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一尊置身於曠野的人,一幅歷史名畫中的故事

為一位優秀的解剖學家,這樣他才能勾畫出裸露的身軀,才能瞭解肌腱、神經、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學。聖哲羅姆生於340年前後,成長於羅馬,本來醉心於古典文學,因為在夢中受到天使譴責,最終放棄了對於古典文學的沉迷,致力於學習教義,成為著名的《聖經》 學者。他將《聖經》翻譯為拉丁語,是最有學問的古代學者之一。

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畫中的圖

一、這樣的原因年輕的聖哲羅姆在遊歷東方時,來到安提亞,生了一場大病。在病中,聖哲羅姆看到異象,天使對他進行審判。病癒之後,聖哲羅姆隻身前往曠野,研習教義,曠野中的學習是一種苦修傳說曾有一頭獅子,拔掉了他掌中的刺,從此以後,猛獸成為聖哲羅姆在曠野中的忠實伴侶。

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畫中的圖

聖哲羅姆在曠野中苦修的經歷,是眾多畫家熱衷的題材之一,文藝復興的諸多畫家都畫過這一作品。根據記載,曠野中的聖哲羅姆只有30多歲,但畫家無一例外地將他描繪成一位老

者。在達.芬奇的作中也是如此。

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畫中的圖

二、關於畫的解說經過專業研究和紅外線分析,《聖哲羅 姆》分兩個階段完成,分別為1480年左右與1510年,之所以再次繪製此作,是其研究解剖學之後。畫中的聖哲羅姆身體消瘦,面容枯槁,眼眶深陷,身體就如一尊置身於曠野中的雕塑,帶著一種信仰的內在力量,望天祈求寬恕。與他稜角分明的線條相對,畫中匍匐在他前方的猛獸反而顯得線條柔和,柔軟溫順。

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畫中的圖聖哲羅姆的頭、頸、肩、前胸都裸露在外,肌肉緊繃,線條清晰可見,展現了達芬奇精湛的解剖學功底。達.芬奇在《論繪畫》提到:"藝術家在勾畫人體時也應該由內而外,首先構想出骨骼和肌肉,然後是皮膚,最後是服飾。"達.芬奇很多草圖中的人物都是裸體,他也在筆記中重複:"畫家有必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解剖學家,這樣他才能勾畫出裸露的身軀,才能瞭解肌腱、神經、骨骼和肌肉的解剖學。"聖哲羅姆正在用右手的石頭擊打自己的胸膛,他張開嘴,雙眼睜大,向天乞求慈悲,獅子似乎也在低吼著應和他。

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畫中的圖

畫中聖哲羅姆的手勢、眼神和向天乞求的姿勢,無不呈現人物內心的掙扎與衝突。恰如達芬奇所述"絕望":給失望者一把尖刀,讓他用手撕破衣服,用另一隻手撕扯傷口。達.芬奇正是通過這些場景和動作的描繪,生動地傳達出畫面表達的悲觀主,義情緒。與許多半途而廢的作品一樣,達.芬奇並非放棄,而是想讓它們變得更加完美,所以一直帶在身邊,不斷完善。

導語:達.芬奇曾經說過:畫家有必要成

《聖哲羅姆》畫中的圖

結語:關於《聖哲羅姆》,畫作展現出達.芬奇精湛的素描和解剖學功底;以人物的手勢、眼神和表情,表現人物內心;通過細緻的描繪,達.芬奇以周邊環境烘托畫面氣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