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要想學習、工作保持高效,行動力很重要,但是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有或輕或重的拖延症,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學生中75%的人認為自己有時會拖延,而有50%的學生認為自己一直有拖延的習慣。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拖延所帶來的問題對孩子的影響都很大。家長們看到孩子學習做事拖拉難免心煩,但是苦口婆心地勸也不見效果,甚至“嘮叨”多了還會讓孩子產生不厭煩情緒。

拖延症對學習生活產生的負面影響很大,一旦拖延症形成習慣,成績下降,行動力減弱,未來還有更多的問題會接踵而來。家長們深知拖延症的危害,但是對此卻有些無從下手,確實“拖延”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要想讓孩子擺脫拖延的習慣並不容易。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的表現看“拖延”

假期是學生們放鬆的好時機,漫長的假期裡可以晚睡晚起,可以一天不用碰書本,這樣的狀態和上學期間天差地別,時間長了很容易滋生“惰性”,即便老師們也佈置了寒暑作業。

但是孩子們大多內心的想法是:還早著呢,假期才剛剛開始!就這樣一天有一天,臨開學時間越來越近,但是作業基本沒動,偶爾興致來了寫一寫,這樣的進度只能說聊勝於無了。

收假前大面積的補作業是每年開學前的“例行”新聞,這時候大多數學生都一樣,用最後的四五天假期時間來全力趕製作業。

一些老師也深知這一情況,會在假期結束之前在家長群裡通知,曬出作業的內容讓家長督促學生完成作業。但是一些作業可不是短短几天就能趕完的,一些孩子日以夜繼才算勉強寫完,而更多的到了開學交作業那天也拿不出作業來。

看似漫長的假期會讓人產生時間很充裕的錯覺,但是時間一天天過去,最開始的安逸舒適會成為拖延症的種子,這時候一些學生就算內心有點顧慮也無法提高自己的行動力,家長在假期期間要尤其注意這一點,一旦孩子有這樣的趨勢要加以引導,適當把作業、學習撿起來。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拖延症產生的原因

1.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群體中極易產生的現象,當客觀要求和主觀需要不相符的時候,主觀的內心就會對此產生強烈反抗心。青少年人群的逆反情緒尤其嚴重,實際上逆反心理不是青春期的代名詞,每個階段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社會心理現象,只不過青春期的孩子這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

那麼逆反心理之於拖延症又有什麼聯繫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不管是作業還是學習,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都算不上“喜歡”的事,內心的牴觸加上外界的壓力,每天不僅要去學校上學,課後還要上輔導班,茫茫多的作業,如果在加上一些父母的言語刺激,對於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不會高。

對於不好學的孩子家長自然會經常性地在面前反覆強調和監督,這樣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逆反心,觸發一種名為“超限效應”的心理學效應。

簡單來說,就是刺激過多過久引發的牴觸情緒。對於外界的各種壓力,孩子激烈反抗顯然是沒有結果的,因此一些人會選擇什麼也不做,用無聲的武器來做回應,而拖延症無疑就是孩子們用來表達不滿的武器。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2.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

學會延遲滿足會讓人終生受益,但是在不加思考的情況下,人們更願意在當下就獲得滿足,孩子喜歡玩是天性,在玩樂中可以獲得即時的滿足和快樂,而關於學習。

其實每個學生都知道學習是為了將來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在動力上並不足以讓他們完全擺脫拖延症。在TED演講中,TimUrban就用了這樣一個比喻:“大腦有一個理性決策人,還有一個及時行樂的猴子。”在玩樂的時候,甚至大部分時間裡,人腦中的“猴子”都要佔據上風。

及時滿足給人的快樂不需要經過思考,甚至在努力程度上也比延遲滿足要少的多,基於人天然的“惰性”,大部分人在身處“及時行樂”的時候都難以提升自己的行動力,用剋制約束大腦中的“猴子”。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3.時間概念的缺乏

梁實秋說:“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視他的時間。”

確實對於生命和時間很多人不會將二者放在一起思考,但是時間,又何嘗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呢?就以假期中孩子的表現為例,長達2個月的暑假看似很長,但是日子一天天過,時間就會從指尖慢慢溜走。

管理學中將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將工作劃分為四個象限,即:緊急且重要,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往往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而這也是學生在假期中對寒暑作業“無動於衷”的原因。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如何解決拖延症問題

解決拖延症是個相對複雜的問題,造成拖延症的主因在於內,但是透過外部的努力是可以減緩,降低人的拖延習慣的。

1. 分解任務,階段性完成

在TED演講中,史蒂芬講述了自己在學生時代變優秀的經驗,在大三之前斯蒂芬都是一個表現平平的學生,一直到大三他才有意識地要去做些改變。

在之後的學習中斯蒂芬將目標學習任務進行拆解,每個階段的學習任務是什麼,比如一天之內的學習規劃,一開始甚至連當天的學習任務都無法完成,那麼可以將任務再分解,半小時、甚至15分鐘內要完成的學習內容,這些小目標只需要稍微堅持一下就能完成。

大目標太過遙遠而難以追逐,因此斯蒂芬選擇了從最微小的部分開始執行。鑑於這一成功擺脫拖延症的經驗,首先需要個體有自我觀念上的改變,斯蒂芬渴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並願意為此付出努力。其次是方法上運用,也就是分解任務完成階段性學習的做法。

假期綜合徵:透過假期孩子表現看“拖延”,這樣做解決拖延症問題

2. 設置deadline強化緊迫感

以上說到的重要不緊急事件會讓人忽略,因此deadline的設置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學校規定寒暑假交作業的時間是開學,那麼家長在家中可以幫助孩子完成作業進度規劃,哪個時間段至少要完成哪些作業。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在放假期間進行讀書計劃,當然這裡還是不能忘了要注意孩子的情緒,過度的強壓會引發孩子的反抗情緒。

在學習上,最好的態度應該是積極而充滿動力,而對於有拖延症的孩子來說,態度上的積極不足以催動行動力,因此父母要留心觀察孩子的狀態讓他們擺脫、避免陷入拖延症的壞習慣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