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資本“遊戲”與中式“教學”30年


3月2日,麥當勞中國的股份再一次變更,中信資本成為最大的股東。

這意味著麥當勞在中國作為區別於全球體系的獨立個體,將更進一步邁向本土化。

從1990年第一家麥當勞門店在中國大陸開張,麥當勞將在今年迎來入華30週年紀念,回顧過去30年,麥當勞的金色拱門、紅髮白臉的小丑幾乎被每一箇中國人熟知,成為了國際化商業和快餐文化的標誌。

麥當勞在中國餐飲界地位極高,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表示,在餐飲行業中只有兩家企業稱得上一流,其中之一的麥當勞“流程制度管理沒的說”。類似的讚譽,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也不止一次提過。

麥當勞:資本“遊戲”與中式“教學”30年

今年疫情期間,麥當勞在中國非但沒有關閉門店,反而是屈指可數的保持正常營業和配送服務的企業,並第一時間支援疫區一線。在資本走向與市場變化中,這家世界一流餐飲企業值得我們去研究,去覆盤麥當勞入華30年給中國餐飲企業的啟示,以及解析未來它的走向。

“M”式興衰

“沒有什麼比成功更容易讓人後退。”這句雷·克洛克時代貼在麥當勞總部牆上的標語,用來複盤麥當勞在中國市場30年的興衰再合適不過。

1990年10月8日,麥當勞漂洋過海,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那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顧客拖家帶口、提前準備好結算用的港幣,在店門外排隊,都想嚐到期待的海外美味,把整條商業街擠得水洩不通,麥當勞不得不臨時從香港公司增調500多名員工幫忙維持秩序。

兩年後,全球最大的麥當勞在北京開張,當天就吸引了4萬多名顧客用餐,700多個座位仍然遠遠不夠,等不及座位的民眾拿著漢堡倚在門口吃,看著來往的人群,小心地一點點品嚐芝麻和薯條,不忍心幾口就把昂貴的一餐浪費掉。

由於麥當勞建於王府井大街的南端——靠近天安門,所以金色的拱門標誌常常作為陪襯出現在國家電視臺裡,一時間成為北京著名地標之一,吸引很多國內遊客光顧拍照留念。直到1994年夏天因某種理由被迫拆遷前,無數的民眾和知識分子都認為,麥當勞是象徵美國文化和精神的自由之門。

趕上90年代的春天,快餐行業很快就在中國紮下了根,並深刻地影響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基於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年輕一代的雅皮族把麥當勞作為炫耀性的消費場所,覺得在那裡就餐有特殊的意義,視為自己擁抱世界的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裡,快餐取代傳統的茶樓和街頭小吃,門店大舉擴張,到1999年,麥當勞在中國的門店已經接近400家,成為麥當勞全球20世紀業務增長最高的地區。那也是麥當勞在中國的黃金歲月。

2007年,麥當勞在中國推出了外賣業務“麥樂送”——30分鐘送達、24小時服務的理念,即便與如今新興的互聯網外賣平臺相比都很超前。當時中國餐飲行業正經歷高速增長,中式快餐、連鎖餐飲品牌層出不窮,市場競爭逐漸激烈。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飲食觀念開始流行,而長期恪守標準、流程的麥當勞,2014年卻在食品安全上遭遇滑鐵盧 :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多次使用過期劣質肉,引起消費者對快餐質量的擔憂,造成麥當勞中國門店銷售業績連續四個季度大幅下滑。

面對勞動力成本和租金不斷上漲,麥當勞在中國的營收和利潤碰到天花板,再加上外賣平臺的衝擊,導致市場份額增速緩慢,與競爭對手肯德基的店面數量、客流量相比差了兩倍,前景不容樂觀。

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通過出售特許經營權,引入中國戰略投資來降低經營風險是明智之舉,麥當勞最終選擇低下高傲的頭顱,尋找合作對象。

“中信時代”的本土化

2017年7月,中信集團打敗貝恩資本、MBK、華潤集團等競標對手,以20.8億美元的代價,獲得麥當勞中國市場20年的特許經營權。

麥當勞:資本“遊戲”與中式“教學”30年

麥當勞在中國本土化的第一條策略是: 改名“金拱門”。 儘管只是在證照層面,但這件事透露了麥當勞態度的轉變。一方面,它開始以“金拱門”的身份獨立運營,在中國市場更靈活,另一方面,它依然是麥當勞全球體系中的一員,需要恪守傳統,遵循某些不可逾越的戒律。

問題是,平衡點在哪裡?

麥當勞有很強的控制慾。在全球版圖中,無論是對門店經營,還是原材料採購,特許經營人只有簽字的權利,根本無權提出其他修改意見。從股份上看,麥當勞仍保留了金拱門20%的股權,佔董事會中的一個席位。

此前,麥當勞在中國錯過了一些發展機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管理團隊自主權太小,因此本土化策略的第二條是:給管理層“鬆綁”,獲得全球體系內的資源傾斜。

對於一向強調細節管理和標準控制的麥當勞來說,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管理層既要有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也必須把握好放權的分寸,甚至容許犯錯。比如,數字化業務就要有一股衝勁,敢冒險,能試錯;但供應鏈上還是要謹慎,採取零容忍態度。

2020年3月2日,中信資本在集團內部調劑後,增獲22%股權成為麥當勞中國的掌門人,實現了股權與管理上組織架構的統一,擁有更多話語權。麥當勞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張家茵曾表示,“股權的改變讓中國區更加獨立,會在執行層面更好地實現本土化。

麥當勞:資本“遊戲”與中式“教學”30年

麥當勞中國股份構成

麥當勞和肯德基通常是鄰居,也是冤家。在中國,麥當勞一直因門店數量較少而受到掣肘,尤其三四線城市,幾乎看不到新開的門店。所以本土

化策略的第三條就是:廣開門店,走向下沉市場。

中信集團龐大的地產信息和數據資源,為快速開店提供了保障。不到三年,麥當勞在中國新開餐廳超過1000家,僅2019年新開餐廳就超過430家,其中開在三四線城市的餐廳約佔50%, 總計數量約3700家(含港澳地區)。

整體客單量和銷售額同樣呈現正比增長,門店的外賣業務在第三方平臺名列前茅,並且發佈了自家APP,宣稱註冊會員達到1億。

作為標準化的極致典範,麥當勞用一種幾近苛責的生產美學,創造出一次可預期的用餐體驗。為了食物品質上的穩定,麥當勞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都極其有限,千店雷同,沒有新意,而且漢堡與薯條並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更像是餡餅和小吃,而不是正餐。

一成不變的標準食譜最好能夠打破常規,為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改良菜單 ,製作饅頭、豆漿、油條、粥、小菜等中餐,補足快餐品類上的短板。這些內容是麥當勞本土化策略的第四條,畢竟2013年它才第一次嘗試推出米飯,比肯德基晚了十年。

漢堡、薯條和可樂雖是麥當勞的主營業務,其實食品營收佔比卻不足三成,因為一半以上的營收都是靠出售特許經營權賺來的 。另外麥當勞全球80%都是加盟制,而在中國只有35%,現在直營店整體的利潤回報率不斷降低,利潤持續縮水,從經營方式上看,採取的第五條本土化策略是:品牌賦能,直營轉加盟。

通過以特許經營方式出讓分店,麥當勞既能收割高昂的加盟費,又可以每年收取3-5%的租金和提成,獲得了穩定的現金流 。隨著雪球越滾越大,行業集中度和市場佔有率提升,能形成一套可以快速複製和盈利的商業模式。2019年前三季度,麥當勞的特許經營餐廳就入賬86.7億美元,同比增幅5.5%。

會“變味”麼

麥當勞的本地化過程是雙向的:它既改變了本土文化,也被本土文化改變。 既維持自身作為作為美國生活方式的象徵,也逐漸成為忙碌的中國消費者的日常飲食。

30年前,麥當勞迎合了中國富裕階層的子弟們。現在,新一代的高消費階層則早已捨棄了它,轉而投向更高檔的會所,在今日的中國,麥當勞以其廉價與便利,吸引了大量工薪階層的光顧。

它必須緊跟時代發展與消費者迅速變化的喜好,才能保持擴大快餐市場需求。全球——本土聯結下的金色拱門,是麥當勞為適應中國市場所做出的努力。

麥當勞:資本“遊戲”與中式“教學”30年

按照規劃,到2022年,開設新餐廳的速度將從每年約250家提升至約500家;35%~45%的餐廳將位於三四線城市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麥當勞在中國以每天至少一家新開門店 的速度追趕,區域擴張和開店成功率,如何保持平衡?

商業重心佈局的轉移,意味著麥當勞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三四線城市的客群不同以往,商圈特點和門店成本結構都得重新摸索總結,其中的人員儲備與團隊管理也是關鍵。眼下麥當勞還沒有一下子安排500家的能力,正處在漸進加速的過程。

在這場本地化進程中,也需要逐步培育中國市場的供應鏈 。由於麥當勞的很多供應商都是從全球範圍招募且合作多年的老夥伴,僵化的機制,較高的運輸成本,未必完全適合當前快速發展的門店數量,所以,應該引入一部分達標的本土供應商,尤其西部地區,對原有體系進行補充和改善。

麥當勞最重要的、與眾不同的是它的文化,這也是未來極具挑戰性的一點,因為短期內無法複製,新的供應商、員工加入進來,經營上產生分歧和摩擦該如何解決?

麥當勞在吸收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特色後,產品及其代表的理念會變味嗎?

幾十年來,門店、供應鏈和標準化理念像三根支柱保證了麥當勞的穩定——無論哪一方有失偏頗,都可能會將這家快餐巨頭帶入不可預知的險境。

從快餐文化到休閒中心,麥當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改造了中國飲食形態,教育消費者排隊、自助服務和用餐標準等,這些是微觀而不容忽視的;同時,這個龐大統一的快餐帝國學會慢了下來,更有人情味,悄然轉化為具有本土屬性的餐飲企業。

多年以後,麥當勞全球化的形象或許會成為老一輩腦海中逐漸淡忘的記憶,新一代的消費者會將金拱門的漢堡、薯條和可樂作為再普通不過的本地飲食,完全融入到自己的社會生活中。

外來文化和它起源地的關係不再那麼緊密,真正重要的是它的本地化結果,以及孕育出的新標準。

1.《麥當勞的中國化》中國企業家雜誌 2018.04

2.《金拱向東 麥當勞在東亞》詹姆斯·華生 2015

3.《洋快餐入華興衰史》中國經營報 2016.04

想了解更多餐飲業最新消息請加入“創業者聯盟”圈子:

點擊上面“進入圈子”即可加入,關注“餐飲先驅”才能每天收到精彩內容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