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閱讀是教育的核心,學校中幾乎每一科的知識都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

——【美】吉姆·崔利斯

北京衛視攝製的紀錄片《起跑線》中,代表了中產階級的湯媽媽談起對女兒的教育,頭頭是道,話語中卻透著遮掩不住的焦慮。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你給孩子報多少個興趣班?”

“從小到大,十幾個吧......我告訴你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從週一上到週日呢。”

評論和彈幕裡都紛紛表示:太真實了!每天扎推在補課班,作業堆裡的賽道上,這種被時間追著走的焦慮屏幕前數以萬計的家長感同身受。

根據《中小學讀寫現狀調研報告(2019)》顯示,約19.6%的受訪者每天的閱讀時間不足0.5個小時,50%的受訪者每天閱讀時間為0.5—1個小時

這樣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報告下面點贊最多的評論是一句:“不是不想閱讀,實在是沒時間!”,喊出來家長的心聲。

然而,犧牲掉閱讀的時間,從19年開始暴露明顯短板,命題方向變天,即便是應付考試,沒有閱讀功底的孩子連題目都讀不完:

1. 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會增加到1萬字;

2. 閱讀題量:每年同比悄悄增加了5%~8%。未來,語文高考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3. 閱讀面:各科題目的選文範圍,將會遠遠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認知範圍。難度、深度、廣度,全面向學術級、經典級看齊!

預計2019年乃至今後的高考,閱讀題量會持續增加,鍛鍊閱讀速度、提升反應能力迫在眉睫!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馬上開學,這是不是意味著要給孩子和家長再增負?還在學業和閱讀之間叫苦連天的家長,其實忽略這三點。

一、忽略閱讀考不了試還要餓死天賦!

面對幾十萬字的課外閱讀要求,很多家庭都達不到這個標準。

各有各的理由,時間不夠或者沒成績來的實在,其實在目前這個趨勢下看,都因為這是我們家長沒有認識到位。

  • 01 閱讀和學業是充分必要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教育經典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分析道“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他既然不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於是也就來不及思考。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而不動腦筋、沒有思考的閱讀,只能使兒童的頭腦變得遲鈍。

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一個學習上潛在的差生。

他還指出,“凡是那些除了教科書什麼也不閱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並且把全部負擔都轉移到家庭作業上去。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沒有時間閱讀書刊,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閱讀與學業之間的關係不但不矛盾,閱讀還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學業的發展。如果家長為了孩子課內任務的學習而犧牲閱讀時間,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到了中學階段,閱讀能力的羸弱和閱讀習慣的缺失會導致其難以跟上學業進度,成績與學習興趣也漸漸下滑,形成惡性循環。

每天抽出一段固定時間用於閱讀,可以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靈活。理解能力提高後,課程負擔也會隨之降低,成績也更是不在話下。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大腦結構圖(圖源:Miller, G.T. (2004)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Pa

臺灣著名腦神經科學及認知神經心理學專家洪蘭教授也提出,擁有閱讀能力的孩子在學習上潛力更大。

  • 02 沒有閱讀的高分容易餓死天賦

一個6-12歲小學階段的孩子,是閱讀能力長足發展的黃金時期,

這六年,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海量閱讀、大大提高閱讀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讓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學習能力,可以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而開發90%甚至更多。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如果這段期間,從沒讀過一本好書,甚至從沒讀過一本超過10萬字的書,而是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學校課本和大量作業裡,自然就沒有時間大量讀書了,

那麼這個孩子的天賦聰明就被餓死了。

因為小學課本的單一性和膚淺性,遠遠不能滿足一個孩子的大腦成長需求。即便考了高分,成績也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虛假性,到初中就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但是閱讀能力,需要兩種條件才能發展起來:

第一是持續性和連貫性,即閱讀習慣的培養;

第二是閱讀量的累積,一般孩子一年的閱讀量要達到50-100萬字才可以使這種能力萌芽!

那從現在開始,家長和孩子到哪裡找到這些有效的閱讀時間呢?

二、不得法的勤奮佔據了孩子的時間

前段時間,有個浙江金華的校長寫了篇《孩子的時間是個常量》火了,說家長對孩子的時間要有敬畏心,不要報太多培訓班,不要隨便用課程和任務擠佔他們的。

家長經常被孩子的一些低質量的勤奮矇蔽了雙眼,把時間浪費了,覺得這就是在努力,而很多時候,低質量的勤奮下掩蓋的,才是真懶惰,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1. 肢體懶惰:上課不愛動筆,喜歡用眼睛看,用腦子想,考試時常常眼高手低;

2. 用腦“懶惰”: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或為了應付而機械地記筆記、刷題,而不“琢磨”、不“走心”。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有些孩子看起來確實很勤奮、很努力,但事實上,由於方法不得當,她的行為就是一種“假努力”,也就是無效的努力。

這樣的孩子很可憐——別人學的時候,她也學;別人玩,她還在學習,但最後,她的成績還不如人家邊玩邊學的孩子。既沒玩到,又沒學好,所以,這樣的“勤奮”,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這樣就能省出很多時間。

  • a. 合理分配精力

選擇在孩子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實現時間和精力的最佳匹配。要尊重孩子的身體規律,不能強加干涉,才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 b. 明確先做哪件事

在每天開始學習前,一定要有一個大體的計劃,設定好任務的“優先級”。

  • c.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上課就要以聽為主,以理解為主,以記為輔;

聽課效率不高,回家不會做題,必然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進行“再學習”,而很多孩子課後花大量時間補習的根源,就在於課上錯過了黃金25分鐘。

這樣高效的學習下,我們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通過好用的方法交給閱讀了!

三、孩子的閱讀時間比家長想象中要多!

  • 1. 可以排出來

沒時間閱讀?如果精打細算一下,我們每天留給閱讀的時間可以有3個小時:

每週,學校英語課2h+線上線下英語3h≈13h;每天,單詞遊戲15min+英文動畫20min+10頁哈利·波特10min打卡+上下學路上聽力30min≈1h(*7)。總共大致20h,平均每天3h。利用好碎片時間。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家長們又該怎樣為孩子科學制定閱讀計劃以培養閱讀習慣?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安排孩子的閱讀計劃: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 a. 家長給孩子的學習計劃,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在孩子的日常作息表中,每天睡前都會確保至少半小時的閱讀時間,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讓孩子形成了閱讀的習慣。

  • b. 假期也是必須要利用上的“閱讀黃金期”。

在寒暑假期間,閱讀既可以代替看電視、玩遊戲來充實假期時間、提升孩子的閱讀量和知識面,還可以防止“假期滑坡”,為開學季做好準備。

  • c. 做一個有態度有計劃的領讀者

第一點,家長在親子陪學時,無論怎樣都要堅持下去。如果某一天家長覺得累了或者有事不學了,那孩子也會中斷學習。

第二點是學習計劃一定要提前做好,讓孩子知道要學什麼,而不是到了晚上再找書,說我們今天學這本吧。

  • 2. 可以“偷”出來

之前曾經看過一個報道,有位美國教育專家在深入研究了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的課外閱讀後,得出結論:

一箇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是美國孩子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孩子的6倍,原來是“偷來” 的!

“ T-H-I-E-V-E-S”小偷閱讀法是美國三年級以上孩子都需要學習的一種閱讀方法。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最大的好處是幫助孩子提高閱讀速度,讓孩子的閱讀更有效

,而且還能幫助一些不那麼喜歡讀書、閱讀有困難的孩子愛上科普書籍。

“ T-H-I-E-V-E-S”就是給孩子提供了一個框架,讓他在深入閱讀這類書籍的每一章之前,先對照框架找出關鍵點以及思考和它相關的問題:

☞ 標題 Title

1. 看到這個標題後,猜想下這篇文章裡會有什麼內容?

2. 作者想要傳遞的主要信息是什麼?

3. 關於這個主題,我已經知道了哪些呢?

☞ 小標題 Headings

1. 作者打算把這個主題分為幾部分來講?(一般有幾個小標題就是幾部分)

2. 每部分的小標題都是什麼?

3. 基於這些小標題,猜猜看每一部分會是些什麼內容呢?

☞ 介紹Introduction

(一般科普、信息類書籍每章內容前都會有個一小段介紹文字)看了介紹之後,你會對內容好奇嗎?

☞ 每小節的第一句話 Every First Sentenc

從這句話我可以大概猜到這一節的內容細節嗎?

☞ 圖表和詞彙 Visuals&Vocabulary

1. 文中的圖表有沒告訴我作者想表達的大概意思?

2. 文中有沒粗體/斜體等特別引起我注意的詞彙句子?

3. 它們都是什麼意思呢?

☞ 每小節的結尾處End of Text

1. 作者是怎麼做總結的?

2. 有沒有需要我回答的問題?(有些書每小節後會留有一些小問題)

☞ 總結思路 Summarize thinking

1. 整理回想一下我“偷”到的所有信息,可以預知整章的內容是什麼了嗎?

2.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這個習慣養成之後,孩子對知識科普類書籍的閱讀速度會明顯提升,而且讀完之後腦子裡“帶走”的內容也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

  • 3. 可以激出來

a. 找到一本“全壘打書”,讓孩子愛上閱讀

美國著名學者、《朗讀手冊》作者吉姆·崔利斯認為:只要一次美好的閱讀經驗(讀到一本給他帶來極大愉悅和滿足感的書),就可以造就一個熱愛讀書的人。他借用 Fadiman(1947)的《全壘打》一詞,把這樣的一本書稱作“全壘打書”。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世界著名語言專家克拉申教授建議:在學校或教室裡提供多樣的書籍,並且介紹給不同語文需求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測哪一本書會成為某個孩子的全壘打書。

b. 打造一個“會閱讀”的大腦

每個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愛閱讀的,要經過長時間文字的刺激或者訓練,讓大腦的生理結構發生改變,讓大腦升級成為“閱讀腦”,孩子才會愛上閱讀。換句話說,閱讀興趣和習慣不是天生的,需要家長和老師正向的鼓勵和監督。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可以試試,美國的“百萬字閱讀計劃”,“你也可以成為百萬富翁”,這種激勵對孩子非常奏效。美國老師、父母會鼓勵孩子每天花上至少20分鐘閱讀,並用reading log(閱讀記錄單)記錄下來。

這樣每天一點點,聚沙成塔,一年下來,不知不覺就100萬啦,還培養了閱讀習慣!

四、寫在最後

但是,閱讀的功效不是馬上就能見效,千萬別一味吹捧短命高分。因為教育是一場馬拉松,不能只顧眼前的苟且,看得遠才能厚積薄發,贏得最後的勝利。

孩子明明沒時間,新教改閱讀量卻猛增3倍?原來是希望父母這樣做

當然,大人的榜樣作用也很重要。有研究表明,若是父母喜歡閱讀,則孩子花在閱讀上的時間也較長;父母若是對書籍沒有興趣,則孩子也不太愛花時間閱讀。

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證1個小時的閱讀量才達標,你家能達標嗎? (單選)
0人
0%
0人
0%
不能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