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馬伸橋鎮位於薊縣城東18公里處,北接孫各莊鄉,東臨出頭嶺鎮,西鄰穿芳峪鄉,南達翠屏湖,地處兩市(天津市、唐山市)交界處,邦喜公路縱貫全鎮,馬平公路以此為起點。鎮域總面積52.5平方公里,轄42個村,9420戶,3.4萬人,耕地2.02萬畝。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馬伸橋”的命名由來

馬伸橋鎮歷史文化悠久,是薊縣歷史上的八大集鎮之一。為什麼叫“馬伸橋”呢?先說橋,是因為鎮周圍橋多之緣故。據《薊州志》載,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這裡還有十幾座石橋。“馬伸”又是何意呢?這就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關係了。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麗失敗,逃至今馬伸橋一帶。李世民叫人在河上搭了許多浮橋,誘敵深入。敵兵追到,見橋對面唐軍狼狽不堪,沒有鬥志,特別是唐太宗騎的御馬更是彎腰散胯,疲憊至極。敵軍統帥下令進攻。將士們擠上浮橋,結果紛紛落水。唐軍反撲大勝。唐太宗為表揚御馬的功勞,命工匠在御馬伸腰的地方塑造了一匹御馬的石像,在河兩岸修建了十幾座橋樑,並把當地命名為“御馬伸腰救命橋”。後來,簡稱為“馬伸橋”。金庸的《袁崇煥評傳》載:袁崇煥曾在此與皇太極進行過幾次激戰,均獲勝,令皇太極膽戰心驚。馬伸橋鎮風光秀麗,集鎮繁華,自古就是風水寶地。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好女塔村傳說

好女塔遺蹟位於馬伸橋境內淋河岸邊鳳山上。好女塔,是遼大安二年(1086),當地人為紀念一薛姓女子而修建的。從《大遼國薊州漁陽縣好女塔院特建碑銘》碑文可以看出,當時塔院規模宏大。可惜,今天只留下遺蹟。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和珅墓—和陵和99道彎

馬伸橋鎮風光秀麗,自古就是風水寶地。乾隆皇帝的寵臣、滿清朝第一貪官和珅相中了這個地方,在鎮西南原張丁莊附近,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豪華墓地,可是沒等修完就被嘉慶賜死另,當地一直有一傳說,和珅尋一術士為其觀墓地風水,術士與其說要於墓地外挖夠100道彎,和珅在修建第99道彎的時候就挖出了大量的泥沙,而那個時候嘉慶一直都想要殺死和珅,劉墉也不待見和珅,所以劉墉就用這些泥沙做文章,古人都是很迷信的,劉墉就對嘉慶說泥沙的意思其實就是老天暗示他沙(殺)和珅,和珅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為了保命,所以最後也就不敢再挖了。和珅的億萬家財被嘉慶收入國庫,真是“和珅倒,嘉慶發”呀!和珅墓現已被於橋水庫淹沒。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慈禧廢黜光緒,大臣以命相諫

1861年,清咸豐帝病死,慈禧在北京發動了一次宮廷政變,剝奪了八位顧命大臣的職位。史稱“祺祥政變”。這次政變還有另一種說法,八位顧命大臣護送咸豐靈柩至馬伸橋時,被慈禧派人劫持。慈禧遂開始了垂簾聽政的歷史。據說,鎮上的“娘娘廟”,就是慈禧為紀念此次政變成功而建。據《薊州志》載,慈禧掌政後,欲廢光緒立新儲。吏部主事吳可讀極力反對,於光緒五年,在該鎮三義廟中喝下毒酒,進行屍諫,並葬於此地。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東陵大盜孫殿英

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的指揮部就設在馬伸橋一帶,距離位於遵化馬蘭峪的清東陵不遠。1928年6月,他以進行軍事演習為名,秘密挖掘了慈禧墓和乾隆墓,得到了大批的寶物,遭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通緝。後孫殿英對宋美齡等人層層賄賂,才化險為夷。東陵大盜,為後人所唾罵。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龍山——抗日時期“冀東紅色暴動”指揮中心

龍山,位於馬伸橋鎮太平莊境內,是座歷史名山。清康熙《薊州志》載:龍山,在州東25公里,上有龍山廟,每3月18日賽會。這座看似很平常的小山,卻是薊縣抗日大暴動的中心。1938年,根據八路軍總部“配合冀東暴動”的指示,宋時輪、鄧華領導的四縱挺進冀東,於6月中旬到達薊縣北部下營一帶。這極大地激發了薊縣人民的抗日熱情。6月20日,馬伸橋鎮六、九甲民團三百餘人率先起義,揭開了薊縣抗日武裝大暴動的序幕。7月15日清晨,參加暴動的千餘人在龍山集合,各村救國會送來的槍支彈藥、糧食、物資等慰問品擺滿了戲樓前的山坡。龍山成為了冀東西部地區武裝暴動的指揮中心。黨領導的革命,在薊縣這片熱土上形成了燎原之勢!


薊縣馬伸橋的歷史沿革,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近年來,馬伸橋鎮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培植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三個文明建設成績斐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