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在健之佳資本擴張的軌跡中,上市是一道坎,漫長且一波三折。

1998年,健之佳第一家藥店落地昆明,沒有人能料到,正是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藥品零售商,十數年後,其江湖地位卻足以震懾整個雲南。

2017年5月,帶著20億營收驕傲的健之佳提交首次公開募股申請,籌劃上市。然而7個月後,換來的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與之相比下,早已涉足資本市場的一心堂,作為中國直營連鎖藥店中第一支A股,無論從財務指標還是市場佈局,都將同城競技的健之佳送入了偏安一隅的境地。

2019年6月,不甘示弱的健之佳重整旗鼓,由紅塔證券作為保薦人,再次踏上A股上市之路。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資本覺醒

時間回到2015年,恰時醫療改革進入深水區,隨著限制藥佔比、取消藥品加成、控制輔助用藥等政策的陸續落地,佔比高達67%的公立醫院藥品銷售渠道逐步呈現出收縮態勢。

也正是這樣一個歷史機遇,大部分藥品廠家開始將視野投向零售渠道,致使2016年後,藥品零售端異軍突起,處方外流市場規模高達近3000億元。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與此同時,隨著藥品零售滲透全國市場,“單體退、連鎖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市場規律,其背後,資本運作便是主因。

根據食藥監總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2至2017年間,全國零售單體藥店“消失了”近5萬餘家,與此同時,零售連鎖門店則大幅增長約7萬家,此消彼長下,各大連鎖零售藥店都處在了“搶灘登陸”的白熱化階段。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毫無疑問,以資本市場力量為主的IPO上市和併購整合,成為了連鎖藥店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脫穎而出的首要選擇。

2019年6月,雲南醫藥零售業巨頭——健之佳,在總結了兩年前上市失利的經驗後,重整旗鼓,由紅塔證券作為保薦人,再次踏上A股上市之路。

針鋒相對

在昆明,健之佳門店佈局近乎可以用“爛大街”來形容,街道、社區、商場,無孔不入,如果不去細心把玩那些財務報表數據,相信在很多昆明人的慣性思維中,雲南醫藥零售業的“第一把交椅”,註定屬於健之佳。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這份為人熟知的繁榮表象卻也正是健之佳偏安一隅,上市未果的真實寫照。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當下,頭部企業“佔地為王”,資本角逐步入白熱化。面臨市場份額與日俱減,健之佳如何揹負重壓,走出昆明、走出雲南?

就目前來看,“咬定”上市不鬆口,是它唯一的破局之路。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回顧健之佳上市歷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作為當年雲南省重點培育的業界“優等生”,其籌備上市的風聲不脛而走。2008年8月,健之佳完成股改,正式接受長江證券輔導,企業上市可謂箭在弦上。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翌年6月,鴻翔藥業有限公司也進行了股改,“一心堂”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

隨後的幾年裡,兩家公司步步為營,一邊暗自較勁,一邊為敲開資本市場大門四處奔走,甚至“江湖”盛傳:有一心堂的地方,必然也有健之佳!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終於,在2014年,後來居上的一心堂融資7.5億元登陸深交所中小板,與尚未上市的健之佳正式分道揚鑣,二者迎來首輪分水嶺。截止2014年底,一心堂門店數擴展至2623家,而同場競技的健之佳則依然在千餘規模徘徊,就門店規模來看,前者已經高於後者近2.5倍。

十年江湖,竟是黃粱一夢

十年一夢,2017年5月,“落後”一心堂3年的健之佳終於帶著20億營收驕傲,向證監局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申請,計劃登陸上交所。然而拉鋸7個月後,健之佳卻主動申請終止IPO,其中原由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當年公司運營的一些數據分析中,或許能捋出一點思路。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2017年中旬,健之佳共擁有1235家直營店和6家加盟店,儘管在打造多元化社區服務生態圈方面頗有建樹,但其盈利主體依然歸屬於零售藥店。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僅以當年6月的企業財務報表為例,健之佳零售藥店收入佔比高達86.07%,便利零售為13.93%(2017年上半年虧損333.92萬元),而體檢服務所貢獻的收入則不足1%。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隨著頭部企業“搶灘登陸”日趨激烈,健之佳似乎也看到了自己顧此失彼的頹勢,再次調轉發展思路,投向新開零售藥店建設並有意放緩便利零售的擴張進度。

經過這番波折,健之佳零售藥店數在頭部企業的競賽中已明顯"掉隊",在進駐省外市場“攻城拔寨”的過程中也難掩其囧態 。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還是發生了。根據當年相關數據我們得知,2016年健之佳淨利潤高達7262.16萬元,僅在去年,這項數字還停留在1669.25萬元,這意味著健之佳2016年淨利潤同比增長了3.35倍。恰時,一心堂、老百姓同期淨利潤的同比漲幅只有2.06%和23.45%。

此外,另一組數據也值得我們推敲:2016年健之佳營業收入20.54億元,2015年同期為18.44億元,增幅僅11.39%;2016年公司營業成本19.66億元,2015年同期則為18.19億元,同比上升8.08%。

綜上所述,不免讓人產生疑問,營業成本上漲且營收增幅僅有10%左右,在此局面下,健之佳又是如何做到淨利潤翻3倍有餘?

雲南藥店“二當家”風雲十載:是笑傲江湖,還是黃粱一夢?

同樣案例,早前某擬上市公司就曾因淨利潤井噴式增長且遠高於收入增長幅度而被證監局“拒之門外”。

雖然健之佳對於2016年淨利潤暴增現象至今沒有做出解釋,但細品之下,有關健之佳2017年上市未果的答案似乎我們也已經嗅得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