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海外市場,別硬套國內邏輯

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說,海外市場的投資難度明顯要大得多,同時長期經濟增速又往往不如內地市場。如果不是性價比特別優秀的情況,海外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不太容易超過內地市場。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貨欲其行如流水。”當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只要我們明白這種衝擊的影響是暫時的,股票市場一定會像度過古巴導彈危機、1987年市場暴跌、9.11恐怖襲擊那樣最終戰勝病毒,那麼,當資產價格下跌到極度低廉的時候,就是長期投資者最好的買入機會。

從市場下跌的幅度來看,A股市場的跌幅遠遠小於海外市場。內地主要股票指數的跌幅都在10%到15%左右,有些股票指數從年初至今還有一定漲幅。當內地投資者試圖尋找跌幅巨大的抄底目標時,他們一定會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場。海外市場與內地市場是完全不同的領域,不同於內地市場的交易量主要由個人投資者貢獻,海外市場中機構投資者要多得多。同時,內地投資者對當地的基本面更不瞭解,購買海外資產的交易環節也遠比在內地做投資更為複雜。這裡,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當內地投資者試圖抄底海外市場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別硬套國內邏輯

首先,投資者對海外市場的基本面需要徹底瞭解,切忌想當然地硬套內地市場邏輯。

海外市場在國家組織形式、經濟規律、法律法規、金融交易工具等各個方面,均與內地市場有所不同。內地投資者不在當地生活,對當地的情況不瞭解,對海外市場的基本面情況,內地投資者容易想當然地套用內地市場的邏輯。這種誤解,會讓投資者犯下“以為自己懂、但實際不懂”的錯誤,這種錯誤容易導致投資者自信地投入巨大的倉位,最後遭受重大虧損。

舉例來說,取決於當時市場氣氛的不同,內地市場往往會給一些題材類公司高估值,比如科技題材、醫藥題材等。但在海外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投資者群體比較理性,一般不會因為一個行業和板塊的題材給上市公司高估值,而要見到真金白銀的長期回報,才會給出相應的價格。當內地投資者試圖在海外市場以同樣的、賣出高估值的方法獲利時,往往難以見效。

再比如,在內地資本市場,金融企業,尤其是大型的金融企業,比如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往往享有一定程度上的“類國家信用”。這種信用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這些企業會受到政府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從而做出一些在長期看來有利、但短期不符合當前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比如商業銀行在房地產價格大漲時,主動控制房地產方面的信貸風險;證券公司在市場泡沫化時,不顧客戶旺盛的融資需求,主動提高融資交易的門檻等。另一方面,這些企業在遇到困難時,通常也會得到政府部門強有力的支持。

但在海外市場,事情卻完全不一樣。海外市場的金融企業受到政府直接監管的程度相對更少,大多靠自律行為。同時,海外市場的政府也不會對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如內地市場般強大的支持。結果,海外市場的金融企業在高槓杆的運營環境下,因為沒有控制好短期的貪婪,會出現巨大的風險。巴林銀行、貝爾斯登公司、雷曼兄弟公司、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等企業的瞬間倒下,都是這種風險的生動案例。

注意投資細節上的區別

海外市場在一些投資細節上的區別如果得不到重視,也會讓投資者做出錯誤的判斷。

舉例來說,美國的主要股票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在長期比英國的FTSE100指數表現好得多。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並不是投資者獲得回報的真實差距。原因在於,這兩個指數都不包含股息,而FTSE100指數的實際股息,比標普500指數要高不少。因此,投資者在投資兩個指數的長期收益差距,其實並沒有他們自身點位反映出來得那麼大。

更有意思的是,儘管全世界的主流股票市場指數絕大多數都是不包含股息的,但是德國的DAX指數卻是個例外。與其它主流指數不同的是,DAX指數試圖反映投資德國股市所能取得的所有回報,因此加入了股息的複合收益。如果投資者僅僅通過發現一段時間裡DAX指數比FTSE100指數表現得更好,就得出“投資德國市場的回報比投資英國市場高”的結論,無疑會犯錯誤。正確的做法是,用DAX指數對比FTSE100全收益指數,或者用DAX指數不含股息的價格指數對比FTSE100指數。

在細緻地認識了基本面的情況以後,內地投資者在試圖抄底海外市場時,還要對所使用的交易工具進行細緻的分析。比如,指數基金的歷史表現是否和指數相當?是否出現了比較大的跟蹤誤差?這種跟蹤誤差有多大?尤其在進行了匯率調整和股息調整以後有多大?是因為什麼原因產生的?再比如,一個主動管理基金是否跑贏了指數?和加上股息、進行了匯率換算以後的指數相比如何?這些都是投資者在試圖抄底一類資產時,需要研究的具體細節問題。

最後,參與海外市場的內地投資者還要注意對槓桿的使用一定要慎重,最好不要用槓桿。不同於內地市場短期波動率往往不太大的情況,海外市場在極端狀況下,波動可以非常巨大。以新冠疫情影響來說,內地市場的指數波動不過15%上下,但是歐洲市場不少指數在短短几個禮拜裡就下跌了40%左右,甚至有跌到50%的。當一個市場在短短一兩個禮拜中下跌40%到50%時,這意味著凡是使用了自己本金一倍以上槓杆的投資者,都會面臨爆倉的局面。對於許多內地的高風險偏好投資者來說,本金一倍的槓桿似乎並不算太高,他們習慣於更高的槓桿交易。

對於內地投資者來說,海外市場的投資難度明顯要大得多,同時長期經濟增速又往往不如內地市場。如果不是性價比特別優秀的情況,海外市場的投資回報率不太容易超過內地市場。而當海外市場因為某些突發事件,產生難得一見的暴跌時,內地市場的投資者需要在仔細做足投資研究的功課以後,才會更容易從中獲利。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