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我見過週末父母在家各自忙工作,孩子卻能自覺寫作業的家庭,也見過媽媽辭職外加爺爺奶奶帶一個孩子,帶到精神崩潰的家庭。

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天使寶寶”和“惡魔寶寶”的區別,儘管每個孩子在性格、氣質趨向上有所不同,也存在高需求寶寶的例子,但我認為這種差異更多來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孩子3歲前缺乏行動能力和思考能力,家長肯定是輕鬆不了的。但當孩子慢慢懂得如何獨立生活,且具備自主思考意識,養孩子還養到焦頭爛額,、精神崩潰,可能就是你的問題了。

父母有80%的焦慮,源自於對自我和孩子的虛高要求。就拿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到送醫院這個例子來說,那些比她家孩子學習更差的父母,又該何去何從呢?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01父母控訴養娃太累,孩子卻說自己太無辜

仔細想一想,一個孩子他能做出什麼來?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英國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給孩子的定義是這樣的:兒童其實就是較小較弱版本的成人,他們缺少認知競爭力,沒有完全社會化,也無法控制自身情緒,因此對大人具備很強的依賴性。

《童年的秘密中》蒙臺梭利這樣寫道:兒童儘管和成人一樣享有公民權利,但他們卻被整個社會隔離,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在這個高速運轉、人口眾多的城市裡,其實根本就沒有兒童的立足之地。

是啊,孩子作為如此弱小的群體,卻能把父母這樣擁有思考和行動能力的成年人,折騰得披頭散髮、焦頭爛額。

這難道是孩子的錯嗎?他是無辜的呀!父母這麼說對孩子可不公平。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挺有道理的。

一位二胎媽媽抱怨,從早上開始大女兒就不配合,要出門上學時動作拖拖拉拉的。晚上丈夫過生日,買了個蛋糕,結果大女兒基本全抹妹妹臉上去了。一天工作本來就挺累了,女兒還這麼不省心,想想頭都大了。

可女兒當天的日記是這麼寫的:

媽媽好辛苦啊,每天大早要跟我一起出門去上班,只有晚上回家才能再見到,我多想讓她跟我再多待一會兒啊。今天爸爸過生日,媽媽買了個蛋糕,我和妹妹一起玩得很開心,我給她抹了一個聖誕老爺爺的鬍子。

孩子每天的行為和想法其實很單純,父母有時生氣完全就是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了,對生活的忙碌感覺承受不住,因此對孩子的認知也變得負面起來。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心理營養”的提出者林文采博士,生養了4個孩子,她的帶娃經歷去異常輕鬆。

  • 如果養孩子養到披頭散髮、焦頭爛額,那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對了,真正養得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往往是很輕鬆的。
  • 4個孩子都是我一手帶大的,成長過程很輕鬆,沒出過什麼問題,而我在這個過程中讀完了碩士博士,還寫了7本書,參加了很多期電視節目和活動。

她是怎麼做到的呢?難道是這4個孩子都天賦異稟,不用人管?事實上,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長成什麼樣,源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各種細節的塑造。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02做好自己才能做好父母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什麼”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每次聊到這個話題,總有家長說:那是因為你家孩子好帶,沒遇上熊孩子,才會這樣講。

但熊孩子是怎麼養成的呢,他們天生就是熊孩子嗎?

拿我自己舉例子,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也很多。兩個孩子3歲前,我寫稿的頻率是很低的,因為我必須保障他們能健康成長、遠離危險。

但3歲之後,我就慢慢抽離開了,我在書房裡寫文章,兩個孩子就在旁邊的角落裡玩,我們互不干擾,卻又彼此確認對方的存在。

事實上,第一個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我也曾經陷入過極度焦慮的狀態,生活的巨大改變完全將我擊暈了,除了已經減量的工作之外,一天之中我什麼也幹不了。

後來參加一些講座,發現很多老師的工作一點沒耽誤,還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我便開始反思自己的問題。

這之後,我學會了大事引導小事不管,孩子的獨立能力反而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長起來了。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想起一個青春期孩子對我說過的話:其實我真的沒要求父母為我做這個做那個,他們總說自己辛苦付出,讓我好好讀書,但我真的感覺壓力好大呀!

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好,才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和指引。

很多父母從孩子出生後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在孩子身邊不停轉,然後一邊陪著孩子一邊抱怨:為什麼我家孩子一點也不獨立,凡事都想依賴我呢?

出現這種情況,你應該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在無意中侵入了孩子的生活,讓他失去了鍛鍊的機會,別鑽進焦慮的“死衚衕”裡出不來。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03如何把自我成長和帶娃一手抓?

1)學會示弱

霍思燕和杜江的育兒方式,一直受到大家的肯定,甚至還有很多網友請求他們出書,因為嗯哼實在是太暖了。

霍思燕和嗯哼逛街路過一家咖啡店,便讓嗯哼給她買一杯冰的美式咖啡,結果嗯哼拿回來一杯熱的,說“我怕媽媽感冒,還是別喝冰的了。”

霍思燕和嗯哼一起滑滑梯,稱自己有些緊張,嗯哼便說“媽媽我來保護你”,然後坐到前面,帶著媽媽一起滑下去了。

採訪中,霍思燕是這麼分享的:當媽媽的,在兒子面前一定要適當示弱,這樣才能給他的成長留出空間,激發他對父母的保護欲和責任感。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之前還看過這樣一個視頻,媽媽睡懶覺睡到10點多,兒子、女兒和丈夫一起起床做早餐,評論區都說這位媽媽太幸福了,孩子很懂事。

事實上,規律就是越低能的媽媽,孩子越獨立越強大。

這其實給了我們啟發,當孩子知道父母不靠譜,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強的依賴心理了,轉而自己解決問題。

因此有時我寫稿,孩子讓我幫他研究一下積木,我便會假意搗鼓兩下,最後洩氣說不會,孩子慢慢就學會自己研究解決問題了,輕易不向我求助。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依賴性太強、太膽小,就更要反其道行之,不幫他或在他面前裝慫,說媽媽也怕。

當然,前提是你交給孩子的這個任務在他的能力範圍內,或夠一夠就能夠到,如果他自己搗鼓了一番確實解決不了,就該你上場了。

但也要注意以引導為主,不要代勞,因為今後世界要靠孩子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僅有強大的自信心責任感,還懂得為父母付出。

2)給孩子正能量的引導

當然,這種教育的智慧並不是讓父母偷懶,而是用省出來的時間實現和提升自我。

“如果養孩子焦頭爛額,那一定是方法不對”,做好自己才能做父母

有的父母說“我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了”,但事實上孩子在學習,你卻在一旁看電視,把音量調得很大,這就成了打擾。

在家時多看看書、學習新東西,不僅給孩子起到了良好的榜樣作用,也能讓自己有上升的空間,實現自我價值,帶來更高的家庭經濟效益。

3)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是林文采女士提出的,她認為家長除了要給孩子提供食物和水這樣的生理營養之外,心理營養會帶來更大的幫助。

這包括安全感,讓他知道你永遠在;親密感,讓他知道你愛他……

以前的孩子是個社會群體,通常一個家庭或一個院子裡就能有十幾個孩子,天天在一起玩,很多社會技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

而現在的家庭幾乎都是一兩個孩子,缺乏這種機會,因此父母的責任尤其重要。

但相應的,我們的教育方式也應該隨之改變,不能只是潛意識模仿自己父母的舊模式。比如認為孩子的優點是已經存在的,那麼就應該通過指責和批評,儘量讓他改掉缺點。

事實上,當你做好自己,讓孩子看到你是如何克服那些不良習慣和行為的,比口頭重複多少遍都有用。

父母適當的時候弱一些、懶一些,對自己和孩子都好。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