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超級選舉週期”與拉美政黨政治新變化

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拉美政壇經歷了一個“超級選舉週期”。在兩年間,拉美14個國家舉行大選或總統選舉。這個“超級選舉週期”的選舉結果表明,拉美國家的傳統政黨不斷衰敗,新興政黨異軍突起,政黨格局出現重大變化。

王鹏:“超级选举周期”与拉美政党政治新变化

本文作者王鵬

一、拉美政黨政治的新趨勢

拉美政黨政治在最近的“超級選舉週期”中表現出了以下三個基本趨勢。

王鹏:“超级选举周期”与拉美政党政治新变化

第一,新興政黨競相崛起,傳統政黨呈現明顯的衰敗勢頭。在2018年哥倫比亞大選之中,成立於2013年的民主中心黨實現首次執政;在2018年墨西哥大選中,成立僅4年的國家復興運動黨成為執政黨;在2019年薩爾瓦多大選中,來自民族團結大聯盟的納伊布·布克爾當選總統,打破馬蒂陣線和民族主義共和聯盟在近30年輪流執政的政黨格局。

第二,拉美國家政黨格局普遍處於大變動之中。隨著自由黨和保守黨的衰落,哥倫比亞延續百年之久的傳統政黨格局完全解體。洪都拉斯兩大傳統政黨——國民黨和自由黨近百年輪流執政的政黨格局趨於解體,自由與重建黨和反腐敗黨取代了自由黨在政黨格局中的位置。墨西哥、哥斯達黎加、烏拉圭、智利的政黨格局正在經歷重組。在墨西哥,國家復興運動黨取代民主革命黨成為左派政黨的“領頭羊”,與革命制度黨、國家行動黨形成新的“三足鼎立”格局;在智利,由多個左派政黨、社會運動和抗議組織組成的廣泛陣線在2017年大選中崛起,使該國出現傳統兩大陣營(左翼的新多數派聯盟和右翼的“智利前進”)之外的第三極政治勢力。

第三,拉美國家政黨體系的弱制度化狀況呈現加劇之勢。弱制度化政黨體系意味著每逢重大政治選舉,參與爭奪的主要政黨就會發生較大變動。2018年,巴西沒有重現勞工黨和社會民主黨在以往連續6屆總統選舉中的對決,邊緣化小黨社會自由黨異軍突起。一直以制度化水平較高而著稱的智利政黨體系正在面對“局外人”帶來的有力挑戰。在2017年總統選舉中,沒有從政經驗的比阿特麗斯·桑切斯在首輪投票中以20%的得票率名列第三。

二、拉美政黨政治變動的成因

從歷史背景看,拉美國家政黨政治的變動源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具體表現為。

第一,在政治領域,拉美國家經歷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洗禮,政治參與的廣泛性得到極大提升,政治參與的渠道得到拓寬。結黨限制被取消後,新的政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政黨體系日益開放。政治民主化激發了拉美各國中下層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新興政黨爭相為其利益代言並實現崛起,對既有的政黨格局形成劇烈衝擊。

王鹏:“超级选举周期”与拉美政党政治新变化

第二,在經濟領域,拉美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危機的壓力下,放棄進口替代工業政策,走向以市場開放為基礎的外向發展模式,推動政府、市場和社會間的關係重組。在此背景下,國家和政黨高度結合的傳統黨政模式難以為繼。產業結構調整、國企私有化、勞動力市場放開管制等導致國內失業人數急劇攀升,工會和政黨之間的“利益交換”難以為繼,進口替代工業化時代的架構走向解體。

第三,大眾媒體的發展重塑了拉美政黨的生存和運行環境。20世紀80年代以來,政治人物越來越多地依靠新的媒體傳播技術(例如電視)與選民進行互動,無需藉助黨的基層組織就能夠動員選民、影響輿論和選舉走勢。現代媒體極大降低了政治人物進入政治領域的組織門檻,制度化政黨以往的選舉優勢不再明顯,而以魅力型政治人物為核心組建起來的新興政黨成為選舉的有力爭奪者。

隨著傳統政黨競爭力下降和新興政黨的崛起,拉美國家的傳統政黨格局逐步解體和開始重組。在墨西哥,連續執政71年之久的革命制度黨在2000年下野;在2002年哥倫比亞大選中,烏里韋當選總統,打破了自由黨和保守黨兩大傳統政黨交替執政上百年之久的政黨格局;塔瓦雷·巴斯克斯在2005年成為烏拉圭歷史上第一位左派總統,打破白黨和紅黨對執政權的長期壟斷。

從短期走勢看,這個選舉週期的整體環境有利於新興政黨的崛起,但對傳統政黨形成猛烈的衝擊。由於經濟持續低迷、經濟調整帶來社會衝擊、腐敗醜聞接連爆發和減貧工作停滯不前,拉美國家普遍形成導致選民投下“憤怒票”的整體環境。選民偏好投票支持政治“局外人”或非傳統政黨,意在懲罰建制政黨和政治精英、尋找能夠改變現狀的替代性政治力量。

王鹏:“超级选举周期”与拉美政党政治新变化

就拉美政黨自身特點而言,以媒體宣傳為基礎的、以候選人為中心的職業選舉型政黨在這個選舉週期處於活躍狀態。這類政黨的主要功能定位在產生有競爭力的候選人,在政治領域動員大眾、提出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綱領性主張以及創造基層民眾的政治參與渠道等方面發揮作用較少。薩爾瓦多民族團結大聯盟和危地馬拉前進黨都屬於典型的職業選舉型政黨。墨西哥的國家復興運動黨和巴西的社會自由黨也具有此種政黨色彩。

三、拉美政黨政治的前景

從長週期看,拉美政黨政治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來的40年間保持了整體向上的發展趨勢。活躍的政黨政治為促進民眾的政治參與,實現民主體制的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對拉美國家而言,政黨仍然是整合社會利益、制訂選舉綱領、產生公職候選人、協調立法的主要行為體。政黨和政黨體系制度建設將是拉美國家實現有效治理的關鍵所在。

就現階段而言,拉美國家的政黨和政黨體系面對以下三大挑戰:第一,政黨作用相對弱化,“政黨標籤”對政治人物的重要性不斷下降。民主化改革削弱了政黨獲取財政資源的能力以及政黨領導人分配資源、延續庇護關係的能力,也就降低了候選人加入政黨或忠於政黨的意願,政黨的團結和紀律難以維繫,黨的組織變得鬆散。此外,獨立候選人的興起也對政黨的地位形成衝擊。例如,墨西哥2018年總統選舉是該國在現代民主政治進程中首次允許獨立候選人參加。

第二,政黨與社會的聯繫趨於鬆散。

這種聯繫不再是以往的綱領—組織聯繫,而是突出表現為建立在媒體宣傳之上的政治營銷聯繫。這種聯繫具有很大的彈性,有利於政黨根據選民需求迅速調整自身主張,但也使政黨缺少政治綱領和社會根基。在這個選舉週期十分活躍的職業選舉型政黨有著尤其明顯的脆弱性。相較於強調意識形態、組織建設和群眾基礎的大眾型政黨,此類政黨有同情者和選票支持者,但沒有多少黨員、積極分子或忠誠支持者。一旦國家內外環境發生較大變動,或是政黨內部出現危機(例如魅力型領導人出走),此類政黨就難以繼續存在。

王鹏:“超级选举周期”与拉美政党政治新变化

第三,地區各國政黨體系的制度化水平較低。政黨體系就是一群以最低限度的模式化方式(包括常態化、穩定和可預測的方式)進行互動的政黨。制度化水平較高的政黨體系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體系內的主要政黨保持穩定,在每次選舉中均能充當關鍵性的競爭者角色;二是主要政黨的選舉得票率能夠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三是政黨和選民之間的聯繫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制度化的政黨體系是鞏固民主體制、實現有效治理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政黨體系,反體系、反建制的政治人物將面對一個較低的政治“門檻”。

作者:王鵬,察哈爾學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當代世界》,2020年第2期

王鹏:“超级选举周期”与拉美政党政治新变化

王鵬:拉美政治之中的“局外人”:概念、類別與影響

【重磅報告】徐世澄:拉丁美洲2019年度形勢和2020年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