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18年後迴歸鄉土,他依山耕耘只為家鄉脫貧夢

【通訊員 杜明彥 攝影報道】

雲南省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位於雲貴交界處的崇山峻嶺中。群山環繞,壁立陡峭。村民賴以生存的耕地90%都懸在半山腰上,貧窮,不難理解。

2019年2月25日,南方電網曲靖雲電陽光配售電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張澤道來到楊柳鎮可渡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與蔡俊強、李金美兩名搭檔組成了扶貧工作隊。這個從楊柳鎮可渡村隔壁村克基村走出去的楊柳人,18年前,為走出大山,考起了雲南農大;今天,為建設一個讓人不願離開的故鄉,他又回來了。

在可渡村的300多個日夜裡,他一邊深學脫貧的政策要求,把住時代脈搏;一邊俯下身子,和村民勞作在一起,心更在一起,融入了可渡村。

他的回來,亦是一次迴歸。

探路

到可渡村之前,張澤道就多方討教,對曲靖大多數縣區各方面的扶貧產業瞭解了個大概。到了可渡後,他和駐村幹部蔡俊強、李金美一起,利用村民早晨出工前和晚上收工後的時間,對分佈於10個村民小組的347家貧困戶逐一走訪。每到一戶,都花1個多小時,重點了解村民的養殖種植意向和當地農業的優勢、特色。

經過深度調研後,張澤道向楊柳鎮黨委政府提出了發展麵條產業的方案,當即得到鎮黨委書記瞿紹峻的支持。經過有關決策程序,建麵條廠的方案獲准之後,張澤道便和蔡俊強、李金美一起,利用每週僅有一日的休息時間,駕著自己的私家車,前往曲靖、宣威等地探訪有名的麵條廠。

在曲靖,為跟某大型麵條企業搭上線,張澤道利用自身人脈關係,到處尋找相關企業老闆前來考察,但是很多面條企業老闆實地考察後,都委婉拒絕張澤道的邀請。最終,經人引薦,在昆明找到了願意合作的餐廳老闆程家烈。對方願意一起出資建廠房,並同意按照議定價格兜底收購村民種植的麥子。

2019年7月,佔地5300平米的麵條廠正式開工建設。同年秋冬季節,楊柳鎮種下了4000多畝麥子。按每畝1200元至1500元計算的話,種麥的人家每年可戶均增收3600元至4500元。而可渡人的產業,遠不止於此,當下,在扶貧林果基地,70多畝軟籽石榴、40多畝大樹楊梅、30畝蜂糖梨的樹苗已移植成活,未來幾年,村民的生活必將越來越甜。

篤行

腳上沾滿了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澱了多少真情!在張澤道看來,“幹扶貧不僅要心沉得下去,身子也要撲得下去!”

巖頭小組的詹大令,在村委會幹了11年,妻子如今是巖頭小組黨支部書記,夫婦倆告訴筆者,“之前村裡也來過扶貧幹部,但像張書記這樣吃得苦不怕髒的,絕無僅有!”

為證明自己並非言過其實,詹大令舉出了實實在在的例子,“在村裡搞人居環境提升的那段時間,張書記整天和村民一起,提畜尿、鏟畜糞、端垃圾,渾身上下沾滿了糞尿。”

詹大令所說的人居環境提升,是對全村環境的大清掃、大整治。既是一項上級要求的規定動作,也是張澤道脫貧理念中的重要一域。“脫貧不單是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擺脫貧困的習俗和文化。而好的習俗和文化,在骯髒邋遢的環境中是養不出來、孕育不了的。”

在這項工作中,張澤道等帶領著100多人的清掃隊,逐村逐戶清理堆在村中的糞堆、草堆、柴堆,撿拾、清運路邊和溝中的垃圾。

親歷這次工作的村民闞應菊告訴筆者,張澤道總是第一個走在前面。她經常看到,張澤道端著流淌著尿液的畜糞往清潔車裡送,一忙就是一整天,下半身衣服和褲子全被尿液浸溼。“在吃得苦不怕髒方面,雖然我們是常年幹粗活的農民,但都比不上張書記。”

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幹部。張澤道在村間的勞作,贏得了鄉親的贊同。而他在辦公室的付出,亦讓同行的扶貧隊員感動。來到可渡後,他帶領著蔡俊強、李金美,對347戶貧困戶進行全面梳理和動態更新,將2013年以來家庭子女入學、外出務工、健康狀況等發生變化的信息全部收集、錄入系統。在開展該項工作的3個多月時間裡,三人常常加班至凌晨4點多。期間,張澤道因患重感冒引起肺炎,便把輸液瓶提到辦公室,一邊打吊針一邊錄數據,直到半夜。

融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農村底層工作,狹隘利益的糾葛是扶貧隊員面臨的普遍問題,可渡亦然。

在人居環境提升過程中,一些村民考慮著,糞堆在自家房前屋後的路邊,利於看管和搬運,對清理工作不予支持。還有一些村民因攀比獲得補助的多少而抱怨“不公”,在向村民瞭解生豬養殖意向時,對方開口就說,“能不能發牛,發的話,我就養,反正豬我就是不養”;在為異地搬遷進城的農家提供後勤服務時,開門就遭到閉門羹,“滾,不要你們管!”

面對村民的拒絕和“蠻橫”,一時成為工作的障礙。張澤道選擇“把身段放得比村民低,力所能及地幫他們辦實事”的方式。

胡家衝小組的呂紹榮,因早年長期從事水泥搬運,罹患肺氣腫,去年在楊柳鎮衛生院住院半個月,轉至宣威市人民醫院醫治後,再次轉院至雲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因異地住院需下級醫院出具轉院證明才能辦理醫保報銷。呂紹榮妻子張菊花不識字,無法辦理,情急之下忙著給張澤道打電話。張澤道知道後,立即通過朋友聯繫到宣威市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彩娥,辦好轉院證明後,張又委託他在市醫院開救護車的朋友張彪,將轉院證明通過客運車帶到昆明。

如今,呂紹榮一家每每談起張澤道,都在聲聲言謝。

在麵條廠加工過程中,一戶常年佔據原郵電局院內場地種植莊稼的農民,強要補償阻礙施工,在當地政府準備採取強制措施的前一夜,張澤道來到農戶家,僅用40分鐘,就將道理講清楚。第二天一早,村民就主動剷除自己的莊稼。


走出大山18年後迴歸鄉土,他依山耕耘只為家鄉脫貧夢


查看麥苗長勢。趙新平 攝

走出大山18年後迴歸鄉土,他依山耕耘只為家鄉脫貧夢

帶領扶貧隊員幫助村民收蘿蔔。杜明彥 攝

走出大山18年後迴歸鄉土,他依山耕耘只為家鄉脫貧夢

探討軟籽石榴種植技術。

走出大山18年後迴歸鄉土,他依山耕耘只為家鄉脫貧夢

張澤道(左一)參與地頭勞作。趙新平 攝

走出大山18年後迴歸鄉土,他依山耕耘只為家鄉脫貧夢

走訪村民。趙新平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