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暴跌美元卻走強,暴露的是逆週期下的風控失效

1971年,前美國財長約翰.康納利有一句名言傳遍了世界:“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難題

”。我想此刻用這句話來作為回答您的問題的開場最合適不過。


傳統的貨幣價值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三個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和國際收支決定理論。

顯然,這一次用傳統的理論中拆分的幾大追蹤因子:

美國和非美經濟體基本面(通脹、經濟增長)的相對強弱水平,美國和非美經濟體的利差水平、貨幣政策差異、美國貿易活動順逆差等,這些都不足以解釋本次美元的走強。

所以才有了很多朋友們的疑惑。

疫情之下,歐美防控能力不足暴露危機,導致全球風險資產暴跌,為什麼道瓊斯一個月跌掉一萬點,偏偏美元可以走強?

So why?


美股暴跌美元卻走強,暴露的是逆週期下的風控失效


我認為本次美元的走強最簡單最表淺的經濟邏輯就是供需原理。但是我們需要穿透表面原因尋找背後真正的邏輯。

表面上直接原因是:因為市場極度渴望美元,但是又得不到美元。在市場供需調配的邏輯下,美元存在利益尋租空間,所以上漲。

關鍵問題是,為什麼市場要渴望美元?為什麼美聯儲在防水卻貌似無效呢?

當然,全球很多主流的資產以美元計價,結算方式也是美元是市場需求的根本。

為何美聯儲量化寬鬆卻挽救不了流動性危機,我們需要了解兩個深層路徑:分別是貨幣流動路徑和風險傳遞路徑,以及風控原則。

貨幣流動路徑

美聯儲釋放流動性有兩個,降息和銀行回購債券。背後是美聯儲增發美元,實行量化寬鬆政策。

商業銀行當然是大部分資金主要的出入口。

也就是最簡化的流動性路徑是:美聯儲-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各民間企業。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至上而下。


此處說明一下,美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主要差別之一是,商業銀行是受美聯儲的直接監管,其風控體系的資本金要求也需要按照國際的巴塞爾委員會進行準備。美國著名的商業銀行有花旗、摩根大通、富國等。相比之下,投資銀行監管疏鬆,業務自由度大,著名的投資銀行有高盛、貝爾斯登、摩根史丹利等。

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要求穩健經營,所以,很多商業銀行出於自身的盈利性考慮,也會進行風險性投資,但是一般會把風險性投資的業務剝離至資產負債表之外,以逃脫美聯儲的直接監管。

此時插入一個題外話,美國投資銀行對於被美聯儲監管失去業務自由這件事情上是極度敏感的。當年2008年雷曼兄弟寧願破產,也不願意被美聯儲收編到商業銀行的陣地裡。

而這一次,美聯儲降息至零,以及量化寬鬆都挽救不了市場的流動性,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


答案是商業銀行在應該釋放流動性的關鍵時刻反而進行流動性收縮管理。

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稍後來解答,我們先看第二個路徑。

風險傳遞路徑

與貨幣流動路徑不同的是,風險的傳遞路徑是至下而上。

市場變得悲觀的時候,投資者拋售資產,例如股票。股市下跌,股票市值下跌,首先是企業出現流動性困難,企業向投行提出融資需求,投行向商業銀行申請流動性釋放。

所以

風險傳導路徑是:投資人-企業-投行-商業銀行-美聯儲。至下而上。



當然表面看,美聯儲通過印鈔可以解決一部分的流動性,但本質上可能導致惡性通脹的後果,所以,美聯儲也不能為所欲為去印鈔票。

我們回到問題本身,當危機來臨,投行向商業銀行請求流動性的時候,為什麼商業銀反而行要進行流動性收縮?我們就要了解商業銀行受美聯儲監管的體系了。

為什麼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寧死不屈”,不願接受美聯儲監管,當然是因為商業銀行風控體系的嚴格執行標準極大的阻礙了業務的自由性,也失去了投行的本質特色。


從風險特徵來看:

對於投資銀行,一般情況下,投資人面臨的風險較大,投資銀行本身風險較小,簡單理解主要風險由投資人承擔。


對於商業銀行,一般情況下,存款人面臨的風險較小,而商業銀行的風險較大,簡單理解為商業銀行是為債務買單的,也就是風險的承擔者。

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在商業銀行處發生了卡頓。

So why?我們必須要簡單瞭解商業銀行的風控指標。

商業銀行風控體系

商業銀行的經營理念追求的是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動性的結合,必須堅持穩健性的原則。

而風險管理的主要指標就是在險值VAR,VAR值是商業銀行結合幾大風險類型,主要是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敞口的綜合性管理指標。具體是以計提VAR值的一定比例作為風險資本金。

一般來說,順週期時,該計提比例較高,最高可達10.5%,逆週期時,該計提比例降低,商業銀行以釋放流動性滿足投行融資需求,最低也要滿足4.5-6.5%。


但是,這次的風暴來得太猛烈,流動性危機導致各資產相關性增強,VAR值由量化模型預測出現巨幅飆升,商業銀行為了滿足最低風控標準,根據VAR計提的資本金也在大幅飆升。


此外,平時正常時期,商業銀行出於盈利動機,會在表外進行一些投資銀行業務,雖然不納入表內被監管業務體系,但是整體的審慎經營、穩健性原則不能破壞。


當市場上的流動性風險從下而上傳遞過來,商業銀行第一時間是要拋售自己的風險資產來回收流動性以滿足危機時候的風控監管,這是優先級安排的事務。美國商業銀行由美聯儲“兜底”,投行可以倒閉,商業銀行一般不可以。


所以,商業銀行自身的風險資產需要流動性去救急,以滿足自身的安全經營保障。

當美國的商業銀行不再對外進行債券回購,通過買入債券釋放流動性給投資銀行,投行會加大任何可以獲得流動性的資產的變賣力度。包括全球的股市。所以我們看到就是熔斷和暴跌繼續。

這暴露的是逆週期風險管理機制不夠智能,除非美聯儲下發充分的流動性到鏈條基層,才有可能逐漸恢復整個市場的運作。


回到問題本身,整個投資鏈條的各路主體在危機時刻都是一致渴望美元的流動性。美元作為“香餑餑”,它此刻已經不再是普通時候的貨幣功能,甚至它自帶了某種槓桿功能,得流動性者得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