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特別是現如今社會中,有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對孩子就更為寵愛了。

但我們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真就未必是愛,很可能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是一名23歲的男子,他的名字叫楊鎖。別看楊鎖生活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中,但是他和其他的“窮孩子”可完全不一樣,並沒有做到“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而這一切也都是因為楊鎖的父母對於楊鎖過於寵愛了,就連上學都是求著楊鎖,楊鎖才肯去的。每當楊鎖在學校闖了禍以後,楊鎖的父母也還是向著自己的孩子,老師稍稍說楊鎖幾句,楊鎖的父母就會跑到學校大鬧一場,這讓楊鎖的老師也很無奈,只好放棄管教楊鎖。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後來,楊鎖的父親去世了,楊鎖的母親對兒子更加寵愛了,就連兒子會打罵自己也不說什麼。可是畢竟楊鎖的母親年紀也大了,身體也不好,最後還是去世了。

在父母都去世以後,楊鎖依然沒有收斂,就連好心的村裡人送來一些食物,他都懶得加工,懶得吃。最後,楊鎖餓死於家中。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父母的溺愛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1. 失去獨立能力

有的父母溺愛孩子,什麼事兒都會幫孩子做好,而父母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徹底失去獨立能力,什麼事情都習慣於依賴父母,就連吃飯、穿鞋、穿衣服這種小事兒,都需要父母幫忙。這種孩子長大以後很難有出息,因為他們實在是太懶了。像是事件中的楊鎖,就是一個極端了,而他最後會有這樣的結局,也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有問題。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2. 自私

活在父母的溺愛中的孩子,往往都比較自私,這種孩子從來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這種孩子長大以後也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他們完全不懂得理解父母的辛苦、父母的不容易,只知道向父母無限索取。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3. 不懂尊重,自以為是

父母的溺愛還會讓孩子變得自以為是,這種孩子就算是到了社會中,也希望大家都圍著他一個人轉,根本不懂得尊重其他人,會讓人非常反感。所以,他們是很難立足於社會中的,更不要說想讓他們有出息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1. 不對孩子言聽計從,有底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應該對孩子言聽計從。很多父母會因為愛孩子,而什麼都聽孩子的。但是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對的,如果父母平時總是以孩子為中心,凡事沒有底線的話,會慣壞孩子的。建議各位家長在心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底線,不允許孩子跨過這個底線,學會拒絕孩子。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2. 是非分明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是非分明。凡事都有對錯,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分得很清楚,堅決不能混為一談,把錯也當成對。否則孩子就會形成錯誤的是非觀,總有一天會釀成大錯。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3. 不為孩子包辦所有事

很多家長比孩子還不安,總是擔心孩子這個做不好,孩子那個做不好。所以他們就會為孩子包辦所有事,無論做什麼,都要幫著孩子去做,甚至還會替代孩子。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只會變成一個毫無用處的“廢物”。

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你平時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言評論。

23歲“懶癌重度患者”,在父母離世後被餓死,你的溺愛是害不是愛

育兒小貼士:

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家長愛孩子,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要掌握好方式,把握好度。不能什麼事情都由著孩子來,孩子的三觀都在形成中,而這些是需要我們去幫助孩子樹立的,我們應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一個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