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十二)

雖然冷戰形勢的變化,為重新武裝4艘“決心”級戰略核潛艇創造了政治上的條件,但就技術上的實際而言,仍然面臨著困難的抉擇。雖然此時美國已經基於“北極星”發射筒研製出了“海神”導彈的換代產品——“三叉戟”C4。“三叉戟”C4的目標是即能攻擊點狀硬目標,又能用於摧毀若干大面積的軟目標,實際上是一枚完全狀態的“海神”。

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十二)

具體來說,就是在標準射程提高2800公里(即7400公里,“海神”C3的標準射程為4800公里)的同時,分導式子彈頭的當量和精度都提高一倍,以達到攻擊所謂點狀硬目標的水平。即便對於現代的大部分工業國家而言,這也是一個非常高的技術門檻,也正因為如此,承擔“三叉戟”C4的洛克希德公司在設計、材料、制導系統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革新。

比如,在導彈頭部增加一個第三級發動機,這是導彈射程增加的主要因素;採用先進的推進系統。例如導彈各級發動機改用性能更高的推進劑,採用重量輕但侵蝕率低的噴管,第二三級發動機殼體改用凱夫拉49有機纖維纏繞。這樣即提高了推進系統的性能,又使重量有所減輕;儘可能減少儀器艙內各分系統和組件的重量和容積,充份利用導彈發射管的空間,並且更緊湊地安排和分系統、組件、儀器和電纜。

但在英國政府眼中,繼續採用分導式彈頭的“三叉戟”C4仍然沒能擺脫掉“海神”導彈突防能力差的缺點,換句話說,由於對“莫斯科標準”的堅定不移,英國人對集束彈頭的追求與十幾年前相比完全沒有變化。這個棘手的問題似乎又要回到無解的老路上。令人感慨的是,此時美國人卻“貼心”的拿出了專為英國人準備的定製方案——-其態度與十幾年前可謂大為不同。那麼這個定製方案究竟是什麼呢?這無疑是令人感興趣的。

事實上,所謂的定製方案本質上是一箇舊瓶裝新酒的產物。當年考慮到蘇聯部署的反導系統必須增強突防的需要,因此在1964年開始研製“海神”導彈的同時,也開始制定為“北極星”A3 改用增強型集束式多彈頭的“瞪羚計劃”作為備份方案,這個“瞪羚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早期“北極星”B3方案的翻版。

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十二)

雖然“瞪羚計劃”在與“海神”的競型中敗北,但當1980年代初英國迫切需要升級其”北極星“核潛艇時,美國人毫不猶豫地將“瞪羚”擦了擦灰塵拿了出來。由於“瞪羚”的技術早已成熟,政治上更是綠燈大開,所以”決心“級在1980年代的重新武裝進展的非常順利。

從1982年開始,所有的四艘”決心級“陸續換裝了所謂的新型“騎士隨從”海基彈道導彈,該型潛射彈道導彈是美軍棄用的“瞪羚“高突防能力導彈的繼續發展型號,採用了部分“三叉戟”C4的技術,每枚導彈能攜帶多達27枚調速誘餌和2枚22.5萬噸集束彈頭,被認為可以輕易穿透莫斯科的“橡膠套鞋“反導系統。儘管“橡膠套鞋”高空攔截彈有射程遠、保衛面積大的優點,但因為是在大氣層之外進行攔截,而每枚“騎士隨從”除了27個假彈頭外,還能夠投放幾萬到幾十萬根渡鋁玻璃絲和錫箔條,以及幾十到幾百個輕氣球。

由於高空大氣阻力很小,它們就在彈頭周圍以相同速度飛行,其散佈範圍可達上百公里。這給雷達跟蹤彈頭造成極大的困難。為了能夠識別出真彈頭,雷達必須能夠測量和分析目標回波的精細結構,例如極化特性、目標翻滾,大型目標上的多個散射中心。真、假目標的重量、尺寸和形狀即然不同,其回波總會有點差別。但是這需要雷達能快速改變極化並具有很高的距離分辯能力。

這些能力,特別是後一種,無論是“橡膠套鞋”系統警戒搜索用的雷達還是跟蹤火控制導用的雷達都是不具備的,因為高距離分辯能力要求雷達有很寬的頻帶,300-500兆赫。在相控陣雷達上很不易同時實現大空域和寬頻帶。所以“橡膠套鞋”這種高空攔截彈的效率是不高的。其理論上能夠最多同時引導10-20發導彈去攔截10-20個目標,當然不可能是發發命中。如果要用兩發導彈來攔截一個目標,那麼能對付的目標數還會減少。

彷徨無奈的蹉跎時光——解析“決心”級的重新武裝過程(十二)

而當目標進入大氣層後,問題更為複雜。畢竟假目標不一定都是人為的。隨彈頭下來的每個導彈艙體進入稠密大氣層時都會碎裂成幾百塊。其中一部分較重的發動機碎塊和電池組合等不易識別。結果雷達會觀察到幾百個乃至上千個真、假目標,進一步無法區分。因此用只能對付十幾個目標的“橡膠套鞋”系統去對付同時飛來的幾百個目標,只能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多大的問題。

這意味著如果英國集中兩艘升級後的“決心”級核潛艇,打擊莫斯科一個目標,那個城市目標是註定要被被從地圖上抹去的……就這樣,持續了近15年的”決心“級重新武裝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英國人以一種儘可能低的成本升級了自己的核武備,保證了自己核威懾能力的繼續有效性。至於重新武裝後的4艘”決心“級則一直服役到了199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