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退休後首次發聲:房子買了自己住沒問題,但千萬不要炒....

被問及退休後生活,李嘉誠笑言,近期正在忙於為李嘉誠基金會做事,自己退休後很高興,目前集團事務甚多,希望盡他所能繼續做事,並說現在每日都會回公司辦公室工作。

《稜鏡》耿荷 發自香港

李嘉誠退休後首次發聲:房子買了自己住沒問題,但千萬不要炒....

李嘉誠退休後首次發聲:房子買了自己住沒問題,但千萬不要炒....

1月11日,香港首富、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出席長江集團週年晚宴前,對媒體表示,“今年世界經濟很複雜,大家都要小心點。”

被問及對香港經濟看法,李嘉誠說:“照道理全球經濟會差些,預計全球各國GDP都會出現低增長。”

近期香港樓市漸見回調。李嘉誠維持其一貫對樓價的看法:“買家要量力而為。”

“若置業是自住,又能負擔按揭分期供款,現在買樓是沒有問題,但千萬不要買來炒,因為樓市會波動”。

被問及退休後生活,李嘉誠透露近期正在忙於為李嘉誠基金會做事,並稱自己退休後“很高興”,“目前集團事務甚多,希望盡我所能繼續做事。”

“現在每日都會回公司辦公室工作。”他說。

重溫李嘉誠十大金句


1、創業沒有捷徑可走,因為世上根本沒有好賺的錢。

這是李嘉誠對想要創業的年輕人的一條懇切建議,卻不只適用於年輕的創業者。

事實上,每個在商海沉浮過的人,對這一條怕都是深有體會。

2、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這句話來自著名的“硬幣故事”。

某天早上,李嘉誠要駕車,從口袋裡拿鑰匙時,一個二元硬幣隨之掉了出來,剛好滾到車輪底下。於是,他蹲下身,想把硬幣拾回來。一位值更人看見了,就上前幫忙。

李嘉誠拿回硬幣後,掏出一百元給值更人,表示感謝。

後來,他解釋自己這樣做的原因:“要是我不拾回這二元,車子駛開,這硬幣便會掉進坑渠,這二元便在世上消失了,但是現在我拾回二元,我給他一百元,這是不會消失的。他可以使用這些錢。總之,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PS:這個故事後來出了很多演繹版本,硬幣的面值從兩元變成一元,從掉在路上變成掉到下水道、掉到井裡,從看更人主動幫忙變成李嘉誠讓秘書通知專人揭開井蓋取錢……搞得很多讀者真假莫辨。後來翡翠臺採訪李嘉誠的一個節目,李嘉誠親自口訴了這個故事,證實了它的真實性。)

3、用人最重要看幾方面:第一工作能力,第二對公司的投入程度,第三可靠程度。如果這三個條件都是正面,隨著時間、機會一到,便即晉升他。

李嘉誠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在業內一直備受選舉。在其集團內部,有些在香港只負責管理百人的部門主管,只要李嘉誠認為其盡職盡責,便會直接提升其到外國出任大企業負責人,管理規模瞬間擴大數百倍,而這些人也都會以優良業績回報,不讓李嘉誠失望。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4、在劇烈的競爭當中多付出一點,便可多贏一點。就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只是快了那麼一點點。

毫釐之間,勝負立現。前提是,你要肯付出。在已經很努力的基礎上,再比別人更努力那麼一點。

5、不要與業務“談戀愛”,也就是不要沉迷於任何一項業務。

這是一種有著豐富的商業經歷之後超然於商業活動之外的思維方式。對於一個真正的商業人士來說,只有贏利的業務,而沒有永遠的業務。這不由讓人想起另一句股市名言:永遠不要和股票談戀愛。

6、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李嘉誠認為,自己事業有成的真正原因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多次說過,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會做人,世情才是大學問。他從來不輕看別人,認為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7、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

這些要求,全都看似老生常談,但做到的人又有幾個?

8、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功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60歲之後,運氣已差不多要佔三至四成了。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現在,超人告訴你,想靠勤勞致富也得趁早啊。

9、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如果讓我講一句,“富貴”兩個字,它們不是連在一起的,這句話可能得罪了人,但是,其實有不少人,“富”而不“貴”。真正的“富貴”,是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錢,讓這個社會更好、更進步,使更多的人受到關懷。所以我就這樣想,你的貴是從你的行為而來。

這種達則兼濟天下的財富觀,會令多少“富而不貴”的人汗顏?

10、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分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真正的幸福。

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現在擁有無數耀眼光環的李嘉誠,也有過掙扎求存的艱苦童年,早年喪父的人生憾事。只有經過了低谷和高峰,才能體會到幸福的真正含義。

【深圳住朋網】專注深圳樓市的新媒體,這裡有:及時的踩盤報告、熱辣的樓市點評、真實的成交數據以及權威的專家答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