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助力扶貧——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互聯網+扶貧”案例

類 型:互聯網扶貧

關鍵詞: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互聯網+扶貧;生態健康;女性;教育

一 · 摘 要

與城市相比,農村貧困地區因其經濟、地理位置和通訊水平等問題的制約,難以獲得相同的經濟社會資源。網絡的出現為這一困境提供瞭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網+扶貧”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將農村貧困地區與外界連接起來,為貧困農戶提供減貧脫貧的渠道。阿里巴巴集團成立百億級脫貧基金,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將電商、生態、健康、女性、教育五個領域與扶貧相結合,幫助貧困地區發展。可供國際借鑑的經驗主要有四點:一是堅持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二是注重科技賦能;三是撬動生態力量,幫助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四是激發社會參與。

二 · 背 景

2017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正式啟動“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以企業成立基金的形式參與脫貧,並將脫貧工作列為集團戰略業務,助力政府進行脫貧攻堅。未來五年,阿里巴巴計劃投入100億元(15億美元)參與脫貧攻堅,從電商脫貧、生態脫貧、健康脫貧、教育脫貧、女性脫貧五大方向設計和探索,幫助貧困地區從根源上著手脫貧,探索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鑑的“互聯網+脫貧”模式。

阿里巴巴是希望通過授人以漁方式,讓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並以平臺力量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讓更多的企業、機構和公眾參與脫貧攻堅。

三 · 項 目 實 施

阿里巴巴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將電商、生態、健康、女性、教育五個領域與扶貧相結合,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互聯網+脫貧”模式。

1. 電商扶貧:多方合作搭建電商扶貧模式

2017年10月25日,安徽金寨縣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阿里巴巴集團簽署“金寨獼猴桃產業扶貧備忘錄”,計劃新建300畝獼猴桃扶貧示範基地。根據協議,糧食計劃署將提供每畝1萬元(1483.11美元)的支持,預計可吸納150戶左右的貧困家庭勞動力;而阿里巴巴參與銷售等環節,利用其建立的直供直銷產業扶貧模式幫助農民提高收入。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與WFP共同開展了“金寨獼猴桃”的培育與推廣工作。WFP與當地政府共同出資,支持項目實施;當地成立農 民專業合作社,將小塊的土地集中後實施規模化種植。同時,阿里巴巴與WFP共同幫助當地進行獼猴桃品種選擇,讓阿里平臺上的銷售數據成為選種依據,推動果品品質的不斷提升。

阿里巴巴通過“直供直銷新鏈路”,通過對種植、倉儲、物流、銷售和大數據反哺的全流程進行整合,讓農產品有更高的供應標準和品質,既提高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也讓城市消費者能吃到新鮮、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互联网助力扶贫——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扶贫”案例

近4年來,在電商脫貧的帶動下,奉節臍橙在阿里巴巴平臺的銷售增長多達20倍,,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

2. 生態扶貧: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阿里巴巴通過“經濟林模式”和“保護地模式”兩種主要方式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螞蟻森林作為阿里巴巴生態脫貧的主要落地平臺,連通用戶、保護地和貧困地區,生態脫貧縣域內新增的保護地或生態經濟林都可以被用戶“認領”。在保護的同時,發展出來的環境友好型產品也將通過螞蟻森林平臺與3億用戶產生聯繫,為貧困地區提供發展的機會。

“經濟林模式”是在生物多樣的貧困地區,建立公益型保護地,並在螞蟻森林上線,同時通過“一縣一品”打造生態友好型產品,幫助貧困地區提升生態品牌價值,帶動增收。例如,在熊貓的故鄉——四川平武,建立了“平武自然保護地”,通過互聯網技術整合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推動生態價值向商業價值的轉化。2018年5月,平武保護地在“螞蟻森林”上線,短時間內,1823萬平方米保護地被1179萬用戶認領完畢。同時,阿里巴巴通過電商平臺推出了“平武蜂蜜”品牌,限量預售平武保護地內的生態蜂蜜產品,幾分鐘內銷售了10000瓶,成為了“網紅平臺”。

“保護地模式”是在中西部貧困地區種植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的經濟林樹種,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助推可持續發展。2018年11月,首個生態經濟林樹種沙棘在螞蟻森林上線,僅一天時間裡,314萬用戶名將超過2.35萬畝沙棘樹兌換一空。沙棘做成的“MA沙棘”果汁將在阿里電商平臺出售,以及由當地企業和百姓協助售賣,部分收益將首先用於反哺當地生態造林和貧困戶。

互联网助力扶贫——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扶贫”案例

位於四川平武縣的螞蟻森林關壩自然保護地,該保護地由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建立

3. 健康扶貧:救助一個人,撐起一個家

2017年,阿里巴巴集團與螞蟻金服、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發起“頂樑柱健康扶貧公益保險項目”,為國家級貧困縣18歲至60歲的建檔立卡戶免費投保。該項目旨在通過為農村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提供保障,來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難題。 “頂樑柱”項目資金來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通過阿里巴巴公益和螞蟻金服公益兩個互聯網公益平臺面向公眾募捐;二是通過互聯網和公募基金會,廣泛動員企業、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

與其他公益保險項目不同的是,“頂樑柱”項目採用更加智能的方式。該項目融入移動支付、圖像識別等技術,受保人通過支付寶上傳相關理賠單據,圖像識別檢測將充當理賠人員的眼睛和大腦,自動識別圖像類型,提取文字信息後,對關鍵核賠因子進行識別。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幫助保險公司大大降低了後端理賠及服務成本,使得90%的項目善款可用於理賠,同時更保障了項目的高效能和透明度。

另外,只要村裡有一個人有支付寶,輸入受保人信息就可以看到整個村(縣)的投保情況,並在線完成保單查詢、發起理賠申請。這意味著,“1個村幹部+1個支付寶”就可以幫扶一個村子的貧困戶落實保險,大大提高了傳統扶貧工作的工作效率。

4. 女性扶貧:為鄉村女性的發展持續賦能

阿里巴巴聚焦於當下貧困地區女性的生活困境與發展需求,針對普遍存在的難增收、無保障、輕撫育的特點,通過“產業扶持、保險保障、培育教育”等舉措,利用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平臺和技術優勢,為弱勢群體創造更包容、更公平的創就業平臺,以幫助貧困地區女性擺脫貧困並實現發展。

“魔豆媽媽公益項目”是一個幫助解決貧困女性居家就業問題的創業就業平臺。同時,阿里巴巴搭建了“魔豆媽媽公益官方店”,集合“魔豆媽媽”的優質商品進行集中展示,並由淘寶大學資深運營專家對入駐的“魔豆媽媽”進行一對一輔導,將店鋪打造為困難女性電商創業就業的“孵化基地”。“加油木蘭”是阿里巴巴、支付寶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和保險公司等共同開發了的產品,該產品為國家級貧困縣建檔立卡女性(0-100歲)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保障。

今年8月,支付寶將“加油木蘭”放進了螞蟻莊園裡,用戶將自己“餵雞”積攢的愛心捐獻出來,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就匹配相應的款項,為用戶捐助的那位貧困縣女性上保險。

互联网助力扶贫——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扶贫”案例

何檸羽的愛人是聽障殘疾人,她本人也沒有正式工作.後來湖北省殘聯和武漢陽光學校推薦她參加淘寶網的雲客服培訓。她不僅成為了一名雲客服培訓師,還開了兩家淘寶店

5. 教育扶貧:讓寒門學子上好學、就好業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主要通過培養鄉村教育者和開展職業培訓兩種模式助力鄉村基礎教育發展。

通過鄉村教育計劃培養優秀的校長、教師等鄉村教育者。從2015年開始馬雲基金會發布“馬雲鄉村教師計劃”,每年為100名鄉村教師提供總金額為1000萬元(148.32萬美元)的獎金資助和持續三年的專業發展支持。此外“馬雲鄉村校長計劃”和“馬雲鄉村師範生計劃”,分別計劃在10年內投入約2億元(2966萬美元)尋找和支持優秀鄉村校長,以及10年投入至少3億元(4449萬美元),選拔應屆優秀師範畢業生成為鄉村教師,培養未來的鄉村教育者。

大力開展職業培訓,產教融合,促進寒門學子就業。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整合阿里經濟體力量,為寒門學子提供電商、雲計算等相關職業培訓,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並搭建釘釘新校招、淘工作等互聯網就業平臺,助力寒門學子就業。

四 · 成 效

1. 電商扶貧。最直接的效應是為貧困村民提供創業致富和工作機會。從2017年10月至今,金寨縣已建成12000畝“金寨獼猴桃扶貧基地”,通過阿里平臺實現金寨獼猴桃的銷售28萬元(4.15萬美元),覆蓋750戶貧困戶,平均每戶增收約650元(96.4美元)。

2. 生態扶貧。2018年11月,首個生態經濟林樹種沙棘在螞蟻森林平臺上線,29.4萬名用戶僅用90分鐘就為科右中旗兌換了3500畝沙棘林。在此後的24小時,又有295.6萬名用戶為通遼等地在線上兌換沙棘林2萬畝。這些沙棘將在2019年春季種植在科右中旗、通遼市等地,未來出產的沙棘果實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將有效改善當地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

3. 健康扶貧。截至2018年12月,“頂樑柱”項目帶動3.6億公眾、112萬商家產生了27億筆公益捐贈,累計籌款1.36億元(2017萬美元)。項目已為425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保險(2017年12月為81萬人次),他們來自12個省區66個貧困縣,包括17個深度貧困縣、7個“三區三州”貧困縣。

4. 女性扶貧。“魔豆媽媽”項目累計培訓女性13200人次,實現上崗就業8100餘人。“加油木蘭”項目已有超過6310萬愛心網友與寧陝、巴東、元陽3個試點貧困縣的10萬建檔立卡女性結對幫扶。

5. 教育扶貧。目前鄉村教育計劃623個貧困縣參與項目申報,參與的鄉村學校超過2000所,影響學生數超過25萬。在貧困縣建立9個電商培訓基地,累計培訓26萬人次,併為超過20萬的寒門學子提供就業崗位信息。

五 · 經 驗 與 啟 示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在 “互聯網+扶貧”模式中,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堅持 “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模式。從商業的角度剖析貧困問題、謀求脫貧出路。以電商扶貧為例,阿里巴巴對電商平臺上的交易大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後,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的精準定位。

第二,注重科技賦能。阿里巴巴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將區塊鏈、IoT等新技術成果引入脫貧工作中,用技術的力量為生產“加油”、為脫貧“提速”。以健康扶貧為例,無論是“移動支付、圖像識別”,還是“1個村幹部+1部手機”就能實現全村貧困戶醫療理賠的“頂樑柱項目”,都離不開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助力。

第三,撬動生態力量,幫助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阿里巴巴認為,100億(14.83億美元)的投入解決不了貧困問題,但是阿里巴巴脫貧基金的100億(14.83億美元)可以成為一顆火種,通過模式創新與試點探索,可以為更多的生態夥伴帶來靈感啟發和示範效應。

第四,激發社會參與。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尤其注重與政府部門、其他企業、公益組織及一般公眾的聯動,形成“注意力價值”,不僅實現了市場培育,更帶動了全民參與脫貧。

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將繼續全力支持並參與國家的脫貧攻堅戰略,在投入100億(14.83億美元)脫貧基金的基礎上,撬動經濟體的力量,通過技術支持,最終帶來價值1000億(148.31億美元)乃至10000億(1483.11億美元)的長期、持續脫貧效應。

注:本文摘選自“南南合作減貧案例庫”,本案例由阿里巴巴集團提交,入選“首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獲獎案例”。

(http://south.iprcc.org/#/casestudies/caseDetailsid=377&fid=230)

END

互联网助力扶贫——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扶贫”案例互联网助力扶贫——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互联网+扶贫”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