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大詩人陸游的絕句《梅花》描繪出了一個詩情畫意的成都。今天的成都仍是人們最喜歡的旅遊地之一,人們喜歡成都的悠閒、成都的美食,更喜歡成都的慢節奏。成都的慢在茶館裡、在麻將桌上,更在每條閒適又安逸的街巷中,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名揚全國的寬窄巷子。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作為遊客的必去之地,寬窄巷子卻只是個2A景點,面積並不大的兩條巷子裡聚了眾多茶館、咖啡館、餐廳、酒吧和各類商店。雖然很多當地人都覺得如今的寬窄巷子已經變了味,是外地人才去的地方,不過遊走在其間,看著窗口裡的那些美食、穿著戲服的變臉人,以及坐在椅子上挖耳朵的人們眉間的那份舒展,覺得能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閒也不失為一件愜意的事。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寬窄巷子的繁華,其實有史可循。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兼併蜀、巴二國,設蜀郡於成都。隔年,秦太守張儀在成都西區築少城,少城作為成都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一個區域,不僅暗藏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還是這座城市千年繁華的一個發端,而寬窄巷子所在的位置就是歷史上的少城。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如今的寬窄巷子不止是成都少城的唯一留存,更是北方四合院建築在南方的唯一"孤本"。康熙57年,在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選留千餘兵丁駐守成都。清廷為八旗兵及其家眷在少城之上按北京四合院的形制修建了"城中城",叫作滿城。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整個滿城有近4裡的城牆圍著,城內有官街8條,兵丁衚衕42條。那時候的寬巷子還叫興仁衚衕,住滿族文武官員;窄巷子則叫做太平胡同,住滿族士兵,漢人不準進入。直到滿清沒落後,滿城不再是禁區,百姓可自由進出,於是這裡逐漸形成了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共同生活的混搭格局。也奠定了如今寬窄巷子北方四合院和川西民居深度融合的樣子。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至今,窄巷子裡32號門頭的牆上還保留著當時的拴馬石,百年前的北方滿蒙八旗及家屬有騎馬出行的習慣,拴馬石也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號性表現之一。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民國時,寬窄巷子所在的滿城依舊是達官貴人衷情的地方,他們在此闢公館、建民宅,寬窄巷子的得名也是來源於那個時候。說到寬窄巷子的得名,其實還也有點好笑。民國初期,在衚衕改巷的城市勘測中,一名工作人員完成測量後,隨手將滿城裡寬一點的興仁衚衕注為"寬巷子",將窄一點的太平胡同寫作"窄巷子","寬窄巷子"這個極其樸實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滿城成為了少城的唯一留存,而寬窄巷子則成為了滿城的唯一見證。到了上世紀80年代,擁有千年歷史的寬窄巷子被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與大慈寺、文殊院、水井坊並稱為成都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踩著腳下的青石板路,跟著人群穿過千年的歷史,雖然如今很多建築是仿舊的,但其中也不乏原裝特色的,位於寬巷子11號的愷廬就是寬窄巷子中最富標誌性的門頭之一。傳說百年前宅院的主人留洋回來頗有一番革新思想,於是將老門頭換做了如今中西合璧的樣式。西式弧形兀起的拱門上嵌著中式傳統石匾,匾上採用大篆陽刻“愷廬”,但一反當時中國人從右向左讀字的規矩,而是從左向右讀。石匾上方的橢圓形圖案代表高懸的“避邪鏡”,意在鎮妖魔,保佑閤家平安。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如此有人文氣息的寬窄巷子也吸引了不少文化藝術人士,且不說現今開餐廳、咖啡館的詩人們,上個世紀“蜀中三張”之一的張采芹先生也曾居住在這裡。寬巷子西段35號的張采芹故居上方懸掛著著名書法家李樹榮先生所寫的“思賢廬”匾額。素有“張花鳥“、“張竹子“之稱的張采芹先生少時家貧,但他天資聰穎,苦讀不輟,終融會中西畫技,自成一格。抗日戰爭時期,他還經常幫助從淪陷區疏散來的畫家,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等均在他的幫助下在四川舉辦過畫展,徐悲鴻還感動地為他畫過全身素描像。

成都最熱鬧的兩條街,常年人山人海,本地人卻說他們都不去

除去寬窄巷子被商業化過分包裝的浮華,有著底蘊的寬窄巷子也是老成都珍藏的一張底片,是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城市縮影,更是一個隱藏在記憶深處的城市符號。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