怒,這是有原因的。

因為這些日記裡記錄的真相的醜陋的一部分,就像有陽光就有陰影一樣,其實兩者並不分家,但是有的人從心理上無法直視陰影,因為陰影部分會勾起他們內心痛苦和黑暗的感受。當然,他們自己不會承認(準確的說是意識到)自己出於自己對陰影的恐懼,而是會將自己的投射轉向對方,比如他們會攻擊是這個老太太太陰暗了,寫出來的全是陰暗面——從心理防禦機制上說,這是典型的投射。

投射的本質,是將自己無法承受的內容轉向別人,說成是別人的東西。

有一個關於投射的經典案例。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到陌生的環境,感覺非常侷促。他的真實感受是:這的人看上去都冷冰冰的,不怎麼友好,充滿敵意。當他這樣想的時候,自己的不適感就下降了很多——因為責任被甩給了外界。

但是,這其實是他自己內心因為安全感缺失投向外界的敵意,換言之,敵意是他自己的,但是他卻感覺是外界的。

一般來說,如果讓這類人去做SCL-90的測試,他們的"敵意因子"分數都會比較高。


《安家》中徐姑姑的名言: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03

《安家》中的房似錦因為自身坎坷的經歷,對外界充滿了警惕,她從心理隔離了感受,成為一個效率很高,但卻缺少人情味的工作機器。

隔離,也是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過度理性化,隔離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成為一個缺少人氣的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其實就是一個高度情感隔離的人。我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與感受能力相比,實在是強了很多。這對於我的職業來說,是一個短板,所以,我需要不斷的練習,和感受鏈接,但是這的確很難。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很多人,張口就是道理,嘴裡有太多的對錯、是非,這些人大多數都有程度不同的情感隔離。道理,對於他們來說,是隔離痛苦感受的有效工具。

人的心理防禦機制林林總總,單是安娜·弗洛伊德就總結出其中的108種,可以說,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應用著各種防禦機制。

所以,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識別自己的防禦,並儘量減少低層次的防禦機制,才是真正走向成熟的方法。


《安家》中徐姑姑的名言: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04

人能完全沒有防禦機制嗎?答案是否定的。防禦機制就像我們的皮膚一樣,是肌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防禦機制,我們可以保持兩個態度,一是識別,深度覺察,二是昇華。

深度覺察自己的防禦機制,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為防禦機制不是肉眼可見的皮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無意識使用的。

前兩天和我媽有一次談話。

事情的起因是我家一個親戚得了重病來我們這看病,在他們看病的過程中,我父母給予了很多幫助,比如他們不嫌勞苦,堅持倒幾趟公交車去給對方送飯等等。

在這件事情的最後,是親戚最終因癌症轉移,放棄了手術,回了老家,但是走的時候沒有給我父母打招呼。

我媽為此深感受傷,從評判的角度說,她認為對方太不懂事,起碼應該有始有終,告訴一下自己。

我指出她的痛苦根源,來源於缺少邊界的妄念,在對方得病的時候,她投射了自己的感受,過度捲入和付出,但是這種付出只是一廂情願,未必是對方真正需要的。並因為自己的付出產生了對對方的"控制"之心,當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在走的時候打招呼,便深感受傷。

本質上說,我媽是一個很聰穎豁達之人,跟我在一起學心理的同學,有的學了幾年,還不如我媽領悟能力高,她只是通過平時我對她的"言傳身教"以及讀我的文章,就已經獲得了比較深的理解。

但是當這件事落在她頭上的時候,她沉浸在自己的受傷害感中不能自拔,對我說的"邊界論"接受無能。

待她冷靜下來,她不得不從道理上承認了我說的話。她說,我其實現在也能想通,我付出是我心甘情願的,至於別人怎麼做,我管不了。如果是以前,我可能會生氣很久,但是現在很快就過去了。人的關係,也是隨緣,以後自己的投入也得悠著點,對別人也別抱那麼高的期待。

我笑了一下說,你還是很受傷,只不過現在用了更高級的方式從感受上"消化"了自己的創傷。但是本質上,是對控制無能的無奈,而不是真正的接納。

她反駁我,堅持說自己就是想通了,證據是現在沒有繼續生氣了。

我繼續講解。她的確從生氣轉向了平靜,但是受傷的感覺卻沒有真正消除,否則,她就不會傷感的說出"隨緣"之類的話。這些話的本質,仍然是把自己置身於受害者地位,說白了,她的真實意思是:受傷了,情淡了,遠離了。

道理可以修通,但是感受很難祛除。

"受傷"的前提,是認同了別人傷害自己的事實,但是別人的傷害,只有自己認同時才會真正傷到我們,當我們置身被動地位,自己不能做自己情緒和感受的主人,就會感覺受傷。

我媽最終黯然承認了自己的防禦,看清了自己渴望被人承認、渴望得到回報的"內在小孩",但是我知道她很難跳出這種感受。


《安家》中徐姑姑的名言:不防禦,是最好的防禦


05

每個人都很難。

所以,完全的祛除防禦,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需要識別它們,識別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它"綁架"和"限定",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徐姑姑說"最好的防禦就是不設防"。他所說的不設防,指的是自己的防禦之心,其實也就是讓自己的心像王陽明說的那樣,變成一塊鏡子。

當外界真的有危險時,鏡子可以照出來,然後再使用合適的應對方式。如果外面是安全的,我們內心這面鏡子也就不會妄動,而是平靜如常。

所以,歸根到底,修的是自己的內心。

使用更加成熟的防禦機制,擺脫原始的防禦機制,並且能夠覺察自己的防禦。所謂內心的力量,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被修通的。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