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失去編制身份的大學教師,還能專心教書嗎?

大家知道,在我國,除去私立大學外,各個大學屬於事業單位,而不是行政機構。在這一輪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大學同樣納入了改革的範疇,而且大學的改革方向已經基本確定。在這輪機構來改革中,很多的事業單位將被剝奪掉事業單位的性質而推向市場,成為企業或者中介組織。從大學的改革設定來看,大學依然被認定為公益性的事業單位,也就是說大學本身的性質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意味著大學的投入、管理等機制,還會保持原來的結構。

事業單位改革:失去編制身份的大學教師,還能專心教書嗎?

但針對大學教師的改革力度卻非常大。按照改革方案的設定,大學教師將失去編制和身份,變成大學的合同制員工,而不再是有事業單位身份和事業單位編制的人員。為什麼要這樣改革呢?改革設定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學教師流動起來,讓大學教師資源的配置更為合理,激發大學教師提升職業水平。但這樣的改革或許會帶來教師的大量流動,很多人都發出這樣的疑問:改革之後,大學教師還能認真專心地教書嗎?

事業單位改革:失去編制身份的大學教師,還能專心教書嗎?

這應該並不是杞人憂天,按照改革的設定,改革之後,大學和教師之間的約束不再靠編制和身份,而是靠合同。這樣一來,勢必會造成教師的大量流動,教師都往哪裡流動呢?一般來說,往更好的地方、更好的大學、更高的待遇流動,或者甚至往企業往社會流動。因為失去事業編制和身份的大學教師,學校對他們的約束力大大減弱。大學教師特別是理科的教師,往往都屬於高科技、高精尖的人才,除了教書,他們本身還有科研的任務,還要承接相關科研項目。

事業單位改革:失去編制身份的大學教師,還能專心教書嗎?

近年來,國家為了提升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更是出臺專門文件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參與有關科研項目,鼓勵高校的教師經商辦企業。只要在保證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放鬆的情況下,可以兼職並取得勞動報酬,甚至可以停薪留職去經商辦企業。因此,從這些情況來看,事業單位改革之後,大學教師失去身份和編制的約束,特別是那些科研水平比較高的教師、自然科學教師,即使不會隨意的離開大學,那也會大量的兼職,獲得更高的報酬和待遇。大學可能對這些事情將會束手無策,只能通過合同來進行約束,導致大學教師在真正教書的精力上投入就不會太多,因為教書想要獲得很好的報酬,很顯然是不行的。

事業單位改革:失去編制身份的大學教師,還能專心教書嗎?

因此,綜合以上情況,大學教師如果能找到獲得更好待遇的路子,或者是獲得更好的自身價值,比如到企業參與科研,比如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經商辦企業,估計辭職的會比較多。即使不辭職,選擇參與更多的項目或者科研,可能也是很多大學教師的更好選擇,所以改革之後,大學教師就能不能認真專心的教書?還真的值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