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大考”難在哪兒?

綜合新華社日內瓦3月19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18日說,全球報告的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超過20萬例,死亡超過8000例。面對疫情全球多點暴發的態勢,各國不斷升級防控措施,已有數十個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還有多國已採取最嚴厲的“封城”甚至“封國”措施。但看來短期內仍難以遏制疫情在一些國家蔓延的態勢。那麼,現階段疫情防控究竟難在哪裡?

醫療資源面臨短時間擠兌

隨著入院患者數量持續增加,各國醫療資源普遍面臨極大壓力。一些國家不得不調整檢測和治療策略,不再全力排查每一名疑似人員,而是通過儘量延緩疫情峰值到來為醫療系統爭取時間。

英國政府12日宣佈應對疫情從“遏制”進入“延緩”階段,要求有症狀者自覺在家隔離7天,只有症狀惡化的人才建議與醫院聯繫。荷蘭首相呂特16日發表電視講話說,“政府在做的是控制病毒只在低風險人群中傳播,希望建立群體免疫力,讓醫療系統有能力處置所有患者。”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全力檢測並識別每個疑似病例,意味著在無法確定具體感染者的情況下,後續還要對他們的所有聯繫人追蹤、檢測、識別、隔離,將消耗極大的公共衛生資源。基於各國國情,這一方案可能難以全面推廣。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資源負荷確實已達極限,比如歐洲疫情重災區意大利,能拯救這麼多患者生命“已屬奇蹟”。

各國防控措施及執行力度不同

在多數國家和地區疫情已轉為社區傳播為主的情況下,減少人際接觸仍是最有效抑制病毒傳播手段,但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政府出臺防控措施及執行力度不盡相同,這也給全球有效抗疫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歐盟及其成員國領導人17日召開視頻峰會決定,採取對歐盟以外人員入境實施旅行限制等防控措施,但歐盟內部跨境交流難以避免。歐洲還有大量人員每天跨境上班,因擔心鄰國關閉邊境而導致本國醫護人員短缺,盧森堡政府16日決定為所有跨境到盧森堡工作的醫護人員及家屬在盧境內提供免費住宿。

文化和認知差異增添防疫難度

文化和認識差異以及措施執行力度等因素也給防疫增添了難度。一些國家的民眾仍認為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並無太大差別,對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以疫情形勢嚴峻的意大利為例,直到本月8日,新華社記者在羅馬的街頭仍看不到有人佩戴口罩,市內公園和往常一樣熱鬧,幾乎感受不到疫情影響,直到10日政府宣佈全國“封城”後民眾生活才發生明顯變化。

瑞安也強調,較為平衡的防控策略是在全社會範圍減少社交活動、增加人們之間的物理距離,同時將確診和疑似病例與其他人隔離開一段時間,兩相結合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毒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