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芒寬為群眾脫貧致富開闢新天地

地處大滇西旅遊環線和怒江大峽谷獨特區位的保山市隆陽區芒寬彝族傣族鄉具有“一山一水一壩”地理優勢,這裡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野花四時紅”的獨特氣候,居住著彝、傣、傈僳、苗、白等20多種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景色優美。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芒寬鄉黨委政府扛穩打牢工作責任,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下足繡花功夫,決勝決戰脫貧攻堅工作。目前,全鄉實現4個村順利脫貧,1118戶5407人已擺脫貧困。

峡谷芒宽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

搬出大山“挪窮窩” 大步邁向新生活

“以前住在麻慄山,生活條件艱苦,交通困難,日子過得很苦。現在好了,我們搬遷到芒寬社區黎新小區住上了新房子,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變化,家門口就可以看醫生、上學、務工,日子越來越好了,感謝黨的好政策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傈僳族群眾楊子合開心地說到。

“不讓一個民族兄弟掉隊”,芒寬鄉作為少數民族鄉鎮,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開展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安置工作中,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按照上級黨委政府安排部署,在徵求搬遷群眾意願基礎上,合理規劃、科學選址,在西亞社區景灣小區、芒寬社區黎新小區、敢頂社區和睦2組、空廣村橋頭2組4個安置點進行妥善安置,共安置群眾734戶390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67戶3666人,隨遷戶67戶235人),安置在中心城市辛街片區4戶18人。

峡谷芒宽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讓傈僳族同胞搬出深山,離開了那個佔山窩棚、靠山吃山的生活窘地。

除此之外,芒寬鄉還有4個本地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群眾196戶839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86戶813人。

抓產業促就業 群眾過上好日子

培育特色產業促增收。芒寬鄉採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進雲南峽谷明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雲南沃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隆陽區葉成種植專業合作社、雲南百花中草藥種植有限公司、隆陽區兩州種植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建設萬畝熱帶特色水果園基地項目,打造本土品牌,為本土經濟注入新的血液。截至目前,全鄉共發展柑橘15560畝、白芨500畝、重樓220畝、黃精育苗80畝、堅果340畝。在峽谷明珠公司柑橘基地務工的貧困戶楊九英說:“我家有3口人,土地都流轉給公司了,每年有一筆土地流轉金收入,現在到柑橘基地務工,每月有一筆工資收入,女兒在外省打工,過年才回家。”芒寬鄉在發展規模農業種植中,引進新型經營主體,不斷促進產業轉型,實現了“一份土地、多份收入”,為下一步鄉村產業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芒寬鄉引進的保山偉農農牧肉牛養殖有限公司發展規模養殖,採取“公司+農戶”模式,公司為貧困戶免費培訓飼養技術、銷售渠道,輻射帶動周邊100多戶貧困群眾增收。

峡谷芒宽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

勞動力轉移就業促增收。“今年3月份,我到沃龍鞋業參加了培訓,待芒寬的沃龍鞋業分廠建成後,在家邊就可以進廠上班了。”吾來村貧困戶歐小來說。勞動力轉移就業是增加貧困戶收入的重要途徑,芒寬鄉緊緊抓住這個“牛鼻子”,變“輸血”為“造血”,在激發貧困勞動力自身發展動力上下足功夫。一方面抓好精準培訓,增強轉移就業能力。根據貧困戶的“就業需求”,聯合企業開展“訂單式”培訓,已組織培訓89期7601人。另一方面抓好勞務對接,推動鄉外轉移就業。已輸送外省務工98人,建檔立卡戶83人,保山沃龍鞋業建檔立卡21人。依託就業服務平臺,積極探索“互聯網+就業扶貧”,設立芒寬社區就業服務站和西亞社區就業服務站等服務平臺推薦就業一批。與此同時,芒寬鄉結合本地實際,新建扶貧車間3個,實現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分別建設春霖咖啡加工扶貧車間、峽谷明珠扶貧車間、芒寬鄉沃龍鞋業扶貧車間,可吸納勞動力人數420人。目前,三個車間已全部建成,其中,峽谷明珠扶貧車間帶動了當地80戶貧困戶就近就地務工,每月有2000元以上收入;沃龍鞋業扶貧車間將在春節後正式開工生產。分管扶貧的副鄉長楊恩宏說:“近年來,芒寬鄉注重提升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依託村就業扶貧驛站及鄉級扶貧車間,開展居家就業推廣,為貧困勞動者提供‘零距離’就業創業服務,暢通就業脫貧‘最後一公里’”。

夯實基礎“三用心” 展現鄉村新風貌

完善集鎮功能建設“聚民心”。芒寬鄉黨委、政府依託瑞谷合作社管理、群眾參與的方式,如今的芒寬集鎮面貌已煥然一新,路變寬了、燈變亮了、路面乾淨了、路旁變綠了。

投資1235 .36萬元鋪設柏油路6.75公里,投資945.9萬元鋪設水泥路7.45公里,建成“六橫五縱六巷”集鎮道路網。安裝路燈416盞,安裝122個監控,芒寬集鎮路燈、監控實現全覆蓋,讓芒寬集鎮社會治安管理更加“亮化”。芒寬集鎮農特產品交易市場新建大棚、管理用房、冷庫等建築面積42801.84m2,累計投資概算5036.4萬元。

“三橋”通車“暖民心”。勐林村、打郎村、大門坎村是芒寬鄉的深度貧困村,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難點村,交通阻塞一直是阻礙“江東三村”發展的瓶頸,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各級政府協調努力下,2018年4月勐瀨大橋正式開通,大橋的建成惠及芒寬、楊柳、瓦房等鄉鎮幾十萬群眾的日常出行、生產生活,成為芒寬鄉連接保瀘高速公路進保山的快捷通道,對促進芒寬乃至周邊鄉鎮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保障,成為芒寬廣大人民群眾增收致富“高速路”,為村民脫貧、提升生活質量提供保障,拓寬致富路子。除此之外,康浪壩大橋和勐古大橋也分別於2018年8月、12月通車,三座大橋的建成圓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夢。2020年1月,芒寬鄉開通農村客運公交,有效解決芒寬鄉當地人民群眾出行“最前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服務瓶頸,滿足芒寬鄉集鎮覆蓋範圍內各行政村村民互通往來、趕集、學生上學及產業勞務輸出等出行需求,滿足遊客旅遊出行需求。

峡谷芒宽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惠民心”。芒寬鄉2017年至2019年共實施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980戶,實現安全穩固、遮風避雨。組織實施17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保障了全鄉的飲水問題,河長制工作有序推進,開展福庫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高黎貢山移民安置生產供水工程,山地實現了保水、保肥,農田灌溉更加便利,經濟作物增產增收助力建檔立卡貧困戶加速脫貧。芒寬鄉孔雀山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建設項目新建廠房17368.14平方米,累計投資3601.35萬元;芒寬鄉高黎貢山移民安置熱帶特色水果產業園基地道路建設18.7公里,累計投資940.71萬元;芒寬鄉園子田大坪子重樓基地水池、管網項目工程,購置200畝重樓基地灌溉設備,累計投資204.59萬元;芒寬鄉高黎貢山移民安置特色經濟林果種植機耕路建設項目改建機耕路5公里,累計投資70萬元。

自強誠信感黨恩 努力實現新作為

“扶貧先扶智,智志相結合”,打郎村2018年掛牌“信用村”,村民們切實享受到了金融扶貧帶來的實惠和方便,還款利率也從9.5%降低到7.4%。“娃娃成器(優秀)老爹苦”打郎村3組章興華笑著說,“三個小人兒(孩子),兩小娃雙胞讀中學,大的在雲南經貿外事學院讀書,也想過不讀了,可是娃娃想讀沒辦法,砸鍋賣鐵也要供。”他說:“以前貸款很難,我又不識字,想都不敢想。現在好了,只用去村裡填個申請表,不用找擔保人,就能申請5萬元貸款,而且是政府幫出利息,我用這5萬買了3頭牛、30多頭豬,今年光牛就賣了3.8萬元。”

峡谷芒宽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

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該鄉在西亞安置點和芒寬安置點創建示範點,通過組建基層綜合管理、宣傳宣講、關愛幫扶、文化活動4支隊伍,緊緊圍繞“宣傳宣講、評比評選、移風易俗、關愛幫扶、文化體育活動”5個方面,結合脫貧攻堅、提升人居環境工作實際,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的綜合性實踐活動,雙語教學,讓理論宣講更加鮮活,讓文化活動更有深度,寓教於樂,群眾樂於參與,容易接受。到目前為止,全鄉組織法律宣傳宣講12次,衛生評比評選4次,提升家庭人居環境活動4次,感恩教育主題晚會5場,惠及群眾2萬多人。共評出“平安家庭示範戶”25戶,“民族團結示範戶”50戶、“光榮之家”示範戶16戶。

百花齊放出實招 人居環境有提升

走進美麗鄉村燙習村芒果組,在寨內道路上,就可以看沿路劃分的衛生責任區域,門前“三包”,村居環境變得乾淨、整潔;新光村制定垃圾收費、村規民約、衛生評比“三項制度”,分片召開戶長會議,實現了政策宣傳全覆蓋,實行“一月一評分,一月一整改”,每個小組每月評比出環境衛生示範戶3戶,並予以獎勵,評比出環境衛生整改戶3戶,責令其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在全組進行公示並通過大喇叭進行播報。同時,以新隊小組為提升人居環境示範點,全力進行提升改造,構成道路衛生清掃網格,在大門口粘貼“門前三包責任牌”,明確包道路、包清掃、包秩序的三包制度,嚴格落實庭前屋後整理清掃要求,新隊小組面貌煥然一新。勐古村關於“星期五”的約定,走進磨房組熊玉明家中,家裡物品擺放規整,房前屋後院內室內都很乾淨,熊玉明大姐說:“現在我們家家戶戶愛乾淨了,星期五都要集中打掃衛生,誰也不想被評為‘最髒戶’”。吾來村提出“軟硬”措施兼施,促進人居環境提升,對“入戶路、寨內路、院場硬化、陰溝硬化、化糞池”等環境衛生髒點、難點進行集中整治。芒寬鄉各村(社區),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採取措施,全鄉人居環境有了很大提升。

峡谷芒宽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新天地

脫貧路上,風雨兼程,芒寬鄉黨委政府在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社會兜底保障等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紮實有序推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2020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中,我們還需拿出攀高峰的勇氣、涉險灘的決心,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楊燕 陶曉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