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因為疫情中的問題,你這些天在網上跟人爭論,經常氣得半死。你認真地思考了一些事,發表了一些觀點,但得到回覆往往是:

“造謠死全家”、“舉報了”、“女拳警告”、“XX狗鑑定完畢”,“NMSL”。

怎樣才能讓人好好說話呢?

我們整理了關於好好說話的若干條實用建議。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1、說話是為了交流,不是為了爭吵

我們在社交網絡上討論,對個人,是為了豐富見識,形成更全面的想法;對社會,則是為了求同存異,形成一些共識,同時增進全社會的認知。比如,怎樣減少疫情損失,怎樣提高慈善捐助的運作效率,怎樣避免類似的災難再次發生?

這是社會凝聚和進步的基礎。

所以,討論絕不是為了爭吵,絕不是要走向你死我活,我們都是普通人,沒有那麼多敵人等我們去打倒。

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願意因為新事實、新思路的出現而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想法並不是失敗——恰恰相反,它是走向共識的成功。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2、討論要基於事實

公共討論的核心很簡單:擺事實,講道理,然後傾聽他人的事實和道理。

但在這個所謂的“後真相”時代,事實並不容易接近。

太多人出於各種目的,故意製造和傳播虛假消息,導致信息爆炸的世界,很多是垃圾信息、虛假信息的爆炸。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而迅速發展的疫情,以及極為專業的醫學知識,又給我們接近事實帶來新的挑戰。科學家們都在不斷刷新對病毒的認識,我們又如何跟上這樣的步伐呢?

所以我們建議第三條原則:

3、儘自己所能去接觸優質的信息來源

如果你能查看頂尖的中英文學術期刊,當然是最好的。比如這次疫情中,你可以從《柳葉刀》之類的頂尖醫學雜誌獲取事實,或者直接訪問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網站。不過這對一般人來說有點難。

正規媒體發佈的消息是比較可信的,但他們也可能出錯。所以對於重要的消息最好看看是否各家媒體都報道了,還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因為正規媒體如果出錯會做出更正。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4、要在拋出重要事實的同時,儘量給出事實的出處

你不能說“我從網上看到的”、“我一個朋友在群裡發的”,而要說“我從XXXX這家媒體的公號上看到的”、“XXX院士在接受XXXX媒體採訪的時候說的”。也請要求和你討論的人也這樣做,這樣才能有可驗證的事實基礎。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5、警惕自己的情緒

很多故意搗亂的虛假信息,其實都在刻意迎合我們的某種情緒,而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會阻礙我們對事實的判斷。

所以,在接觸到讓你血脈僨張的信息的時候,先冷靜三分鐘。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6、應該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

既然科學家們對病毒的瞭解都不很全面,何況普通人?對於自己並不瞭解的事實,大可以擱置,不必假裝瞭解,不必強行用來證明己方觀點。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好了,有了事實的基礎,我們大體上不至於雞同鴨講,那麼,怎麼展開討論呢?

7、警惕常見的邏輯謬誤

最常見的邏輯謬誤是“訴諸動機”。討論應該基於發言的內容,而不是去猜測發言的動機,更不應該強行給對方扣上某種動機的帽子。“洗地”是一個最常見的訴諸動機的例子。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還有給對方貼一個動機不良的標籤,比如“田園女權”、“五毛”、“美分”,然後就宣佈對方的話不可信,單方面獲得勝利。

此外還有曲解對方的意思,然後進行攻擊的“稻草人謬誤”,認為A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B,就堅決反對A的“滑坡謬誤”等等。大家可以打開相關的邏輯書籍,一一對照。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最後我們想說的,在所有的討論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

8、把人當人看

在針對疫情的公共討論中,我們要把病人當人看,要把湖北人當人看,要把醫護工作者當人看,要把女性醫護工作者當人看,要把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工地上的建築工人們當人看……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比如,我們大可以討論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如何證明了“基建狂魔”的稱號,但我們也應記住,這都是由工人的血肉之軀日夜奮鬥做出來的,我們的公共討論中不能忽視了這些活生生的人。

再比如,我們在討論疫情管理措施的時候,要將受到影響的每一個人都當成人來看,不應該用“不可避免的犧牲”來代替。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最大限度地尊重人的價值,應該被時刻銘記。

因為,公共討論如果有什麼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每一個人的福祉。如果不把人當人看,討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說實話,這是視知推出“回答COVID-19”系列視頻以來,最讓我們心情複雜的一期。

我們知道,這些道理,懂它的人自然會懂,不懂它的人還是不會懂。這條視頻,或許永遠都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時間線裡。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而且就算被他們看到了,很多人也不會反思。

絕大多數人都會陷入“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陷阱:當你相信一個東西,就會主動尋找能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而不再公正地看待事實。當你相信的這個東西受到挑戰的時候,大多數人的大腦會關閉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域,而激活負責情感的區域。於是,你會感到威脅,變得憤怒,想要打敗對手。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展開證據和邏輯,很多人就會開始辱罵。

這是基因在我們的大腦裡打下的鋼印。所以我們推出這支視頻,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和思考。

因為生而為人,就要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遇到槓精找麻煩?先別生氣,你可以這樣反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