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關注:宋瓷緣

瓷器,特別是精美的官窯精品瓷器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是高級貴族專用的器物,而且只會出現在當時的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在清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精品瓷器往少數沿海經濟開放發達地區瘋狂的集中,很多在當時就流失去了海外。民間藏品中本身官窯就少,值錢的民窯也不多。在這個幾乎是“全民大收藏”的時代裡,多少人在陰暗的角落裡製假、販假,多少人在所謂的的“磚家”面前得到了十分肯定後買到了超級大贗品。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經歷了民國戰亂、解放後捐贈和文革的“抄家”、“破四舊”的清洗,國人手中的精品瓷器本來已經所剩無幾。文革後將抄家貨退還了一些,其大多也都出現在了早期的拍賣市場上,也許有些藏品後來多次出現在拍賣場上,但更多的精品已經沉澱在收藏家手裡不再外露。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市場上的精品貨越來越少,十多年來,即使海外迴流的瓷器補充了拍賣場上的缺貨,藏家為了一件精品也要費很大力氣和資金才能得到。幾乎集齊所有的國有博物館和瓷器收藏家手中的藏品,系列也不夠齊全。如今市場上卻出現數量如此之大的所謂“官窯”,覆蓋陶瓷史如此全面的品類,卻好像從地裡冒出來的一般,不禁令人生疑。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據筆者向內地、香港多家知名的瓷器專家瞭解,國內外知名藝術品公司一直是高品質陶瓷器的交易場所,沒有交易經歷,雖然也可以在民間、地攤上買,但在遍地假冒偽劣瓷器的環境裡,隨時有可能買到假貨,淘到精品的難度是可想而知。所以沒有人會相信從來不進正規古玩藝術品展覽會能買到如此多、如此全的精品瓷器。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國寶幫”們常會說,拍賣行都是被利益集團所綁架,只會炒作高價,不認可民間的真品瓷器。這裡也有個疑問:正規拍賣行是要做生意的,如果有好貨,又有人買,不要能賺錢的藏品,全去憑空炒作,怎麼掙佣金養活企業呢?中國有三四百家可以正規舉辦古玩藝術品大型展覽會的企業,海外各國有大大小小數百家交易過中國瓷器的藝術品機構,大家都不做正經生意?不掙佣金?只會炒作?都把中國民間的真品當假貨?就好像曾經一起開會商量好的?這聽上去十分可笑。

很顯然,“國寶幫”的論調不符合拍賣市場的基本邏輯。正規的拍賣行早已經見慣了民間的假瓷器,他們不收是因為拍不出去,還毀公司的品牌。正規拍賣行的人歷來瞧不起手裡拿著假貨到處編故事忽悠人的“國寶幫”,甚至理都不會理。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有人說正規拍賣行不收民間的瓷器,所以瓷器就都流出了國門,被外國人所買走,又被國家和收藏家用高價給買了回來。關於這些言論,建議你們多去讀讀相關法律法規。《文物保護法》第六十一條規定:“文物出境,應當經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指定的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審核。經審核允許出境的文物,由文物行政部門發給文物出境許可證,從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指定的口岸出境。”文物出境,不是你說出就能出的。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運送、郵寄、攜帶文物出境,應當向海關申報;海關憑文物出境許可證放行。何時國家能允許文物真品出境?各級各地海關專門設有文物出入境審查,一旦發現有真品古董瓷器出境,均會以走私文物罪論處,那麼多的“國寶”是怎麼出去的?如果說有人把假貨揹出去騙騙外國人,當迴流文物欺騙一下國人還差不多。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瓷器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當看到一位藏家手裡有一些“開門假”的東西,基本就可以判定這位藏家手裡就沒有真貨了,只剩“一窩假”了。為什麼?因為連如此明顯的假貨都辨別不出來,收藏人的眼力可見一斑。在當今仿造瓷器大規模氾濫的民間市場上,這樣的藏家蒙著買到真貨的可能性極小,當專家們看到藏品時,已經做出了這樣的判斷。這也正是建議廣大古董瓷器收藏投資愛好者學習知識、總結經驗、內外兼修、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不要被造假者蒙。

收藏界有個“一窩假”的判斷邏輯,收藏的正路該何去何從

想要找到古玩藝術品收藏的正道,目前在國內市場上只有參加正規大型的古玩藝術品展覽會,以及找拍賣資質齊全(拍賣經營批准證書、文物拍賣許可證等)的拍賣公司上拍這兩條路。雖然民間淘寶也可能買到比較不錯的古董瓷器,但是購買者自身必須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和辨別能力才能“撿大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