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缺愛的人,都有這幾種表現

長期缺愛的人,都有這幾種表現


缺愛和被愛的人,過得有多不一樣?


世上有三件事無法隱藏,貧窮、咳嗽和愛。



然而“缺愛”,也是一件無法隱藏、欲蓋彌彰的事。在公共場合、在一家公司,你很輕易就能看出,誰是從小被愛長大的,誰是內心缺愛、底氣不足的。


因為被愛滋養的人,總是能散發光芒;而越是缺愛的人,越難得到愛。


一場會議上,有的人做得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是話最多的,他彙報時有一種對自己很滿意的自信,讓聽的人也認可。


但有的人,即使已經做到很好,即使他的觀點和方案是對的,他也沒有勇氣堅持;有人提出質疑,他就會退步,因為他之前也總是被否定。


長期缺愛的人,都有這幾種表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我們面對外界的底氣和態度,取決於自己曾經被如何對待。


就像在第6季《爸爸去哪兒》中,很多網友看到乖巧但令人心疼的楊雨辰,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所有孩子中,楊雨辰是最聽話安靜的一個,他懂得講故事勸弟弟妹妹和好,是個聰明能幹的孩子,但他總是唯唯諾諾的,因為他爸爸楊碩總是在打壓他。


你所接受的教育,塑造了你的現在


剛開始,楊雨辰下車動作慢,走路有點內八。


楊碩看不順眼,臉色難看地吼他“

走路都不會走嗎?腳尖衝前!”糾正過幾次後,他又指著走過來的小山坡命令兒子:“走路不會走?你跑上去,重走一遍!”


這樣的話,幾乎是很多孩子小時候都聽到過。因為我們年紀還小,有些事難免做的不好,但家長沒有耐心引導孩子正確做法,只管劈頭蓋臉、全盤否定。


這樣的“打擊式教育”,只有打擊,沒有教育。通常會孩子缺乏自信和膽量,長大後即使被誇獎肯定,內心也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卑、做事沒信心。


長期缺愛的人,都有這幾種表現


後來,節目組安排每個家庭選房子,楊雨辰選了最遠的5號房子,一路上走得很辛苦;而楊碩不僅沒有寬慰孩子,沒有幫他揹包,還嘲諷、挖苦楊雨辰。


路途中,楊碩上一秒充滿興致地問兒子風景美不美、值不值得,孩子天真地回答:值得。可下一句他又變臉吼罵孩子:那你再跑遠點,更值得!


遇到這樣情緒反覆的爸媽,孩子無法再照顧自己的真實意願,而是得時刻猜測爸媽想要什麼,學會小心翼翼看爸媽眼色,費盡心思去討好。


不幸的是,很多人長大後,也保持著敏感、討好的慣性,在工作和感情中都委屈自己。


小時候缺的愛,長大後還能補回來嗎?


除了自卑、敏感,其實很多童年影響都存在我們日常生活,它們細微、隱秘地破壞著我們的幸福。比如:


述情困難——你其實很生氣、很難受,但不知道怎麼和人說,只會躲起來自己消化和承受,無人寬慰,還會被誤解冷漠和不在乎;


自我厭惡——當有人對你很好,或是有好機會降臨時,你心底的不安全感讓你覺得那都很虛假,甚至會迴避對自己很好的人,覺得自己不配,擔心失去;


長期缺愛的人,都有這幾種表現


空虛感——你經常感覺工作生活沒有意義,有時會控制不住對某件事物上癮,比如熬夜、玩遊戲、酗酒……


這些,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足、人緣不好、或是心理有疾病,而是因為童年期,重要的情感信任沒有建立,導致對應的人格和關係發展停滯。


不過沒關係,小時候缺愛的大有人在,但仍然有人能活得滋潤、豐盛。

因為我們都有二次教育、重塑自我的機會,關鍵就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的缺口在哪裡,發現,並找到自己的缺失,就是療愈自我的第一步。

(關注微信公眾號:yidianxinlixue123,送你100本經典心理學電子書。本平臺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