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前面我們說過,專家在評價一篇論文的質量時,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綜述與選題、知識與能力、科學態度與寫作水平。

今天,我們來介紹什麼是“知識”。

你可能想:我都經過了大學四年學習、研究生入學考試、研究生課程學習,完成了論文基於的課題,我的知識應該足夠了。我最不擔心的就是論文評審專家對知識的評價了。

其實,知識和選題、論文結構等其他評價內容的關係非常緊密。選題沒有創新性、論文缺少內部邏輯、研究問題不深入等等問題,其實都和知識不足有脫不開的關係。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專家是如何評價它的。

1、專家主要評價哪些知識

研究生階段所學的知識分為兩類: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指的是完成科學研究所必須的、所有專業都通用的知識。例如,研究方法、數據分析方法、邏輯學等知識。

基礎知識的評價蘊含在科研能力的評價中,因為如果不具備一定程度的基礎知識,就無法正常進行科學研究,也就無法展現出某方面的科研能力。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專業知識指的是與你所學專業和研究方向緊密相關的知識。這是論文評審專家在評價“知識”這項內容時的重點

因為你的研究是在專業背景內進行的,所以你對專業知識掌握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整篇論文的質量。

2、專家如何評價知識

專家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評價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

1)知識的深度

這主要是指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專家對專業知識的深度評價,常常和對

選題範圍的評價聯繫在一起。

對知識理解不透徹,不僅僅會造成錯誤使用專業概念或理論這種低級的問題。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來源《不合格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典型特徵——基於論文抽檢專家評閱意見的分析》


如果論文出現了“選題過於寬泛”、“文獻綜述撰寫水平低”這些重要缺陷,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深度不夠。

為什麼這麼說呢?

之前我們講了,你整個論文的任務,是採用科學研究這種方法,來尋找研究問題的答案:首先假設一個最可能的答案(稱為假設)成立,然後設計觀察/實驗去驗證假設是否真的成立。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選題過於寬泛”一般是由研究問題太大造成的。學位論文需要選擇大小合適的研究問題。

現實中大家常常傾向於選擇偏大的研究問題。你的研究問題越大、問題的可能答案所覆蓋的範圍就越大。這樣的假設就會產生很多推論。

在科學研究中,你要驗證假設,就必須逐一證明這些推論,那你就需要設計並實施很多的觀察/實驗。如果你不這麼做,證明不了你尋找的答案正確。

如果你逐一去證明,那麼就難免會重複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這是因為:你的假設太大,覆蓋了很多推論,往往有人已經證明了其中許多推論。

這時,你需要縮小最初選擇的研究問題,從而減少假設的覆蓋範圍,避免去重複證明某些推論。

如果你的專業知識深度不夠,你很可能就看不出你選擇的問題所對應的假設,事實上包含著許多推論,從而選題偏大。

可以說,足夠深度的專業知識,就像一個放大鏡。它把你最初選擇的研究問題放大,讓你看清楚那個問題所涉及的具體細節。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只有看得清楚細節,你才有機會識別哪些部分是別人已經成功解決了的,從而找到尚未被解決(或者未被很好解決)的部分,進而確定大小合適的研究問題。

那麼如何識別出哪些細節是已經被別人解決了的呢?這就需要具備一定廣度的專業知識。

2)知識的廣度

這主要是指知識的掌握範圍。專家對專業知識廣度的評價,常常和對選題創新性的評價同時進行。

選題的創新性包括兩點:研究問題的創新性和你的答案(假設)的創新性。

如果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範圍不夠大,那麼你就不能確定你選擇的研究問題是否已經被別人很好地解決了,你也不能確定你針對研究問題尋找的答案是否已被別人找到並證明了。

然而,不機械重複別人已經做過的工作,只是通往創新的第一步。

想要發現別人沒注意到的研究問題、想出某個問題的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些創造性思維的出現,需要一定廣度的、與所研究問題相關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

只有在頭腦中存儲了有關研究問題和現有解決方案的方方面面,不同方面的知識點才有機會發生碰撞,你才有可能產生靈感,創新才可能出現。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那麼如何創造讓不同方面的知識點碰撞的機會呢?這就需要加強專業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3)知識的系統性

這主要是指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專家對專業知識系統性的評價,常常和對論文結構的評價同時進行。

我們通過閱讀文獻或課程學習所積累的專業知識,在我們的大腦中不應該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如果知識點之間是相互孤立的,那麼你在思考選題的時候,就不大可能發現知識點之間的潛在聯繫,從而發現新的問題、創造新的答案。

基於同樣的原因,有不少同學的論文章節之間沒有聯繫,被專家評為“結構安排不合理”、“缺少內在邏輯”。


如何寫好研究生學位論文?瞭解專家的評價標準(四)知識

來源《不合格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典型特徵——基於論文抽檢專家評閱意見的分析》


如果不能看到相關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那麼就不太可能把它們有機地組織到一起,就會讓人產生章節“拼湊”感。

例如,你的論文涉及4項試驗。試驗1和2測試了某種材料的強度,試驗3和4測試了該材料的穩定性。

你在組織論文的時候,如果把這4項試驗分別列為1章,每章名稱為“XX試驗研究”,那麼就會讓人覺得論文結構“缺少內在邏輯”,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你把試驗當作研究內容,沒有將試驗與它要證明的推論(這才是你的研究內容)聯繫起來;

二,你把每個試驗看作單獨的個體,沒有將證明同一推論的試驗組織到一起。

最後補充

與綜述、選題相比,知識的重要性常常被大家忽略。在論文評閱中,除非你犯了專業常識性的錯誤,專家一般也不會有專門針對專業知識的評語。

然而,選題沒有創新性、論文缺少內部邏輯、研究問題不深入等等問題,其實都和知識不足有密切聯繫。

正因為有此聯繫,很多導師才會把“多讀文獻”當作口頭禪,一遇到問題就讓大家去讀文獻。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理解為什麼要多讀文獻。

想詳細瞭解科學研究請看文章 ,想詳細瞭解科研能力請看文章 。



本文作者學亦思,關注研究生階段的師生關係、科學研究、論文寫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