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餘秋雨說:人類成熟文明的傳承,主要是靠文字,文字的選擇和彙集,就成了書籍。如果沒有書籍,那麼我們祖先再傑出的智慧,在動聽的聲音,也早已隨風飄散,杳無蹤跡。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中國最早發明紙和印刷術,書,具備了製作條件。中國的書籍一直是多災多難的。朝廷焚書、戰亂毀書、水火吞書、一本書留存下來,非常不易。兩百年的寄存,可散之一朝,三千里的搜聚,可焚之於一夕。

知道天一閣,是作為一家4A景區,當時我還跟同事說門票這麼便宜,印象中才30塊錢,估計也怎麼樣,這是我對天一閣第一印象,直到看了餘秋雨的《風雨天一閣》才知道它的故事,為自己以前的無知感到慚愧。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天一閣是現存的古代藏書樓中時間最長,中國第一,僅次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藏書樓,是世界第三,誕生於十六世紀初期。

創始人範欽,放在世界座標,範欽出生那一年,達芬奇完成了蒙娜麗莎的油畫。他是一個正直、負責、能幹的官員,卻有牽扯高層變動,被誣告、廷杖入獄。仕途坎坷,遊遍大半個中國,最後在寧波告老還鄉。在他一路風塵僕僕,奔波的時候,開始蒐集書籍。官,認真做,朝廷事,小心翼翼對付,但是藏書,卻是他最感興趣的。

藏書家遇到最大麻煩是身後,範欽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把自己藏書行為變成不可動搖的家族遺傳,這才是一段真正堪稱悲壯的歷史。範欽有兩個兒子,臨死之前,再三衡量,死後什麼都可以分,唯獨一樓藏書不能分,他決定讓大兒子範大沖單獨繼承全部藏書,給小兒子萬兩白銀。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範大沖得到一樓藏書,更是父親畢生心血,江南最大書庫,但不能變賣,不能開放,這是一個個沉重的義務。父親花費萬兩白銀保留他承擔這項義務,也沒有多餘的錢財留給他,只能靠他苦苦支撐。兒孫,書,書,兒孫,家族傳代,範式子孫開始了幾百年的接力,藏書樓下幾百年的家族繼承,有無數的故事和紛爭,他們制定了嚴格的處罰規則,不準登樓,不準看書,艱難的維持。

1673年,成為天一閣特別有光彩的一年,黃宗羲登上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為流通未廣著編為書目,另撰《天一閣藏書記》留世。乾隆編撰《四庫全書》,天一閣進呈珍貴古籍六百餘種,天一閣一時大出起名。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到了近代,古老的藏書樓遭遇新的災難,太平軍攻佔寧波小偷趁亂拆牆偷書。1914年,一個小偷潛入藏書樓,幾乎把一半珍貴書籍都偷走了,一架架書櫥空了,慶幸後來的商務印刷管的張元濟聽說天一閣的劫難,並知道有些書商把他賣到國外,立即撥款搶救。

戰亂中,天一閣沒有被焚燬,而後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天一閣開始一次次修繕,為古老中文化,留下印記。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範欽給我們一個啟示,一生都在忙碌的公務和事業,很可能不是對你對這個世界最主要的貢獻,請密切注意你自己也覺得不務正業的卻又很感興趣的那些小事。

歷史是山河鑄造的,史詩也會變成文字存之於世,因為有書,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真相、又足踏四方去發現真實。

2011年,當時古裝劇盛行,看電視劇對隋唐歷史的編寫,有些荒誕,特別想通過書籍瞭解隋朝歷史,買了一本《隋煬帝的真相》。

作者胡戟,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著作《武則天本傳》《敦煌史話》等。這本書寫於1989年,20年後的2011年再版。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全書分為31章,開篇序為,願天下人還他個公道,最後附隋煬帝大事年表。從新貴之家、阿摩華誕,快樂皇子、蕭妃于歸,統帥平陳、總管揚州,兵出靈武、北卻突厥、失寵奪嫡、入主東宮、仁壽宮變、煬帝登基、到開運河、社創科舉、北巡突厥、招撫琉球、到御駕徵遼、三徵遼東、雁門遇險,瓦崗起義、李淵起兵、三下揚州、荒冢雷塘等等

作者從隋煬帝的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出發,考訂史實,一一批駁對他的惡意譭謗與中傷,客觀地考察與評價了隋煬帝的生平,功績與過失,以期揭開這位偉大的暴君的真實面目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作者說:秦始皇做過的,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沒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的,唐太宗也做了,但是唐太宗沒有開運河。

評論歷史,攻就是攻,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底看他歷史活動的社會意義,是進步,還是反動。

因為這本書,我到了一趟揚州,路就是書。我也走過一次餘秋雨說的山河之書。

2018年,我到揚州旅遊,特意去了隋煬帝在雷塘的陵墓,破舊的大門,門口只坐著一個看似工作人員,連工作服都沒有,我反覆跟她確認這是煬帝陵,以免走錯。

《山河之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發現:路就是書!

進門就是一條道,上了石橋,下橋就到煬帝陵墳墓前,只有一塊碑,後面鼓起一個大土包。右邊門口一塊大石頭,上面寫著“雷塘”。羅隱寫的“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真的是雷塘半畝田。

出口旁邊有個門口,開始以為是衛生間,走進去才發現是展覽室,所謂展覽室,只是房間四壁掛著一些宣傳欄,上面記錄了楊廣的一生,宣傳欄上面的刻字很多掉了下來,殘缺不全,我站在殘缺不全的宣傳版上:

記錄著:“隋煬帝楊廣(569-618)”在位十四年。文帝時,經歷了文帝執政的全過程,是文帝決策的參與者和最高執政人。執政時,更是文帝實現國家統一和鞏固國家發展的忠誠繼承者、發展者,並把隋朝推向了極盛。在中國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煬帝創建了對後世影響很大的三省六部官制和科舉考試。制定了更完善的《大業律》繼續推行均田制,整理戶籍,減免賦稅,使得封建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更加鞏固並獲得發展。完成建東都、開運河、築長城、修馳道四大工程,和周圍少數民族的關係更加和睦,並和日本等國互相貿易友好往來。社會經濟和文化繁榮,國庫積累豐富。隋煬帝執政後期,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征伐遼東,加劇了社會矛盾,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統治階級內部更加分化,紛紛起兵割據,南下揚州後的煬帝,治理國事無能為力,大興土木,遊玩娶樂,遂以萬乘之軀,死於匹夫之手,承擔著歷史的所有功與過。”

這本書結尾寫了一首總結:統一南北,西巡張掖,科舉興,西疆寧,大唐盛世的光彩中,隱約可見隋煬帝的背影。國破身死亡國天子,市井傳說的荒淫皇帝,成王敗寇的人們,總愛塗黑失敗者的聲名。但人寫的歷史有怎能永遠的掩蓋真相,大運河溝通南北,如金色的血脈滋潤終生。洛陽城巍峨天下,在千百年的風雨中見證興衰,承載文明,他們已經為偉大的暴君書寫了最真實的墓誌銘!

人一定要愛著什麼,不管是愛旅行,愛走萬里路,還是喜歡讀書,文化的靈魂是一個人生命的根基,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