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r獲得T1股份,意義不只是“電競選手比肩傳統體育運動員”

Faker獲得T1股份,意義不只是“電競選手比肩傳統體育運動員”


出品|人民電競

作者|蘆文正

題圖|拳頭遊戲


去年10月,人民電競採訪Faker(李相赫)所在的T1戰隊CEO喬-馬什,對方在回答中一共提及了10次“Faker”。


這當然體現了T1對於Faker的重視,但一個月前,Faker在選手身份之外又多了一層股東的身份,進一步印證了T1對他的認可。


獲得股份的基礎:雙方的共同需求


不管是傳統體育還是電競,只要是競技項目,運動員或者選手們的評價標準,就是勝利和榮譽。


此前,某體育經紀公司高管在評價當時如日中天的游泳運動員孫楊時曾說:“運動員的商業價值,只有一個評判基礎,就是成績。其他的知名度、美譽度等,全都以成績為根基。如果拋開成績,對於運動員的商業價值開發來說,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的邏輯放在電競領域同樣適用,Faker能夠獲得股份,恰恰就是因為,他的成績足夠好。


Faker獲得T1股份,意義不只是“電競選手比肩傳統體育運動員”


三次奪得S賽冠軍、兩次拿到季中邀請賽冠軍、一次亞洲洲際賽冠軍、韓國聯賽八冠王以及一次全明星賽冠軍——這樣的硬核榮譽,就是Faker獲得俱樂部股份的基礎,俱樂部也能讓Faker繼續為他們帶來曝光度。哪怕Faker可能已不復當年之勇。


自2013年至今,Faker已經為T1效力了7年。如果算上這份為期三年的續約合同,Faker將為T1效力九年。即便他自己嘴上說“考慮到競技水平我還能打很久”“獲得股份也想繼續以選手的身份拼盡全力打比賽”,但若Faker真的在這份合約之後轉為T1的管理崗,效力同一支隊伍9年也足以成為電競領域的又一傳奇。


“一人一城”“一人一隊”這樣的故事,在傳統體育領域是兼具故事性和傳奇色彩的存在。電競圈裡一人堅守一隊的故事,相對於傳統體育更為稀有。巔峰期比傳統體育運動員短且平均年齡更低變數更大的電競選手們,能夠寫下這樣的傳奇並非易事,除了對榮譽的認可,T1給Faker的股份,肯定也有對其忠誠的考量。


從Faker自身的角度看,他在S8上曾表態要打到28歲——要知道,韓國服兵役的制度要求28歲是最遲服兵役的年齡。兩年兵役之後再回歸大眾視野,Faker屆時就30歲了。能夠在生涯巔峰的末尾拿到這樣一份含有俱樂部股份的長約,或許也是Faker對自己未來計劃的一部分。


意義不僅是比肩傳統體育運動員


不止一次,有人把Faker比作電競領域的邁克爾-喬丹。


如今,喬丹已經從俱樂部的小股東逐漸變成了夏洛特黃蜂隊的大老闆,Faker獲得股東之後,在騰訊體育的新聞評論區也有了“電競喬丹實錘”這樣的留言。

但,Faker拿到股份之後,只是說明電競選手的地位比肩傳統運動員嗎?


從商業價值的角度看,Faker是T1的金字招牌。喬-馬什去年曾說過:“人們知道Faker,尊敬他的比賽表現。把他的個性帶到臺前,在全球範圍內與頂級品牌合作會對他有所幫助,我們想為他退役之後的人生做好規劃。這是我們對他的包裝重點。”在續約三年並給予Faker股權之後,T1和Faker的羈絆更深了——雙方能從彼此獲得的經濟價值,自然也會在長期合作中與日俱增。


除了對參與合作的雙方具有價值,Faker拿到T1股份對於電競領域的影響同樣深遠。過去數年,人們都在說電競選手是俱樂部的核心資產,電競選手是賽事最吸睛的存在。但似乎直到Faker被授予股份之後,電競選手才找到了“高薪”之外的認可度。


Faker獲得T1股份,意義不只是“電競選手比肩傳統體育運動員”


未來會有更多電競選手獲得來自俱樂部的股份嗎?當然。在傳統體育領域,即便某些聯賽不允許球員獲得自己所在俱樂部的股份,但卻被允許獲得其他聯賽俱樂部的股份。而起步較晚的國內聯賽CBA,似乎比老牌體育聯盟更加開明,一些俱樂部已經開始用股份作為高薪之外的條件留住球員。運動員成為俱樂部的股東,在傳統體育是已經出現的趨勢,大概率會應驗在同為競技項目的電競領域。


此外,同樣在傳統體育已經發生的事實是,在運動員的價值逐漸被認可之後,聯盟、賽事IP的價值乃至某項運動的價值都會水漲船高。


傳統體育領域中,“選手得到認可-收入和待遇提高-努力進行比賽-賽事觀賞度提高-聯盟和俱樂部收入提高-聯盟和俱樂部對選手更加重視”成了一個多方獲益的良性循環。從這個角度看,電競選手得到更多的認可,對於電競的生態環境,乃至電競行業的發展,或許都是比“電競選手比肩傳統體育運動員”更有意義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