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文:基層扶貧,幫扶教育缺一不可

近日,雲南一貧困戶因索要5噸水泥未果辱罵扶貧幹部的視頻在網上曝光。如此極端之事雖說少見,但扶貧幹部受貧困戶誤解、詆譭的事,筆者在基層調研中也的確遇到不少。為何會如此?筆者認為,這與當前基層扶貧方法偏重於強調幹部的幫扶責任,忽視對貧困戶的教育,以及“扶貧先扶志”的科學經驗有關。

呂德文:基層扶貧,幫扶教育缺一不可

在扶貧工作中,幫扶和教育相結合是符合唯物辯證法,並一再被實踐所證明了的。貧困戶的社會構成無外乎是幾類人:因家庭發展週期陷入困境者,比如缺少勞動力的家庭;因天災人禍意外致貧者,比如遭遇重病或意外事故的家庭;因好吃懶做不思進取而甘於貧困者,比如農村常說的“懶漢”。當前,一些地方因為社會分化不大,部分看似生活不那麼困難的農戶也被劃入了貧困戶範圍,他們可以說是政策性的貧困戶。從政策設計的角度看,無論其陷入貧困的原因如何,凡是在貧困線下的家庭都應享受黨和國家的政策優惠。但從扶貧工作角度看,貧困戶的社會身份卻極其關鍵。一般而言,那些暫時陷入困境的家庭普遍有強烈的脫貧願望和動力,扶貧幹部只要將政策送到戶,脫貧效果就容易顯現。但對於少數脫貧意願不強者,扶貧的關鍵也許不是送政策,而是教育群眾,“扶貧先扶志”,得想辦法讓其具備脫貧的意願。否則的話,就容易出現貧困戶拿著扶貧款去喝酒打牌,給得越多越容易形成“等靠要”思想,甚至要挾扶貧幹部的現象。

呂德文:基層扶貧,幫扶教育缺一不可

幫扶和教育相統一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要求。“抓兩頭,帶中間”是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據筆者觀察,當前基層扶貧工作存在“只抓一頭,不及其餘”的問題。各地都注重宣傳少數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典型,卻極少提及那些不思進取,甚至以扶貧任務為由要挾扶貧幹部的負面例子。把扶貧政策優惠當作應得的福利,正成為一些貧困戶的潛在意識。一些地方的邊緣貧困戶不斷伸手向上“要”貧困戶指標,一些地方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兩個群體之間存在矛盾和衝突,嚴重影響了基層治理。

要在扶貧工作中讓幫扶和教育相統一,當務之急是仔細審視扶貧工作機制。當前基礎扶貧工作主要依賴於政治和行政力量,通過責任層層下派來推動。基層扶貧幹部 “對標”上級考核體系,盡力完成任務,缺乏時間和精力去考慮這些任務該用什麼方式來完成。並且,由於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一些扶貧幹部出於權宜之計,選擇儘量避免和貧困戶產生衝突,他們能夠保證的是把政策送到位,很難保證把政策講透,更談不上教育群眾。

呂德文:基層扶貧,幫扶教育缺一不可

幫扶和教育相統一不僅適合扶貧工作,也適合其他群眾工作,是基層治理的主線。希望扶貧工作中的一些經驗教訓,為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今後的基層治理工作提供啟示。(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