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項約束性指標提前完成 疫情不會改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態勢

今年是“三年打贏汙染防治攻堅”的收官之年,被視為重中之重的藍天保衛戰也已進入決勝期。新冠肺炎疫情會不會對汙染防治攻堅戰造成影響,特別是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腳步會不會因此放緩?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明確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對生態環保工作有短暫影響,但是,不會改變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的態勢。


生態環境部執法局局長曹立平指出,針對當前大氣汙染防治中出現的新問題,生態環境部將調整和優化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重點,將監督範圍擴展至蘇皖魯豫等非重點區域。

徐必久透露,生態環境部正研究制定相關意見,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為重中之重,確保完成優良天數比例等約束性指標。他說,汙染防治攻堅戰與疫情防控阻擊戰兩者能夠實現共贏。


7 項約束性指標提前完成


按照中央部署,從2018年開始,三年要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今年是三年中的最後一年,也是收官之年。勿庸諱言,今年初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一定的衝擊和影響,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是如此。

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外,去年以來,一些地方大氣汙染防治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據徐必久介紹,2019年,9項約束性指標中,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碳排放強度接近完成。但是,完成優良天數比例這項約束性指標面臨較大風險和壓力。他說,從今年1至2月環境質量狀況來看,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改善的態勢。其中,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PM2.5濃度同比下降。但是,部分地區PM2.5濃度出現反彈,臭氧的濃度有較大幅度上升,特別是一些省份,優良天數比例、PM2.5和臭氧都有較大反彈。

生態環境部表示,受工作壓力傳導不夠、重汙染天氣應對不得力等因素影響,去年,部分地區空氣質量出現波動。地處“2+26”城市和長三角交匯帶的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華中地區的湖南等PM2.5濃度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值得重視的是,目前,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的一些城市顆粒汙染物仍然處於高位,部分城市甚至不降反升;臭氧汙染增長的趨勢非常明顯,有的城市臭氧甚至超過PM2.5成為首要汙染物。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今年1月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三大重點區域中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優良天數比例在下降,但PM2.5濃度卻在上升;汾渭平原優良天數比例也在下降。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25.5%,同比下降9.8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1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0.2%。汾渭平原1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23.8%,同比下降4.4個百分點。顯然,這既給打贏藍天保衛戰造成不利,更帶來壓力。


督查範圍拓展至非重點區域


京津冀“2+26”城市、長三角以及汾渭平原是我國大氣汙染防治的三大重點區域,圍繞這三大重點區域,生態環境部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監督定點幫扶。

“開展強化監督定點幫扶,是生態環境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做出的重大制度安排和機制創新。”據曹立平介紹,2019年重點區域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共開展24輪次,統籌全國生態環境系統2萬人次,組織開展15個專項任務排查,現場檢查點位92.5萬個,交辦各類環境問題6.5萬個,推動解決一大批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力促進大氣汙染綜合治理任務措施的落地見效。

生態環境部近期發佈的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今年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9.5%,同比上升2.3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0%;101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同比增加33個;PM10濃度為8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4%。三大重點區域中的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8.1%,同比上升11.6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

全國空氣質量改善顯而易見。

生態環境部指出,在全國空氣質量整體改善的同時,也有一些地方出現了PM2.5濃度不降反升等問題。

針對大氣汙染防治中出現的一些城市顆粒汙染物仍然處於高位等新情況、新問題,曹立平告訴記者,針對當前藍天保衛戰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生態環境部將調整和優化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監督定點幫扶工作範圍,在堅持聚焦京津冀“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同時,將督查範圍拓展到蘇皖魯豫等非重點區域;同時緊盯PM2.5重點因子,在此基礎上兼顧臭氧等其他汙染因子。

曹立平說,生態環境部將重點時段和非重點時段相結合,繼續堅持做好秋冬季重汙染聯防聯控和應急響應,推進在夏季時段開展冬病夏治和臭氧的管控;同時,重點行業與特色行業相結合,不僅緊盯鋼鐵、火電等重點行業,更關注造成臭氧汙染的石化等行業。


共下發1200多份電子督辦單


今年以來,在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生態環境部並沒有放鬆大氣汙染治理。據曹立平介紹,針對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監督幫扶發現的問題,今年春節以來,生態環境部共向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下發1200多份電子督辦單,要求地方對強化監督發現的問題加強監管並依法查處。

徐必久指出,生態環境部正在研究制定《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以確保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他說,其中的重點是藍天保衛戰。

徐必久透露,今年,生態環境部將突出“三個治汙”,即強化精準治汙、實施科學治汙、堅持依法治汙。其中,“強化精準治汙,以打贏藍天保衛戰為重中之重,確保完成優良天數比例等約束性指標。”他說,生態環境部要求已經完成目標任務的要鞏固提升,沒有完成的要加強督促,確保完成。

就打贏藍天保衛戰,徐必久表示,生態環境部正在研究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2020年攻堅行動工作方案》,同時將統籌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治;統籌秋冬季和春夏季汙染防治;統籌重點區域和城市群地區。徐必久透露,在做好“三個統籌”的同時,生態環境部還著重抓好三大工程建設,即清潔取暖散煤替代工程、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公轉鐵”(公路運輸轉鐵路運輸)工程。

徐必久說,碧水保衛戰將以長江、黃河流域為重點,加強水源保護區劃定保護,城鎮汙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以及黑臭水體治理。淨土保衛戰重點是推動農用地安全利用,加強建設用地環境風險管控,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置設施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生態環境部提出要實現全國所有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100%全覆蓋;醫療廢物、醫療汙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全落實。據生態環境部介紹,從1月20日至3月14日,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15.9萬噸;武漢市醫療廢物已經實現日產日清。更值得肯定的是,整個疫情期間未發現因疫情防控影響環境安全情況。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影響,總體來看是局部的、短期的、有限的。”徐必久指出,“完成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既有壓力,也有風險。”他說,可以肯定的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態勢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