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城市化和全球一體化將人們的生活進度猛然拉快,隨之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都被關在了一個又一個的格子裡,幾乎每個人都套在格子裡生活,每個人都被孤立了起來。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去尋回原來生活的樣子。


木心先生的《從前慢》

突然被人們廣為傳唱——

從前慢

∣木心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長街黑暗無行人 清早上火車站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從前慢》這個名字本身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窩。是的,因為現在過的太快了,所以人們越來越想像過去一樣慢下來。


於是乎,流於表面的浮躁生活形式慢慢的不再受歡迎,讓人去反思的傳統文化重新被尋回,一種久違的“中式生活方式”正在快速回歸。


或者說,這種生活方式其實一直流淌於中國人的血液中從未遠走。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中式生活方式”彙總了“中式元素生活”、“中式精神生活”與“中式美學生活”等名目,是獨屬於中國人的一種以智慧、閒適、領悟和覺醒為主要特徵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


它是建立在精神與文化上的璀璨光珠,它重儀式更重意識,求物質更求精神,以物入微,以式入道。


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深的思想內涵,那麼中式生活方式便是無從說起---它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而非單純的奢侈。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中式生活方式並不排斥西式生活和海派生活。


恰恰相反,中國五千年以來一直在東西南北地交融中發展,曾經從西洋傳入的西方元素、精神和美學,已慢慢成為當下中式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雖然如此,但中式生活的情結卻遠沒有消失。


比如,二十幾年前人們爭相品咖啡,如今咖啡也成了一種流行的飲品,但國人用咖啡來待客的卻寥寥無幾,在大多數場合裡,還是請客人品茶。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中式生活方式從“禮”字發端,以“中國風格”為陣地,形成由“思、閒、雅、樂、逸”五種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的生活狀態為主的禮志核心精神:


三千年讀史為求思,一炷香定靜但求閒,二十四儀軌只求雅,十六聲琴瑟專求樂,九萬里悟道惟求逸。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由這五個字衍生出來的生活方式,是詩意與動態的精緻。


是“閒愛孤雲淨愛僧”,是“洗墨魚吞硯,烹茶鶴避煙”,是“笑看風輕雲淡、閒聽花靜鳥喧”,是“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礙野雲飛”。


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是“琴撥幽靜處,茶煮溪橋邊,書約黃昏後,劍拔不平時”,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高臥丘壑中,逃名塵世外”。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室內陳設的字畫、擺件、盆景、文房清供,是修身養性,是對淡然於心內、超然於物外生活境界的追求。


一縷檀香悠然升起,在淡淡的燈光下,疏落有致的傢俱和配飾,使得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相得益彰。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中國式的生活美學,在園林和院子裡有許多的微妙承載。


在中式的院子裡,不僅有四季美景變化讓人賞心悅目,更有中國文化中家庭血緣、倫常道德的情感空間。


或許,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院子夢。


有天,有地,有鳥語,有花香。


雞鳴鳥語聲中,晨霧輕織,一大早便起來開始灑掃庭院,站在樹下吐納,練練太極,用晨露研墨,書寫春秋之夢。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中國人獨特的文化審美在一座園林,或者說院子中具現。


在院子裡圍池養魚,游魚戲蓮,或是闢地種草,花木成蔭,設幾處小亭,幾處茶室,閒時望月,無事論禪,於是便可以天人合一。


這既是對往昔歷史的追憶,也表達了對中國式田園牧歌生活的嚮往和對樸守真心生活的崇尚迴歸。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周作人曾說過:“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生活的智慧,大抵也是如此了。

拾器格物:中式,從未走遠

品味中式生活,似乎是在欣賞一種文化,體驗一種生活,安頓一種理想。


它是一種感受,也是一種溫度。


或許,每個中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中式情結,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骨子裡,從未走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