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2000年初,湖北省的一個鄉鎮黨委書記李昌大聲疾呼“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三農”問題由此引發強烈的社會關注,直到今天依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也就是在2000年底,一本叫《黃河邊的中國》的專業書籍引起了三農研究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隨後,於建嶸則憂心忡忡地提出了一些地方的農民有組織反抗的嚴重問題。那麼在陝西, 2003年7月20日《華商報》刊登的《陝西三農民自殺調查 緣何讓生命如此脆弱》也震動一時,講述旬陽縣幾位農民相繼因交不起稅而自殺,讓人悲憤的是,自殺喝的農藥也是賒欠來的。

翻開那一段的新聞報道,農民負擔絕對是一個高頻詞語,多少農民為此而進京上訪,還有的不惜以自殺甚至更為極端的方式進行抗爭。糧食生產不斷下滑,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增長連年緩滯而負擔沉重,農民進城務工壁壘森嚴且工資多年不漲,一時間“三農”問題有積重難返之勢。那麼到今天,三農問題有改觀,但固有的幾大問題依然沒有根本性突破。

轉眼時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中央取消了加在農民身上幾千年的農業稅,並且破天荒地給六十歲以上的農民基本養老金,農民也實行了農合醫保。

在這二十年,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再到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電力、交通、電信投入逐年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廁所革命持續推進,“農民真苦,農村真窮”的面貌在不斷地改變。但就在我們可能自我陶醉於中國三農問題取得巨大的成就時,一隻被忽視的黑天鵝突然飛臨十三億人的頭頂,今年豬肉短缺現象的出現,揭示了一個被忽視的隱憂——中國農業真危險!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一,表現在農業後繼無人的困窘。走進今天的農村,看到務農的多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雖然年紀較大,但手能提肩能挑,每一件農具都能靈活地運用,每一種莊稼都知道侍弄,家禽家畜都知道怎麼餵養。

我國雖然是個農業大國,但農業人口卻在急劇減少。特別是,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勞動力“青黃不接”、農業“後繼無人”的情況,在各地相當普遍,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因此,鼓勵和支持年輕農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是當前做好“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

人多地少,是造成農業“後繼無人”的根本原因。在有限的耕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從事糧食生產,僅能解決溫飽問題,很難實現發家致富奔小康目標。其次,許多新一代農民厭惡農業生產,也是造成農村勞動力“青黃不接”的主要原因。時下,一些80後90後青少年,對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缺少感情,要麼考取大學跳出“農門”;要麼寧願做農民工,也不願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

但年輕人一旦來到城市,就再也不想回到農村。他們作為務工二代,雖然名義上是農民子弟,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知道蔬菜怎麼種,糧食怎麼打理,禽畜怎麼養殖。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二、是中國農作物種子處境危險。中國糧食種子已經被外國公司壟斷,形成潛在的中國的糧食物種危機。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陸續進入中國市場,註冊外資或合資企業近百家,但成立的合資企業合作育種,但核心技術被跨國種業巨頭牢牢掌控。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常年用種量在 125 億千克以上,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以蔬菜種子為例,我國蔬菜常年用種量約 4 萬多噸,而商品化率約為 60%。大舉進口的國外蔬菜種子,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儘管商業蔬菜種子具有抗病、抗蟲等多種優勢,但是其口感卻大不如前。

全球 70%以上的商業種集中在 20 多個國家,其中美國排在第一位,為 57 億美元,佔 19%;中國排在第二位,為 30 億美元,佔 10%。世界種子貿易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最高,其次是荷蘭、法國。

然而作為全球農業第一大國,我國商業種市場在全球僅排第 19 位。近年來,我國連續出臺促進民族種業發展的文件,不斷增強新品種的開發能力,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種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目前,我國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種子企業達200多家,在國內主板、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有9家,新三板掛牌種業企業21家,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

中國種子市場的巨大潛力一直吸引著國際種業公司。隨著種子市場大門的逐漸開放,世界種業巨頭積極在中國種業“排兵佈陣”。跨國種業公司的進入,給中國國內的種子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造成國內種子企業競爭力度加大。為爭奪市場資源,各大種子企業都在全力拓展銷售網絡,種子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種子行業集中度正在提高,具有強大研發優勢、豐富運營經驗和品牌知名度的種業企業將有機會抓住行業發展的機遇,成為業內領先企業。這一方面可加大國內種子供應量,與國外種子企業抗衡。

正因為如此,袁隆平才說:“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強大的國家。”種子是糧食產業鏈上游的關鍵環節,種子市場被別國壟斷,農業發展的“咽喉”就會被扼住。

中國不僅僅糧食作物種業危險,雞種、豬種、牛種、羊種等養殖種業也面臨同樣局面。以肉雞養殖為例,整個行業的集中度較高,產能向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法國等集中,三國產能合計佔比約 65%,向壟斷企業集中,安偉捷、科寶、哈伯德三家肉雞育種公司的市場份額合計達 97%。

此次因為豬肉價格飆漲,帶動了豬精液價格瘋漲,網聞一管豬精液由原來八元一下子上漲到百元。這讓幾千萬自擼傷身的單身狗情何以堪。

中國不是人口小國。警惕中國農業的危險,是因為一旦世界出現糧食減產欠收,誰來養活糧食缺口龐大的十四億中國人?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中國是2000年解決全國性的溫飽,也就是說,中國人解決全國吃飽飯的時間還不到二十年,二十年前,還有人為飢餓所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都有一個共同的記憶,就是忍飢挨餓。

現在全國解決了溫飽,即將全面實現小康,這是了不起的一件大事。但千萬不要以為飢餓離我們很遙遠。世界很多達到中等收入的國家,出現過飢餓問題的歷史不在少數,現在的委內瑞拉就是現實案例。所以中國堅守十八億畝農田紅線,為了保證糧食的穩產,國家持續對糧食種植實行補貼,力爭讓中國人的主糧自給自足。

但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存在國際鐵礦採購的窘境。就是明明是全世界最大的買家,但定價權不在自己手中。

中國農業的危險表現,還在於中國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著不可預知的風險。表現在種植業,就是減產沒有東西賣,豐產往往是不豐收,甚至大豐收的結果,是不得不把農產品銷燬。農業的大量利潤不在一線農民手中,而是被流通環節佔有。農民種出的農作物,自己往往廉價出售,但過了一段時間,又看到了讓極少數人賺得盆滿缽滿的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表現在養殖業,一是行政介入可能過深,從養殖到屠宰,很多環節被行政控制,譬如僅僅在肉豬屠宰、銷售環節,就導致一些地方養豬不如宰豬。二是政策風險可能很大。一些基層剛性有餘柔性不足,不因地制宜的一刀切現象,導致豬場建了又拆拆了又建。譬如這次全國缺豬後鼓勵養豬,但實際上很多恢復或新建的豬場又是相對環保違規的,暫時的行政手段和長期的法規效應形成潛在的隱憂。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中國農業值得警惕和注意的危險表現

中國農業的危險表現,也因此表現在相關部門的預見性不足,甚至是處置的失職上。譬如這次嚴重的豬肉危機,豬瘟導致的大量肉豬死亡或被銷燬填埋,幾乎所有農戶豬圈被拆和上十萬個小型養豬場的關閉,相關部門竟然沒有發現未來豬肉供應的極度緊張併發出警示,也沒有提前採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讓豬肉問題愈演愈烈。

如何形成技術引領、市場決策、風險預控、政策穩定的農業發展機制,顯然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解決發展與安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家上上下下都要充分意識到,農業是中國穩定的基礎,時時想到無農不穩,千萬不要在持續高速發展的今天,出現肉食緊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