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大家好,我是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今天很高興來到這裡和大家交流一下,怎麼和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我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有段時間也很恐懼,後來我長大了,也到最艱苦的地方呆過,也去過哈佛大學訪學過,慢慢成熟堅定了很多。我的孩子長大以後,甚至曾淚流滿面地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今天課程中講到的看成一勞永逸的答案,而要視為我們一起共同探討,不斷的來為了孩子看書和思考的過程。


今天我們的交流會集中在兩端,生命的開端和結尾,這兩端也就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死亡,我們來講講怎麼來談這樣的一些事情。


我們生命究竟是從哪裡來的?生命是偶然的嗎?人能不能完全揭開生命的奧秘?


生命既有個體的生命,也有人類的。我們知道地球大概有四十五億年的生命,那麼人類呢?其實人類的歷史並不很長,可能只有幾百萬年,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只有一萬年,也就是從農業文明開始。我們到現在都不能確認,在距離多少萬光年的星球上,是否存在著跟我們一樣的覺得自己很智慧的生物。我們知道,地球上人類的進化,在這1萬多年,尤其是工業革命後,有一個突飛猛進的進步。個體的生命,能延續到現在,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經歷了我們知道的或不知道的各種風險。當我們終於將生命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那當然要非常的珍惜啊。我們可以說,生命的奧秘我們不可能完全知道。我們確實知道了很多,比如說人是由猿猴演變的,知道了地球的歷史,知道了宇宙的某些歷史。但是說句老實話,我們的生命啊,就像一個圓圈,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東西也越多。所以我們對生命不能不心存敬畏,它是那麼美麗而神秘。我們每個人,有了這樣一種宿命,就要小心呵護它,呵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讓這個奇蹟繼續延伸,充分展現,開花結果。


如何與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01-

有些生命的價值是否比別的生命重要?


每個人生命都能夠發出他自己的光彩,每個人在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貢獻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有時候會思考是否有些生命的價值比別的生命價值更重要。我覺得如果在基本生存這個層面上來說,應該說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因為當我們感受到生命至上的時候,那麼生命的價值是作為目的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手段的價值。如果僅僅是作為手段的價值,那確實可能是會有差別。所以我們說生命的價值,第一條就是生命本身寶貴,由此引申出第二條所有人的生命是同等寶貴的。古人有一句話,就是說哪怕是貴為天子,欲也不可盡,就是你的慾望也不可能全都滿足。在今天來說,過一種體面的生活,人之為人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潛力。另外我們從地球史、生命史、人類史中可以看到,其實所有的生命都是相通的,如果追溯我們的祖先,我們會知道,沒有前面的生命形態,也不會有後面複雜的高級智慧的生命形態。作為一個地球共同體、生存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群體之中,尤其到了今天這種全球化時代,不可能再像過去有各種各樣的文明,那時候地中海有很多不同的文明,東亞這邊有好幾種文明。文明有時候會此伏彼起,這裡衰落了另外一個地方興起了,全球化時代就意味著人類真的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如果是這個衰落了,可能整個文明就衰落了。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珍惜自己生活的家園,就是因為地球包括

人類共同體是非常重要的。


-02-
我是為自己活著,還是為別人活著?


我們究竟是為自己活著還是為別人,這個確實是讓人非常困惑的問題。如果簡單地說,我們就是為別人活著,這個別人首先就有很多的別人,為誰活著呢?因為身體的緣故,哪怕我們再愛一個人,比如父母和孩子,我們還是不能代替他承受病疼,不能真切地瞭解到他的各種想法,他還是要自己去忍受,我們只能鼓勵他等等。所以我們可能還是要考慮,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應該自立自信、自強自矜,這是正面的事,但是也會有負面的自戀自私等等。其實我們不如說,個體是一箇中性的東西,它能夠恰當地把握這兩個方面。在為自己發展有意義的這邊,比如自立自信自強,要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益,其實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器,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能夠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有的夫婦會把一切都安排好,他們會安排出跟每個孩子單獨交談的時間,有他們夫妻的時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時間啊,我覺得可能這樣平衡一下會比較好,包括我們的教育,

其實也是讓孩子能夠自我教育的教育,能夠讓他獨立。


當然,我們最好能夠把為自己和為他人這兩者結合起來。這需要兩方面的努力,一個就是社會的努力,如果這個社會制度的安排能夠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考慮自己的發展和成長,這種成長和發展還不會損害到別人,那就最好了。就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一樣,把所有慈愛關懷的活動,都引導到也能對社會有益。從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我們最好能找到一個契合點,找到一個自己樂意幹又能夠對社會有意義的這樣一個支點。


除了談論生,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們免不了也會聊到死亡。很多家長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也有些家長覺得這個問題難以回答。

如何與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03-

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怎樣察覺孩子在思考死亡?


怎麼跟孩子討論死亡,這的確實是非常困難的問題。


過去有一句話叫哲學就是學習死亡,或者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哲學最中心的問題。但是跟孩子怎麼說,我覺得這個還是很費思量的。我想這個可能要考慮幾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要嚴密。可能還是儘量不說,或者是用非常完整的甚至是象徵性的東西來講,對比較幼小的孩子,則只能安慰他。


還有就是要看個性。如果這個孩子是很敏感的孩子,你可能就沒辦法迴避,尤其他主動提出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感受到他不是獨自來承擔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即使不主動說,也要密切地觀察,比如說,最近如果孩子非常害怕黑暗,害怕獨自一人啊,這個時候可能就要考慮他是不是想到了這樣一些問題。另外,如果照顧他的親人,比如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走了,這個時候,你有要去考慮,是不是要讓他有一點準備。


死亡主要有3種類型的思考,一種,就是這個孩子的估計,孩子想到他最親近的人,比如父母,會死去,他就會很恐懼,因為是自己最親密最愛最依賴的人。還有呢?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的死亡啊,他爸爸媽媽變老了,最後肯定死了,自己也會長大也會變老,最後也要死。到最後就是人類心理。當然,孩子一方面其實比我們很多中年人更會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成年人要面對很多具體的問題,要解決養家餬口,各種各樣的事宜。但是孩子呢?他會考慮一些比較根本的問題,生死的問題,但是這種考慮是比較具體的,他當然最後可能會考慮根本的問題,到了這個階段就會比較更恐懼。如果整個人類都不免於滅亡的話,生命還有什麼意義?我們要非常密切地關注孩子,注意他們的心態,他們的動向。有一些事情的確是比較明顯的,有些突然的變故啊,這個我們會考慮到。但還有一些事,可能會悄悄地潛入他的內心,這種更要小心和注意,哪怕我們開始說不出很多這道理,但是我們握著孩子的手,和他在一起,讓他感覺他不是孤獨的,這個就很重要,我相信愛和智慧進行能解決這個問題。

-04-

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人為什麼會死?如果沒有死亡呢?


當必須跟孩子談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就我要考慮怎麼樣去進入這個話題,一定要非常小心謹慎,但也不是說就是小心翼翼的,但是,他確實就是我們自然規律,就像萬物都會死亡。我們有時候會對孩子說,比如一個親人故去了,最後就是他去天堂。那或者說變成天上的星星,就對比較小的孩子是合適的,我覺得是一種辦法。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肯定還是要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心裡有時候要預防這樣的危險,死亡可能還是可以進天堂,就是說,其實死亡的這種嚴峻性的,有時候也必須讓孩子去體會到,這就意味著可能幾個人就永遠都走了,可以坦率地告訴孩子,其實,其實從古到今,不可能有長生不老。過去古代的帝王有那麼大的權利,那麼多的財富,到處求取長生不老靈藥,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甚至有些反而促成了他們的死。就是說這個就是已經自然的規定,我們也就自然而然的去看待他們,是比較複雜的。不人為地加速,甚至千萬也不要害怕。


如何與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05-

怎麼樣化解他(她)們對死亡的恐懼?


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確實不容易。現在有的哲學家說哲學就是學習死亡,向死而生。但問題就在於,孩子前面的道路還很長很長,還遠得很。用過去中國的古話說就是還有富裕青春,有些東西的確可以告訴他,但以後再想也不遲。時間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治療人對死亡的恐懼,甚至可以完成人們對某些事情注意力的轉移,儘管很多問題在一段時間後可能還會再出現。


死亡的確是讓人害怕、恐懼的,但是你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沒有死亡,也是不可思議的,甚至也是讓人恐懼的。每個人都長生不老,永遠活著。如果這樣的話,可能奮鬥,甚至愛情,很多很多事情可能都失去了意義,反正人是不死的。你就會發現,就像我們說面對死亡怎麼尋求人生的意義一樣,面對不死,我們可能也會不知道如何尋求人生的意義。


法國一個存在主義哲學家叫薩特,他曾經寫過一個劇本叫《禁閉》,試想了人如果不死,永遠不死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如果人們就這樣活著,過去的愛恨情仇,仍然都互相清清楚楚的存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活著變成了一種可怕。這個劇本把不死的最黑暗的一面展示了出來。他讓我們看到不死,其實也是不可思議的。


對於死亡的恐懼,有的時候意味著你不知道死後究竟是什麼樣狀況。死亡意味著什麼?死後還能留下什麼?沒有一個死後復活者,或者說沒有從那條寧河下回來的人,所以我們無法確切地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但是可以簡單地說,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不知道了。


這其實是沒有一個非常確定的驗證,只有死者才能驗證,但是死者再也不能復活了。這個問題其實類似於問我們出生之前是什麼情況,其實我也不知道。三四歲之前的記憶就是由父母保留,而不是我們自己清楚的,更別說出生之前。一般來說我不會太去關心出生之前的事情,而更關心死後。因為死亡在我們的前面,生命是一個既成事實,而死亡是一個未知數。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關心孩子,要跟孩子保持溝通,保持一種愛的交流和溝通。對有些問題,不一定有一個很確切很固定的答案,因為如果答得很簡單,可能不多久又會被推翻。但是要讓孩子感到他不是孤獨地面對這些沉重的問題,讓他知道還有父母在和他一起分擔這些事情,和他經歷過同樣的問題。隨著時間延續,孩子慢慢對世界有更多的認知,慢慢地他可能就走出這種恐懼了。


爸爸媽媽你們可以永遠活著嗎,我不想你們死,如果有天我死了,你們會想我嗎?


孩子對死亡的這種思考,經常就是在一種具體的親子關係中展開的。他們可能會問爸爸媽媽,你們可以永遠活著吧?我不想你們死。我們怎麼回答呢?我想,我們可以說我們儘量活得長久,活到你不再害怕的時候,我們一定會陪著你。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地活著,攜手好好地活著。當然,有的孩子可能還會說,有一天我死了,你們會想我嗎?


豈止是想,我們父母親人朋友,只要活著,都會盡量地努力地準備著阻止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在《心懷生命》中用了很多篇幅談到一定要讓孩子遠離戰爭,遠離災害。不要讓他們過早地去面對和他們年齡不相稱的東西,哪怕這些事情可能是高尚的事情,而應該由大人去做這些事情。


人死了會留下什麼?古人說的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功、立言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它需要一定的能力,甚至有時候還要運氣、才華等等。但是立德很多人能做到,立德就是樹立一種道德的榜樣。做的很好很突出的,這就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了,他們就是我們說的聖賢。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聖賢人物、英雄豪傑或藝術大師。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三不朽的任何之一。但是好在還有一種不朽就是——中國人很看重的——家族的傳承、血脈的延續。在我們的身上,能看到父輩祖輩甚至更早的先輩的影子。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父輩祖輩,他們的生命還會繼續,活在你身上。


如何與孩子談生命與死亡

-06-

我的生命是完全屬於我自己的嗎?我是否有處置乃至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


這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是不是完全有權處置自己的生命,包括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首先要討論: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是不是擁有絕對的權利?在我看來是沒有的。他有一種優先的權利,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優先的權利,但是沒有一種完全絕對的權利。


我們每一個人的降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人類相對於其他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的存活需要其他生命的維繫。他必須依靠外界的他人的幫助,才能夠活下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憑空長大,無緣無故活到現在的。這期間不知道有多少看得見的、看不見的他人的付出。


即使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有很多的付出。當然,這不代表著他人付出了,我們一輩子就要絕對服從某個人或者屬於某個人。生命基本上還是屬於你自己,或者是優先屬於你自己的。但是想到這些別人為我們做的付出,我們也需要知道,生命不是絕對屬於我們自己的。


本文轉自 騰訊文化圖片來自 DE未來訓練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