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國內餐飲何去何從?

今年以來,由於受內外部經濟下滑、不確定因素增多等影響,疫情的到來更是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餐飲業營業收入增幅出現明顯下滑。餐飲收入落後於商品銷售增幅是近年來少有的現象。餐飲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主要行業之一,對刺激消費內需、繁榮市場、安置就業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消費需求欲振乏力的大環境下,餐飲業經營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應引起關注。那麼是什麼因素推動了餐飲業快速發展,餐飲業的發展前途如何,又面臨什麼挑戰呢?對此,請跟匯一家一起探討餐飲業目前的發展趨勢。

餐飲業對經濟推動作用不容忽視

餐飲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兼有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的雙重功能,具有吸納就業人員多、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它能有效地帶動種植業、畜牧水產養殖業、加工業、裝飾裝修業等行業的發展,帶動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等消費。因此,餐飲業的繁榮所帶來不僅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貢獻,其他的一些社會綜合效應同樣不可低估。

1、餐飲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從1990年代初開始,我國餐飲業發展迅速,規模急劇擴大,其增長速度之快、持續時間之長是其他行業所沒有的。連續多年零售額增長速度均達到13%以上,增幅超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2個百分點,其中有7個年份的增幅達20%以上。

1991-2011年餐飲業零售額年均增長20%以上,均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快7個百分點左右,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1991年的5.2%上提高到2011年的11.3%。這些年來,餐飲業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一般都在18%左右,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約2-3個百分點。

2、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就業是當前及今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擴大就業的根本出路是發展經濟,主要途徑是發展服務業。雖然餐飲服務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在經濟社會中的貢獻無法與高新技術等產業相比,但卻具有勞動密集型的優勢,是安置就業的重要渠道。

一般的餐飲服務不需要太高的技能,不需要太多的投資,入門費比較低,投入少、就業多,特別適宜於城鎮下崗再就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等群體,這對於解決我國當前日益突出的就業矛盾和“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測算,餐飲業每年至少新增崗位160萬個,潛力很大。如果考慮因餐飲業發展而帶動的農業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飲料業和商業等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其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就更大。

3、有利於加快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方便、快捷、營養、健康的飲食,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居民物質上的需求,而且使居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參與其他的娛樂休閒活動。

況且餐飲業的發展,本身就是實現小康目標的一種標誌。中高檔餐飲的集中消費地,往往成為最能體現區域價值、真實反映區域發展以及廣泛聚集人氣的區域。

4、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中國不僅具有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而且歷來就有追求美食的傳統和習慣,對吃飯這件事特別重視、情有獨鍾。中華民族不但創造了世界第一的餐飲美譽,而且也將飲食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歷史悠久、頗具特色的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美譽和知名度,是中華民族一項寶貴的財富資源。

大力發展餐飲業,廣泛宣傳飲食文化,可以不斷提升中國旅遊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也可以激發國內居民的旅遊熱情。當前旅遊消費需求正處於快速增長時期,旅遊消費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些都與餐飲業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

近幾年不少地方政府十分重視餐飲業拉動內需和繁榮市場的作用,並制定了以餐飲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了對餐飲業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應。尤其是一些以地方飲食文化為特徵的餐飲、購物、娛樂的形式,如飲食一條街、小吃一條街、飲食文化節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休閒餐飲、旅遊餐飲、喜慶餐飲、節假日餐飲、朋友聚會等吸引了人們的青睞,對旅遊業的興旺功不可沒。

5、餐飲行業的發展對相關產業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餐飲業的繁榮對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加快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手工業等產業的專業化、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延伸餐飲經濟的鏈條作用。目前一些地區已將餐飲業列入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或支柱性產業,其宗旨是利用餐飲市場的巨大商機,來帶動本地農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經濟的增長。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餐飲業的發展和繁榮可以給經濟生活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產業效應,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從行業的角度來看待餐飲業,而要把它作為一種產業經濟來培育、發展,使其綜合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揮。

疫情過後,國內餐飲何去何從?

推動餐飲業快速發展的幾大因素

首先,餐飲業的快速增長,得益於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1991-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0%。收入水平的穩步提高,直接對餐飲市場形成較強的消費能力,為行業的快速提供了前提條件。

其次,社會經濟交往活動的增加,直接刺激了餐飲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使社會經濟交往和商務會展活動增多,加快了餐飲業發展的步伐。加入WTO後,國內外社會經濟交往活動急劇增加,商務、旅遊、會展活動逐步增多,推動了餐飲業快速發展。一些地方特色的家常菜館、火鍋店(城)、小吃街、美食廣場、中西式快餐相繼開業,使生意異常火爆。

再次,消費觀念的逐漸改變,居民增加了在外用餐的消費支出。近幾年來,居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消費觀念的更新,外出就餐已成時尚。加上飲食觀念的轉變,消費檔次也逐年提高。在飲食方面,講究營養和風味,講吃“精”、吃“怪”,居民在外就餐越來越多,外出就餐花費持續升高,支出也明顯增加。餐飲業的火爆已成為消費市場持續閃現的亮點。

餐飲業結構調整加快,服務質量提高活躍了市場

近年來,我國餐飲業發展很快:

1、加快調整了住宿、餐飲業的經營結構,發展連鎖經營、網絡營銷等現代經營方式,推進國際化戰略,增強大眾化的社區餐飲服務功能,擴大了服務消費領域。

餐飲業的連鎖經營、網絡營銷、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等現代經營方式顯示強勁的發展勢頭,各地都湧現了不少於幾十家或上百家連鎖店的餐飲企業。

2、拓展了新的經營空間,大力發展綠色餐館,引導綠色消費,尤其是做好品牌經營和技術創新兩篇大文章,發揮好品牌、網絡、技術在開拓市場中的作用。

3、強化了餐飲業管理,加快傳統餐飲業向現代餐飲業的轉變步伐。以社區餐飲為載體,便民利民的餐飲消費、休閒消費也快速增長。以信息化改造傳統餐飲業,加快了現代餐飲業的發展步伐。

疫情過後,國內餐飲何去何從?

餐飲業發展前景看好潛力不可低估

只要有人類的存在,餐飲業就有存在的必要。人人都離不開吃,追求美味佳餚是人類的天性。因此,社會越是向前發展,對餐飲業的需求就越強烈,餐飲業的發展前途也就越光明。尤其是在中國,餐飲業更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朝陽產業。

1、快速發展的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更新以及帶薪節假日的增多,決定了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走進餐館和酒樓。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也意味著在家就餐的人員將逐漸減少,而外出就餐的人員將日益增多,下飯館將會成為人們的“家常便飯”。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使農村人口不斷轉入城市,將提升整體消費水平,消費群也會隨之擴大。

2、餐飲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根據國際經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左右時,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在外就餐頻率提高。與國外的餐飲業相比,我國餐飲業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人均餐飲消費水平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餐飲消費不足100美元,而美國達1600美元,法國達1050美元。可見,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方面,2011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3.1%,就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僅佔35.7%,並且企業經營規模仍然偏小。從國際比較看,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世界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需要更好地挖掘我國服務業吸納就業的潛力。

3、隨著商業往來、社會交往活動的增多,人們相互間的聯繫會更加密切,接觸更加頻繁,探親訪友、觀光度假、商務會議等活動也會增多。一起用餐聊天、洽談業務、聯絡感情的幾率也將大大增加,餐廳無疑將成為首選之地。

4、加入世貿組織及中國旅遊魅力的進一步展示,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將會繼續進入中國,餐飲業將成為發達國家對中國進行資本和品牌輸出的載體。麥當勞、肯德基等外國餐飲企業,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遍地開花,其他一些跨國飲食企業也將紛至沓來。有跡象表明,今後將會有更多的外國名牌餐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5、目前餐飲消費需求主體來自城鎮居民,而農村餐飲這個龐大的市場還沒有啟動。從長遠來看,梯級式的需求格局決定了餐飲市場具有較大的連續性和可開拓性,巨大的農村餐飲市場將為我國餐飲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餐飲市場將更趨多元化發展趨勢

1、餐飲形式更加多樣,且越來越隨意。隨著社會生活日益多樣化、多元化,餐飲形式也會更加多種多樣,休閒餐飲、浪漫餐飲、沙龍餐飲、旅遊餐飲、娛樂餐飲、會展餐飲、網絡餐飲、郵遞餐飲等都會更多地進入人們的生活,而傳統餐飲的形式會受到很大的挑戰。

2、與餐飲形式更加多樣化相匹配,人們對就餐環境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一部分人會追求豪華、超豪華、異域環境,比如西安出現的歐洲皇家餐飲、皇家服務受青睞就是證明,但是大多數人對餐飲環境的要求是新穎、別緻、典雅、舒適,花園式餐飲、園林式餐飲、野外餐飲、露天餐飲會被一部分人所接受,所向往。

3、餐飲營養化將成為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吃飯不只是追求口感、口味,講究色香味形,而且會越來越講究營養,講究飲食的合理和科學,講究營養與搭配,講究食品安全。營養餐飲、保健餐飲的出現將會對餐飲業提出更高的要求,烹飪營養學將會被人重視,營養技師將會受歡迎。

4、餐飲品種會更加豐富。尤其是外域餐飲會大量進入中國,會更加豐富,在中國傳統菜系越來越淡化的同時,國外的菜系卻可能強化和突出,如法國大菜,俄羅斯大菜、意大利菜、土耳其菜、日本料理、韓國料理都會逐漸被人所接受。

從發展趨勢看,居民在外就餐將繼續增加,大眾化餐飲經營的市場空間也將不斷延伸,假日消費的空間繼續看好,大眾經營品種和餐飲食品開發將不斷加快,由此推動我國餐飲業的發展。

疫情過後,國內餐飲何去何從?

餐飲業加快發展面臨五大挑戰

儘管中國餐飲業面臨無限商機和發展潛力,但這個快速增長的行業,目前正受到來自落後的經營模式、參差不齊的整體素質、低水平的產業化程度以及行業標準缺失等四方面因素的制約,面臨以下挑戰。

1、國際著名品牌的競爭和挑戰。國外大型餐飲公司以其豐富的菜品樣式進入中國,他們比中國餐飲企業更瞭解外國人的胃口。國際品牌既快又多地進入中國市場,必將給中國餐飲業帶來極大的衝擊。與國外餐飲行業標準相比,我國餐飲行業的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建設相對落後。長期以來,國家缺乏直接適用於餐飲業活動的行業法規,標準的不完善和缺失,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服務水平。

2、外資餐飲企業,將會以各種手段、優惠條件、雄厚的資金實力、寬鬆的工作環境吸引餐飲技術、管理、服務、文化等方面的人才。人才流失將是中國餐飲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3、行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餐飲業兩極分化加劇。主要是部分企業仍存在衛生與安全隱患。與國際行業相比,我國餐飲業整體缺乏先進管理技術和標準化的運作體系。在從業人員中,低素質就業人口多,高素質人才缺乏,餐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和專業培訓工作滯後。一些不適應市場競爭的餐飲企業將會加速衰亡,特別是國有企業,如果不改制,勢必衰退;而一些民營餐飲企業,由於機制靈活,則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4、產業化程度水平低。表現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檔餐館數量眾多而符合大眾消費的中低檔餐館卻處於低水平發展階段,人力、物質和技術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產業技術不規範,生產技術以師傅帶徒弟的經驗為主,缺乏技術的標準化和規範花;企業生產經營分散、封閉,沒有形成產業化規模。中國餐飲業普遍是中小企業,很難同麥當勞、肯德基等國際著名品牌相比。肯德基在中國境內的連鎖店已經開到五百家,中國的餐飲企業要達到這種水平還有很長的路。

5、整體綜合服務素質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國餐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初、高中程度,而進入中國的國際著名品牌餐飲公司的從業人員則文化素質普遍較高,研究能力雄厚。主要表現為企業經營模式的落後。與現代化餐飲相比,傳統餐飲的最大特點是手工隨意性生產、單店作坊式經營和人為經驗型管理,這種經營模式與餐飲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和餐飲社會化、國際化、工業化、產業化的進程相違背,一些老字號餐飲企業,就是因為沒能改善落後的經營模式而被市場淘汰。

(中國餐飲經營)心語:

綜上所述,廣闊的市場空間,良好的發展契機,決定了做強做大我國餐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地應抓住當前我國餐飲業發展勢頭迅猛的機遇,乘勢而上,充分挖掘餐飲業的發展潛力。疫情過後,不僅要充分認識到餐飲產業的重要性,還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佈局等方面積極扶持,加快發展。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推動餐飲現代化,拉動經濟的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