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引言

雙江因水得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對雙江最為貼切的形容,源於瀾滄江與小黑江交匯於此,千百年來,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各民族在這方獨特鄉土上共生共榮,共同締造了演繹生命之態、自然之姿的中國多元民族文化之鄉。


雙江因茶而聞名,作為世界茶源地,作為勐庫大葉種茶起源地,自古以產出的茶葉品質優良、味道純正而聞名於世,素有“茶中茅臺”之美譽,如今更是雲南普洱茶重要的核心產區,是臨滄市最大的產茶大縣,是臨滄市茶產業的冠上明珠。


雙江——世界茶樹原產地核心區域

雙江地跨東經99°35′~100°09′,北緯23°11′~23°48′之間,北迴歸線橫穿縣境中部,因瀾滄江縱流於東,小黑江橫亙於南,兩江交匯於縣境東南而得名,雙江地理位置正處在瀾滄江中游地區,這一地區是世界茶樹發源地,是最適宜茶科植物生長的地區,雙江境內既有野生茶林,也有人工種植茶園。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


雙江氣候

雙江素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謝”之說,是北迴歸線上的一顆“綠色明珠”。雙江既有云南低緯度高海拔“十里不同天”的共同特點,更有其日差較大的特殊性,是雲南省白天與夜間溫差最大的縣。白天高效率光合作用,夜間低溫較弱的呼吸消耗,非常有利於光合物質的積累。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雙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溼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9.5℃,年平均降水量1010.9毫米。這些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勐庫大葉種茶的滋味醇厚,回味雋永。


雙江生態

雙江境內海拔最高的大雪山3233米,最低的大河灣海拔為1040米,立體氣候明顯,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裡的微域氣候。雙江勐庫21個主產茶葉的村寨分佈在東西半山,中間冰島湖(南等水庫)的雲蒸霞蔚使茶區形成“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獨特氣候環境,造就了“高山雲霧出好茶”的生態條件。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雙江生態茶園遠眺


雙江土壤

土壤微量元素豐富,茶區土壤的成土母巖大部分是花崗岩、砂質礫岩和紫色頁岩,富含銅、鐵、鎂、鋅、鉬、硼等微量元素。這樣的土壤結構不僅有利於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更主要的是豐富的微量元素有利於醇類、醛類、酮類以及氨基酸、茶多酚物質的合成,對茶葉品質非常有利。


雲南的古濮人是茶祖

——“古濮人”是世界上最早識茶、吃茶、種茶的先民


活動在瀾滄江兩岸大山裡的古濮人在進行採集活動時,一定是從採花到採葉,因為花最引人矚目,花的顏色、形態很容易記住,哪些花無毒可食用,吃上幾次採上幾次便可永遠記住。古濮人在採集野花、野果、野菜的過程中發現茶花能吃,從而發現茶葉也能吃的可能性極大。古濮人長期吃茶,對茶的保健和藥用功能就會認識,當古濮人從遊居到定居,開始刀耕火種,進入半農耕半狩獵的時代,自然要將已認知的野生茶樹引為家種。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濮人茶祭祀茶神


古濮人一定居,就種茶,留下了明顯的痕跡,在雲南不管哪個地方,只要發現特大型人工栽培的古茶樹,細查那個地方的歷史,那地方一定有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居住過。


回眸歷史深處的雙江


雙江之水流了千亙萬古,而雙江作為縣名其實只有80多年的歷史,是個漢化名。在此之前,雙江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勐勐。1904年以前的傣族土司曾經統轄過雙江(勐勐),雙江的歷史與傣族不可分割。


傣族進入雙江定居,是元朝末年1358年的事,傣族未進雙江之前,雙江稱濮滿地,有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居住。傣族土司政權對雙江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土司罕廷發 雙江檔案館提供


罕廷發是雙江大茶業的首位規劃者、奠基人。罕廷發上任的第五年即1485年就派傣族人去西雙版納取茶種在扁島(冰島)栽種。從勐庫現存的古茶園來看,應該說從罕廷發開始,管理勐勐的傣族土司官就一直在鼓勵、領導、推動勐勐山區各村寨種茶。


如果說1904年以前對雙江(勐勐)茶業最有貢獻的推動者、倡導者、領導者是罕廷發,那麼1904年至1950年雙江茶業最大的推動者倡導者,最有貢獻的人應該是彭錕。彭錕攝政雙江二十年後,雙江就成為雲南聲名很高的產茶大縣。勐庫茶至少在1925年左右已開始在雲南引領潮頭,強勢亮相。有史料可查,彭錕執掌雙江時,從1908年至1923年,先後有順寧(鳳慶)、緬寧(臨滄)、鎮康、雲縣、保山、騰衝的官方和紳民到勐庫引過茶種。勐庫在民國初期成為雲南最大的茶籽引種地,勐庫茶在民國初年享譽省內外,彭錕功不可沒。到雙江1936年產茶已超過1萬擔,


默默奉獻的雙江茶

1951年以後,雙江茶香何處,身去何方?


1957年,統計雙江有老茶園約22446畝;

1957年,雙江有初制所17個,產紅茶4313市擔;

1960年,雙江老茶園可採面積有20409畝;

1960年,雙江種植新茶園12342畝;

1960年,雙江有初制所45個,年產紅毛茶14798擔;

1965年,三季度雙江調給外貿局茶葉334127擔;

1980年,4至8月縣外貿局從雙江縣調出茶葉8792擔;

1982年,縣外貿局收購雙江茶葉16589擔。


以上資料摘自雙江縣檔案館館藏檔案,讓我們窺尋到雙江縣新中國成立初期茶葉面積、茶葉產量及茶葉名氣的大致狀況,讓我們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30年間雙江縣茶葉被調配的史實和走向。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70年代雙江社員交售茶葉 雙江檔案館提供


半個世紀以來,雲南茶品無論是國際大獎還是國內大獎,細究原料成分總能找到雙江茶的影子。


雙江茶歷經歲月洗禮,依然美質超群、不爭不傲、奉獻無語。由專家鑑定,讓市場考驗,任世人評說,喧囂之後,榜名高昭,中國大葉種茶的王冠最終落歸雙江勐庫,實至名歸。


雙江——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


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坐落於雙江自治縣勐庫鎮西北的大雪山中上部,在海拔2200-2750米的範圍內錯落分佈,面積達12700多畝。


勐庫大雪山古茶樹群落於1997年被發現,2002年12月5日至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雲南農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茶葉協會、雲南省臨滄地區茶葉協會等單位聯合組成專家組,對該群落進行了現場考察。考察發現,古茶樹整個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保存完好,未受人類破壞,自然更新力強,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頒發的“世界古茶山原鄉第一標誌地”證


通過科學考察,專家充分論證了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是目前國內外已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茶種群落,它對進步論證茶樹原產於我國雲南以及研究茶樹的起源、演變、分類和種質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它表明雙江是茶樹起源中心之一。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勐庫大雪山1號古茶樹


勐庫大雪山1號古茶樹

據專家考證樹齡超過千年

位於海拔2780米處

株高25米

基圍3.25米

胸圍3.1米

樹幅:13.4*11.9米

葉片:平均長度13.9cm 寬度6.8cm

最低分枝高:1.2m


雙江——勐庫大葉種茶,桂冠是“正宗”


1793年,勐庫大葉茶第一次作為貢品,清乾隆三次贈送英國國王;

1972年,中國和英國恢復建交關係後,在周恩來總理和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的一次會晤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欽點了5噸純正的勐庫工夫紅茶;

計劃經濟時期,用勐庫大葉種茶加工成的勐庫紅茶成為雲南茶的核心,曾經的雙江縣茶廠也成為臨滄市八個縣級茶廠中的佼佼者;

1984年,勐庫大葉種茶被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首批國家級良種,被譽為“雲南大葉種茶之正宗”。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勐庫大葉種茶


雲南有近百個縣都有大葉茶,又因雲南地形複雜多樣,各個縣海拔、氣候、土壤不盡相同,因而出現各地的大葉茶葉面形狀不同,各種生化成分不同,口味不同,因此在雲南大葉茶下面有分為幾十個種類。


在這幾十個外形與品質均有差異的大葉茶中,中國茶科所育種專家虞富蓮教授依據他近30年對雲南各種大葉種茶的跟蹤、考察、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在雲南各種大葉種茶種勐庫大葉種茶最具代表性,應為雲南大葉種茶的正宗。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專家團隊考察勐庫萬畝古茶樹群落 虞富蓮老師提供


勐庫大葉茶屬於喬木大葉類品種,屬於有性群體品種。按植物學形態特性分類為山茶屬普洱茶種,茶葉肥碩,一芽二葉百芽重在80~100g,是中小葉茶的2~3倍,水浸出物含量最高可達52.1%,堪稱世界第一。它的茶多酚、兒茶素、氨基酸等含量均高於國外良種和國內其他茶區的小葉種。


勐庫大葉種,茶葉肥厚、芽峰顯豪、蜜香顯著、滋味濃郁、回甘悠遠、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高,持久耐泡,是適制滇紅和普洱茶的最好原料,又被稱為“普洱茶之味精”。


用勐庫大葉種茶加工成的普洱茶、滇紅茶等產品具有獨特的市場影響力,產品銷往國內20多個省區市、港臺地區以及日本、韓國、中亞、東南亞等國際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雙江——藤條茶之美


藤條茶,是清朝時雙江已有的養培法,是雲南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是雲茶高度商品化的產物,是中國農耕文化的茶葉園藝作品,更是一座活的古茶樹博物館。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會跳舞的藤條茶


藤條茶,要經過多年細心的採留修整和培養才能長成,每年春茶發後,將每根枝條尖端發出的新芽只留下兩個芽頭,每個芽頭下邊留兩篇嫩葉,多餘的芽和葉帶根連蒂全部抹去,每根枝條每年向上伸三到四寸,十至二十年後,伸長的茶樹枝又細又長,形似藤條;年歲越久藤條越長,又細又長的藤條彎來繞去,再加上人工塑形,形成蓬網狀,茶芽發出時長在每根主藤和岔藤頂端,一根藤條上只有兩個芽,每個芽頭都圓實肥碩,茶農採摘時只採一芽一葉,留下一芽第二輪再發再摘。


這種留採法單產很低,但採下來的鮮葉很嫩很規整,無老梗老葉,曬乾後芽頭茸毛厚密,顏色銀亮。做成普洱茶,餅面銀光閃爍,外表盡嵌銀絲,美倫至極。


雙江——茶人朝聖地“冰島”


冰島村位於勐庫鎮最北部,是勐庫地區海拔最高的傣族寨,也是勐庫地區唯一一個高山上的傣族寨。


冰島村是勐庫大葉種的原產地,是雙江乃至瀾滄江中下游最為著名的茶村之一。它曾是勐勐傣族土司的貴族茶園。“冰島”是傣語音譯,1904年以前是傣族村寨,傣語音類似“扁島”,也有文獻中將冰島記作“丙島”,現統一為“冰島”。


冰島古茶園的來歷有著明確而細緻的歷史記載,有530餘年歷史。而今冰島最為著名的古茶園也正是這一土司茶園的遺澤。今天的冰島村不再是土司種茶的小茶村,而是包含了5個自然村的冰島村委會,除冰島外,還包括南迫、壩歪、糯伍和地界。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勐庫戎氏冰島茶園


南勐河從臨翔區南美鄉發源,流過冰島老寨,區域內以河為界劃分東西半山,壩歪和糯伍屬於東半山,而其他幾個村子屬於西半山,冰島是唯跨兩個半山的村寨。


冰島茶是雲南頂級標杆普洱茶之一,它是典型的大葉喬木茶,長大葉、墨綠色,葉質肥厚柔軟、茶香濃郁,水浸出物含量高達48%以上,春茶一芽二葉氨基酸可達4.1%,茶多酚33.8%,咖啡鹼4.1%,兒茶素總量18.2%,滋味釅而甜爽,是勐庫茶的極品,也是雲南普洱茶的領軍型茶品。

雙江——獨特、燦爛的茶文化


茶葉是雙江的驕傲,千百年來雙江人民在種茶、製茶、飲茶的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燦爛的茶文化,積累了豐富的種茶製茶經驗。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獨特、燦爛的雙江少數民族茶文化 雙江檔案館提供


雙江人與茶相依相伴了千百年茶文化滲透在雙江拉佤布傣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祭祀、議和、結盟、交友都離不開茶,他們視茶為經濟支撐、健康良藥、提神飲料、友誼紐帶、文明的象徵。由茶派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化,茶歌、茶舞、茶詞、茶詩、茶對聯、茶歌謠、茶鄉贊、茶藝、茶俗、茶馬古道,實在澱積了太多的生命況味。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

圖:雙江古茶園分佈圖 雙江檔案館提供


時代的今天,雙江全縣共有25萬畝優質生態茶園,茶產業綜合產值42億元,工農業產值19億元,13萬的茶農人均收入5800元,雙江已成為全國茶產業百強縣、全省茶產業十強縣……茶產業已成為雙江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茶文化已成為引領雙江推進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雙江走向世界的一張重要名片。


未來我們深信,這片驕傲的葉子一定會更讓雙江奪目、生輝!

參考文獻:

1.《世界茶源核心地 茶祖居住的地方——雲南雙江》瞻英佩

2.《雙江勐庫野生大茶樹考察》虞富蓮

3.《中國古茶樹》虞富蓮

4.《普洱茶文化之旅·臨滄篇》王美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