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視窗⑫丨金華歷史文化名人的生成機理

社科視窗⑫丨金華歷史文化名人的生成機理

金華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小鄒魯和東南文獻之邦之美譽。金華在2200建城史上產生了非常多的歷史文化名人,賢臣名將、學者才俊、丹青妙手、民族英雄、燦若星河。溯源金華歷史文化名人之產生,我以為集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為一體。

一、天時:時勢造就人才廣

都說時勢造英雄,金華歷史文化名人的產生與時代互牽。2014年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金華市歷代名人》三卷本介紹了162名金華歷史名人,其中南宋37人,現代55人,佔半數左右。

(一)南宋:水通南國三千里的靈氣

地處越地的金華長期以來遠離傳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在公元4世紀西晉永嘉之亂時有過一次短暫發展。直至宋室南遷,金華作為陪都得到飛速發展,一躍成為與當今“北上廣”相媲美的重要城市。當時金華是糧食主產區之一、紙幣的發源地之一、三大印刷出版中心之一,且農業商貿和製陶、絲綢、紡織、造船、木雕、建築等手工業均發展到較高水平,出土了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棉毯,婺州窯成為南宋出口創匯的重要商品。

陳寅恪先生言:“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文人墨客輩出的時代,也是金華名人異軍突起的時代。《二十五史金華人物傳》記載了從《後漢書》至《清史稿》二十三部紀傳體史書中有專傳的金華人物134人。其中《宋史》39人,約佔三分之一。根據學者對《宋元學案》所載人物的統計,南宋金華學者數居浙江之首。金華學派是浙東學派最重要的分支,發浙東學派之先聲。清代學者全祖望將呂祖謙兄弟的性命之學、唐仲友的經制之學與陳亮的事功之學相提並論,稱:“乾、淳之際,婺學最盛。”當時的金華不僅是浙學的策源地、集聚地,也是重要的傳播樞紐,麗澤書院與嶽麓書院、象山書院、白鹿洞書院合稱南宋四大書院。

(二)現代:鐵肩擔道義的硬氣

1937年12月,杭州淪陷後,浙江省政府遷至金華,金華遂成為浙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抗戰文化名城。一時間,政人、報人、文人云集,各種書報刊物競相湧現,先後有《東南戰線》《浙江潮》在內的50多種刊物問世和發行。

如果說南宋金華髮展有賴於水路交通的區位優勢,那麼現代金華再次成為浙江的文化中心,則可能與山的硬氣有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雙尖山,雙尖山區域覆蓋金東區和義烏西部,是浙江省少有的“人才金山角”之一,這裡名人薈萃,產生了《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首譯者陳望道、早期共產黨人施復亮、文學家馮雪峰、詩人艾青、“五四”運動學生領袖方豪等名人。此外,這一時期,金華還產生了辣手著文章的報人邵飄萍、史學家吳晗、科學家嚴濟慈等,他們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新中國的成立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二、地利:浙中代有人才出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歷史文化名人的背後,是金華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底蘊。金華位於金衢盆地東段,錢塘江中段,山水資源豐富、有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絕佳環境。金華地理位置優越,古已有云:“府控臨安之腰脊,當臺紹之上游,西臂信安,南肘括郡,所謂腹心之地”。被明太祖朱元璋稱為浙江之心。現代作家郁達夫曾描述“金華的地勢,實在太好不過,從浙江來說,它差不多是坐落在中央的樣子。”

中在中華文化中寓意深刻。《尚書·大禹謨》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文化之所以幾千年沒有斷流,主要原因是儒釋道化合成了充滿活力又充滿張力的文化綜合體。金華恰恰是儒釋道皆有所傳,互補共生的地方,為名人輩出儲備了文化基礎。

(一)婺學之中和

婺學直宗儒學,融會了佛學、道學等因素,兼容幷包、開闊宏大,在中國的學術史上影響深遠。其創始人呂祖謙與朱熹、張栻合稱東南三賢。清代全祖望指出:“宋乾、淳以後,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理學),陸學以明心(心學),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於聖人則一也。”

呂祖謙之後,“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傳承儒學正統,師門興盛,碩儒輩出,學脈不斷,綿延數百年,推動婺學中興。孔廟供奉的六個浙江人,除了王陽明,呂祖謙和北山四先生都是金華人。

(二)道教之中道

金華山是黃大仙祖庭,道教名山。東漢道家人物左慈在其《金丹仙經》中,將金華山(時稱長山)與“五嶽”並列齊名,排名第七。唐代道教人物杜光庭將金華山列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道教範疇,物質層面,以金為貴,精神層面以華為上,金華山之名一說由此而來。長久以來,黃大仙文化中積德行善、濟世扶貧、匡扶正義在金華得到廣泛信仰。

(三)禪宗之中觀

義烏佛堂的雙林寺被譽為“震旦國中莊嚴第一”,又號稱“天下第三,江浙第一”。雙林寺始祖為傅大士是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寶誌並稱“梁代三大士”。他創導三教合一,通過翻譯佛經,推進佛理中國化。南懷謹先生說:“傅大士以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國禪的法相,是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學為中心’的真正精神,親自寫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絕妙好文。”

三、人和:不拘一格降人才

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金華的歷史文化名人不僅是山水之美陶冶出來的,更是“人文化成”而來的。金華是傳說中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是神仙打架的地方。事實上,金華人才學科門類之齊全為全國地級市所罕見。歷史上文有宋濂、武有宗澤、道有黃大仙、醫有朱丹溪、曲有李漁……近現代有畫有黃賓虹、音樂有施光南,科學有嚴濟慈、詩歌有艾青、歷史有吳晗……

(一)“隨其材分”的書院教育

金華歷來文教興盛,最早的講學追溯至東漢。至宋代,金華書院迭興,不僅官學普及,民間辦學也是蔚然成風,當時金華府有大小書院30餘所,為浙東之冠。呂祖謙創辦麗澤書院,以德教為本開課授徒、交流學術,並邀請朱熹、張栻、薛季宣、葉適來講學。麗澤書院在許謙執教期間達到新的高峰,桃李滿天下,在他的支持下,學生朱丹溪轉而學醫,成就一代“醫聖”。自隋唐至清末,金華中進士272人,其中南宋163人,處於全省領先地位。金華教育優勢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後。目前,金華有院士25名,13萬餘名教授、副教授。

(二)“經世致用”的婺學滋養

南宋百家爭鳴的氣候下,婺學以兼容幷包獨樹一幟,倡導經史並重,道德與知識並重,心性與事功並重的方法認知世界,提升了金華文化的豐富性,並使金華成為全國學術中心,並一直延續到明朝中葉。婺學主張經世致用,呂祖謙提出要明理躬行,在整理中原文獻的基礎上,強調治經史以致用。陳亮事功理念中有深刻的“大公”思想,主張為國家為百姓建實功、求實利。唐仲友注重經史的制度考證,也表現出實學傾向。這就不難解釋金華為何能出現如此多追求真理、堅定信念,擁有家國情懷的名人。

(三)“崇文重教”的耕讀家風

金華自古崇文重教,以耕讀傳家為榮,形成了諸多個性鮮明,崇尚鄒魯遺風的家族文化,特別是江南第一家孝義傳家九百年,由宋濂主持修訂的《鄭氏規範》更是奠定了中國傳統家訓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崇文重教的風氣帶動下,金華藏書、刻書業發達,產生了大量能詩善書的各類人才,並創造了文化藝術的輝煌。

歷史文化名人是金華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精神世代流淌在金華人的血液中,培育了一代代傑出兒女。習近平總書記14次調研金華提出金華“優勢論”,特別指出要發揮金華籍人才較多的優勢。金華將發揮好人才優勢,努力把人才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譜寫“八八戰略”金華新篇章。

(作者單位:中共金華市委黨校)

社科视窗⑫丨金华历史文化名人的生成机理

【後記】習總書記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八婺大地,發展迅速,萬象紛呈,該如何解讀,該有怎樣的視野。我們和金華市社科聯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社科讀本。每週四推出,幫你解開現象的迷霧,助你追尋理論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