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

近日,央視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廣泛的關注,作為魚米之鄉的嘉興,不乏各種有名無名的小吃。至今,大多已經成為過去,空留記憶在唇間。

1

小吃在於小,不登大雅之堂,但它離市民的嘴很近。

首屈一指的是“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現在大餅、油條還比較多,粢飯就比較少了。

以前當早點的還有油頭繩、油翻酥、油墩、牛舌頭、麻球、條頭糕、定勝糕、鬆糕等等,其中油墩和鬆糕還分肉餡和豆沙餡的兩種。

老嘉興的小吃| 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

還有一種叫雞蛋糕和梅花糕,梅花糕又叫馬桶糕。這兩種是不在早點攤上賣的。還有一種叫“米番餅”的東西,據說是由蘇北人用餿粥餿飯來做的。有一種特殊的香甜,已經好久不見了,前些年我在菜場門口看到,買了一副嚐嚐,又吃到了早年的味道。

包子、燒賣在點心店裡做的。以前冬筍燒賣是隻有春節期間才有,平時是不做的。包子分鮮肉大包和豬油豆沙大包,現在鮮肉包子還有,豬油豆沙包好像不見了。

豬油豆沙包子用的是赤豆淨沙,上面頂一塊用白糖醃過的豬板油,蒸熟出籠後,豬油晶瑩剔透,豆沙鮮甜細膩。鮮肉大包的肉餡裡拌入用肉皮熬的皮凍,包子乘熱吃肉鮮汁多。

老嘉興的小吃| 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

還有一種小籠包子,吃的時候配送一碗蛋皮湯。滑稽大師楊華生,生前演出時就以此為題材,“湯免費的,那就只吃湯好了”。

2

建國路天寧寺街口孩兒橋頭的春華園是以生煎包子、牛肉湯聞名嘉興,門口的大鐵鍋裡,大塊的牛肉隔夜就開始燒了,一夜悶下來,第二天放上咖喱粉,香味使路人走不過。

夏天的冷麵也是他的一絕,油光尚亮的麵條,澆上香噴噴的花生醬、芝麻醬,配上青翠的黃瓜絲、綠豆芽,淋上香醋和醬油,真是又涼又爽。這裡和東門大年堂附近的高莊饅頭、羌餅,酒釀餅都是有名的清真食品。

老嘉興的小吃| 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

3

中山路綏靖橋頭的甜酒釀,除了外賣和堂吃,也放在建國路勤儉路口的杏花村裡賣。杏花村以賣肚肺線粉湯外加千張包出名,在杏花村開張以前是有人挑擔沿街叫賣的,挑擔沿街叫賣的還有江西人的小餛飩。

嘉興人以前是喜歡吃小餛飩的,俗話說,裹小餛飩,“撥得牢撥根蔥,撥不牢撥個空”,因此價廉物美。勤儉路上的勤豐餛飩店,大餛飩個大肉多,每天食客盈門。

建國路上的復興湯糰店,水磨粉的湯糰分鮮肉和豆沙餡,吃上去的滋味和現在的速凍湯糰是無法比的。現在吉水路上的五芳齋門店裡,還有復興湯糰供應,有一年元宵節我特地去買了生的湯糰回來全家一起吃。

4

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出了東柵口可以賣五分,有些年輕力壯的人,用自行車載兩大箱棒冰,一直踏到新豐去賣,為的就是每支多賣一分錢。

嘉興早期賣棒冰是用一塊木塊在箱子上敲擊,敲出啪啪啪的響聲來。勤儉路口的五芳齋,一度叫人民飲食店,夏天供應冷飲是嘉興的唯一。

在這以前,民間還有做涼菜賣的,大多是西南湖的漁民,他們用一種叫“楓烹”的像無花果的野果子,熬成糊狀,放在井水裡冷卻,成半透明的凍狀,吃時加白糖,薄荷水,吃起來口感和現在用瓊脂做的差不多。

老嘉興的小吃| 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

5

嘉興的粽子已經成為城市的名片。現在開發得五花八門,內容豐富,唯一遺憾的是灰漿粽卻失傳了。灰漿粽是白水粽,裹粽子的米放在桑柴灰的濾清水中浸泡後再煮,它有一股特殊的清香。我買過有些地方的鹼水粽,味道不一樣。

張萃豐蜜餞,是嘉興的老字號。生產各種蘇式蜜餞。其中以大福果、冬瓜糖、糖水青梅、九制陳皮等深深的留在嘉興的遊子心中。

記得陳省身先生首次回來時,嘉興就以冬瓜糖、青梅、熟粉狀元糕和毛豆子燒鱟扁魚來招待他的。

老嘉興的小吃| 嘉興最早的冷飲是鴻運牌棒冰,四分一支

我們小時候每當橘子上市時,街上有一種剝了皮的橘肉出售,一分錢二隻,酸得要掉牙。只有小姑娘才吃得消。這是張萃豐把橘子皮剝下來做九制陳皮了。

當時還有人,胸前掛了一個木盤,裡面放了各式蜜餞,穿街走巷,沿街叫賣的,裡面有一種“黃連頭”,後來就沒有了,經常有人把黃連頭和香椿頭相混淆,其實它們不是一回事。

沿街叫賣的還有生炒熱白果,邊炒邊賣,口中還唱“生炒熱白果,香又香來糯又糯,一分洋錢買兩顆,......”

6

再下面的幾句就不雅了。

還有挑擔賣糖粥的,童謠中唱道,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你肉,還你殼。

沿街叫賣最有名的是綠豆糕,當時有一位留白鬍子的老翁,頭頂一隻木盤,用拉長了的聲調邊走邊吆喝“綠,綠,綠豆糕”,據說他是嘉興名門望族沈均儒的本家,家和工場在館弄河灘邊的一個院子裡,我曾經去過。

2012年5月29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