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縣蘭家壩:曾經的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變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

3月21日,湄潭縣人民檢察院發佈消息稱,該院通過訴前檢察建議,督促把面積為65566平方米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變成蔬菜種植基地,讓61戶村民增收。


湄潭縣蘭家壩:曾經的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變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


近日,湄潭縣人大常委會內司委徐恩主任、舒永輝主任、該縣法院生態庭張建華庭長等人走進湄潭縣洗馬鎮蘭家壩,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開著花的油菜田和一排蔬菜大棚,每個大棚內蔬菜長勢喜人。


“真沒想到吧,這裡原來一片混泥土攪拌場,寸草不生!”湄潭縣檢察院第二檢察部主任陳敬勇笑著說。


湄潭縣蘭家壩:曾經的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變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


原蘭家壩是修建道安高速公路時徵用大量耕地用於攪拌混泥土、堆積棄土的場所。面積為65566平方米,被厚約40公分的水泥硬化,致使該場地長期荒蕪,完全喪失了耕地功能,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去年8月,湄潭縣人民檢察院在依法履行職責中發現蘭家壩拌合站佔地致使耕地長期荒蕪的案件線索後,通過調查取證,依法向湄潭縣自然資源局提出訴前檢察建議,督促落實對蘭家壩拌合站臨時佔用耕地進行復墾。


湄潭縣蘭家壩:曾經的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變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


洗馬鎮副鎮長何仕飛介紹,經鎮政府開會研究、並與縣檢察院商討後,以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項目基金結合生態修復打造成為了蔬菜種植基地,通過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實現發展產業帶動脫貧的目的。


蘭家壩復墾之後,洗馬鎮人民政府結合脫貧攻堅項目計劃,把蘭家壩打造成了蔬菜種植基地。


湄潭縣蘭家壩:曾經的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變成了如今的蔬菜基地


該基地共投入資金60餘萬元,建成6個智能連體大棚用於培育辣椒等各種蔬菜幼苗,正在陸續修建78個普通大棚用於種植反季節性蔬菜。通過該項目,可以解決本地人員就業70餘人,其中貧困戶30餘人,並且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促使楊家山村61戶村民連續6年享受每年不低於9萬元的保底分紅。


看著眼前的金黃色油菜花海,在大棚忙碌摘菜蔬菜的村民,陳敬勇很是欣慰地說:“為了這片廢棄攪拌混泥土場能修復成耕地,檢察院幾位同志通過多次走訪、實地考察,才提出訴前檢察建議,能看到如今的景象,哪怕辛苦,也感覺很值。”


徐恩肯定地稱,採用脫貧攻堅結合生態修復打造蔬菜種植基地,模式很亮眼,屬湄潭首例,既解決了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又實現了產業帶動脫貧的目的,檢察機關在今後的土地復墾工作中都可以借鑑學習,爭取打造出更多像蘭家壩一樣的基地。


據瞭解,檢察機關依法履行公益監督檢察職能,通過訴前檢察建議,依法督促職能部門、責任單位對長期荒蕪的耕地實施生態修復,確保耕地的可持續利用,並通過與脫貧攻堅項目結合,達成生態修復模式的“提檔升級”,充分體現了檢察機關監督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都市新聞記者 姚強

校對 肖陽

編審 羅瑋 石雲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