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的日本侵略軍對白刃戰的執著可謂到了偏執的地步。但是,面對強大的敵人,中國軍民並沒有被嚇倒,反而更加熱衷於與日軍展開白刃戰。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原因很簡單,日本重視白刃戰,但是依然有強大的現代軍隊,火力遠勝於中國軍隊,很多時候未接觸日軍部隊,就已經被日軍各種遠程火力絞殺殆盡。相比之下,白刃戰有更多的殲敵機會。

但是直到抗戰前期,國軍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裝備了刺刀,當時國軍白刃戰的主角,正是赫赫有名的抗戰大刀,而非刺刀。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這一點可能大家覺得奇怪,中國古代能夠大批量生產各類優質刀劍,為何到了近代卻無法保證刺刀產量?其實,刺刀的生產加工難度遠遠高於傳統刀劍,刺刀除了要保證刀身的堅韌和鋒利,還需要加工出嚴絲合縫的卡環和刺刀座,以保證刺刀可以緊密的插在槍上。抗戰前,國軍兵工廠忙於生產各類槍械、火炮,對刺刀並不重視。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中正式刺刀的細節

抗戰大刀這四個字,圍繞著許多神話,在“抗日神劇”中,只要中國軍隊一亮軍刀,日軍便膽怯了三分。然而實際上,大刀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中國抗日“艱苦”二字的最好體現。大刀沒有固定制式,大多為雙手柄、環首、一米多長的長刀,其刀刃寬厚,刀尖傾斜,可劈砍,可刺擊,重量較重,一般為四斤。還有一種,刀柄相對短,刀刃相對細長,但是數量不多。這些大刀多為普通鐵匠鍛造,無論材質還是做工,都談不上精良。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兩種不同類型的大刀

早期,西北軍為代表的國軍部隊編纂了《劈刀十二法》作為大刀訓練教材,共有二十五個劈殺動作。到了1926年,西北軍編創了更加簡便的“破鋒八刀”,簡化為八個招式,十六個動作,即:握刀、預備、劈刀、掛刀、斬刀、掃刀、撩刀、掄刀、繳刀、剁刀、撥刀、拉刀、纏刀、刺刀、收、放。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國軍的《實用大刀術》部分內容,即“破鋒八刀”

儘管現代眾多影視劇對《破鋒八刀》多有神話,實際上,《破鋒八刀》並未在國軍中推廣多久。到了1931年,西北軍結合已有的實戰經驗,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只有一招,兩個動作:

將刀尖朝下,刀刃朝自己,待日軍持刀槍突刺時,順勢將大刀上抬,利用刀身重量格開日軍的步槍和刺刀,隨後大刀順勢斜向下砍,厚重的大刀可以輕鬆砍斷敵人的脖子。這一招式才是國軍抗戰大刀的標配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大刀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短,方便在狹小、擁擠的環境中使用。但是大刀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但凡以短克長,對反應力和力量都有極高的要求,而大刀有恰恰比較笨重。

近年武警部隊曾經做過實驗,在雙方皆為新兵、地形開闊的情況下,步槍的拼刺遠比大刀要有效,除非兩個大刀對陣一個刺刀,才可保證在犧牲一名大刀手的情況下,反殺持刺刀者。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武警部隊的實驗,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刺刀以絕對優勢勝出。只有在二對一的情況下,大刀才能發揮威力。

針對大刀的優勢和劣勢,國軍大刀最有效的戰術就是“大刀夜襲”。即組織敢死隊,攜帶手榴彈、手槍、大刀,趁夜奇襲日軍陣地、營地,引發日軍的混亂,在近戰中殲滅日寇。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國軍很多部隊都組建了“手槍隊”,即民間所謂“大刀隊”,敢死隊員大多由此挑選

1933年的長城抗戰和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萬家嶺戰役中,國軍的大刀夜襲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英勇的形象背後,是無比的慘烈。大刀夜襲,雖然發揮了大刀在狹小空間內的優勢,但近乎是一種自殺式的襲擊。很多敢死隊員甚至直接衝入人群密集處引爆身上的手榴彈,以換取敵軍的傷亡。而且在夜幕下雙方都無法看清,只得胡亂拼殺,故而無論日軍還是我軍,都存在誤殺戰友的情況。

敢死隊每次出征,回來的都寥寥無幾。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攜帶手榴彈的國軍敢死隊員

甚至可以說,大刀、手榴彈乃至於手槍都只是敢死隊的輔助武器,真正的武器,是他們悍不畏死的那一腔熱血。

唯一的壓倒性優勢,就是大刀與日軍西式軍刀之間的對決。日本細長的西式軍刀儘管靈活,但是無法格擋大刀的大力劈砍。

但是,日本侵略者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到了後來,日軍加強了夜間戒備,並且將西式士官軍刀換為武士刀形制的軍刀,抗戰大刀的作用日漸減少。

然而慶幸的是,中國的“空間換時間”戰略得到了極大的成功,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並沒有被日軍的攻勢擊垮,並且開始積極進行調整。

到了1938年底,國民政府開始對軍隊進行整編,以適應抗戰僵持階段的需要。此後,國軍也開始加強刺刀訓練,並且增加了刺刀的裝備量,純粹的大刀衝鋒便很少出現了。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裝備刺刀的國軍

這一時期,國軍主要裝備為全長111釐米的中正式步槍,槍身短小輕便,符合當時步槍設計的趨勢。同時,國軍並沒有忽視白刃戰,為該型步槍配備了全長近58釐米、刃長近48.5釐米的超長刺刀,使其加上刺刀後全長近160釐米,雖然仍然短於三八式步槍,但是劣勢已經不太明顯。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國軍的主要兵器,中正式步槍,中正式刺刀,毛瑟手槍,大刀。可以看出中正式刺刀的長度

1939年底,整編完畢的各戰區國軍在北風中出擊,發動“冬季攻勢”作戰。在整個“冬季攻勢”中,崑崙關血戰最為著名,此戰中,無數國軍士兵端著刺刀,在坦克的掩護和引導下發起白刃衝鋒,其頑強的作戰風格,給日軍以極大的震撼。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上圖:一張珍貴的照片,拍下了國軍與日軍進行白刃戰的場景

此戰中,國軍和日軍的白刃戰傷亡比已經接近一比一,對於火力薄弱的中國軍隊來說,這樣的交換比,已經相當可觀。

雖然大刀在後來的正面作戰中愈發少見,但是其象徵的不屈精神,卻永遠定格在了歷史的某個瞬間裡,手持大刀的中國軍隊形象,也成為中國軍民抗日精神的象徵。

抗戰大刀—用熱血澆築成的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