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遊誤充值10多萬,家長投訴OPPO遊戲實名認證“走過場”

孩子玩手遊誤充值10多萬,家長投訴OPPO遊戲實名認證“走過場”


3月18日,手機廠商OPPO宣佈上線未成年人防沉迷遊戲系統,系統會對認證未成年人及未實名用戶付費進行嚴格管控,8歲以下用戶將禁止遊戲充值。

據瞭解,這是手機廠商中首批上線的遊戲防沉迷系統。而OPPO此舉,或與其一直以來備受消費者詬病的“誘導遊戲充值”事件有關。新金融深度看到,今年一月份以來,聚投訴、黑貓投訴等平臺上和“孩子用OPPO手機玩遊戲被誘導充值無法退款”相關的投訴信息數量居高不下,充值金額少則幾百元,多則數萬元。近來相關投訴量更是節節攀升。

據瞭解,受近期新冠疫情影響,全國學校均延遲開學,孩子們在家用手機上網課,有機會接觸到家長的手機,導致全國各地大量類似案例頻繁發生。新金融深度注意到,在相關維權群中,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受害”家長入群。

1


吸金的低幼小遊戲


據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近日報道,揚州市民顧女士的孩子在用其OPPO手機上網課時,偷偷玩起了手機中的小遊戲,還連續充值近11萬元。

新金融深度發現,疫情期間,反映孩子用OPPO手機玩遊戲時被誘導充值的家長不在少數。

王先生表示,今年寒假以來,孩子在家經常拿奶奶的手機上網課、玩遊戲。一天王先生髮現孩子在玩一款名為《忍者必須死3》的遊戲,查看後發現孩子竟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充值了3947元,大多用來購買了遊戲裝備。再查詢之前的歷史賬單,孩子此前還在另一款《貝洛克夢大冒險》遊戲中充值了1306元 。經詢問,孩子才吞吞吐吐地交待,是在陪奶奶去買菜時記下的微信支付密碼。


王先生反映,以上兩款遊戲均在OPPO應用商店下載,且孩子在註冊賬號時都未經過實名認證。“打開遊戲的時候提示要實名認證,但可以點擊關閉按鈕跳過實名認證,仍然可以進行遊戲充值。”

“只要一打開遊戲,它就要你去買裝備,叫你充什麼點卡升級,小孩本身沒有自控能力。”王先生認為,該遊戲涉嫌誘導用戶進行遊戲充值,考慮到自己的孩子是未成年人,希望OPPO和遊戲運營商可以把充值的錢退回來。

另一位家長胡女士同樣表示,近日發現自己的孩子在玩oppo手機上的《第五人格》遊戲時,被誘導多次充值遊戲幣,每次數百元,累計充值共達8728元。還有一位張女士反映稱,今年十二歲的兒子在其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從1月19號開始在OPPO官方推出的遊戲《龍之怒吼》、《荒野行動》《生死狙擊》和《我的世界》中多次充值,總花費高達17169.60元。2月7號晚,張女士查詢信用卡帳單時才發現。多數家長反映孩子在登錄下載遊戲時並不需要實名認證,還有家長反饋遊戲充值居然不需要使用密碼即可支付成功。

據瞭解,《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網絡運營者在為用戶提供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否則不得提供相關服務。

家長們認為,OPPO手機中的這些小遊戲無視監管要求,雖在進入遊戲前彈窗提示實名制,但關閉彈窗即可正常使用,所謂的實名認證環節形態虛設,目的就是誘導低幼孩童進行遊戲充值。而OPPO作為手機廠家未能對此類合作商家進行嚴格篩選或及時管理,也有一定關聯責任。希望OPPO可以協助商家退還款項。

不過,投訴的家長眾多,但是達成退款的少之又少。“我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父親大面積腦梗,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去年住院醫療費三十四萬元,醫保報銷後還欠下了鉅額債務。本來已是度日如年,這意外扣款更是雪上加霜。”上文中的張女士表示,自己從2月8號起和OPPO客服反映情況,但客服表示,充值是輸入正確支付密碼後支付成功的,而遊戲商品都是虛擬商品,一旦支付成功無法退款,雙方多次溝通至今仍無處理結果。還有家長反饋,

OPPO客服稱退款需要提供孩子在玩遊戲並充值的監控視頻,但多數家長表示孩子是在家玩的遊戲,並無條件提供相應的證據。

孩子玩手遊誤充值10多萬,家長投訴OPPO遊戲實名認證“走過場”


新金融深度看到,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關於OPPO遊戲平臺退款的投訴有289條,在聚投訴平臺上近2個月來和“OPPO遊戲誘導未成年人充值”相關的投訴都處於未解決狀態。而在相關維權群中,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受害”家長入群。

2


OPPO的手遊分發生意


家長們提供的遊戲充值賬單詳情顯示,收款方為廣東歡太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東歡太”)。企查查信息顯示,廣東歡太是OPPO軟件商店的運營企業。OPPO軟件商店是第三方軟件下載商店,主要適用於OPPO品牌手機,可提供Android系統的日常應用軟件、遊戲等APP產品。

孩子玩手遊誤充值10多萬,家長投訴OPPO遊戲實名認證“走過場”

孩子玩手遊誤充值10多萬,家長投訴OPPO遊戲實名認證“走過場”


據瞭解,2018年年初,小遊戲在國內遊戲市場悄然崛起,OPPO等手機廠商類大渠道也開始躍躍欲試,開啟小遊戲市場爭奪戰。2018年7月,OPPO小遊戲正式發佈,並快速啟動小遊戲商業化進程。

可以看到,在OPPO瀏覽器、負一屏、桌面搜索、軟件商店、遊戲中心、OPPO社區、閱讀等流量入口的場景中,都可以看到OPPO小遊戲的身影,對於OPPO手機用戶來說可謂是無處不在。

《OPPO開放平臺2018年度總結》報告顯示,2018年度,OPPO軟件商店累計分發量達1700億,OPPO遊戲中心累計分發量達500億,商業化曝光量為25億次/天。2019年,以OPPO軟件商店和遊戲中心的全球月活躍用戶數已超過3億,全球日分發次數也超過7.8億次。2019年7月,vivo遊戲運營相關人士曾公開披露,2018年,OPPO、vivo月遊戲分發量達56億,接入遊戲超1萬款。

遊戲“分發”佣金已經日益成為OPPO等手機廠商的重要收入來源。據一家手遊公司COO透露,目前手遊分成大致在5:5的比例,有一些CP與渠道分成比例為4:6,部分通過代理的手遊CP拿到手的分成僅有2成。

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即印發《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下稱《通知》),對未成年遊戲用戶的身份驗證、遊戲時長、付費等六個方面做出了詳細的規定。當時這份文件被業內稱作史上最嚴的“防沉迷網遊政策”。

OPPO方面曾表示,公司一直非常關注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問題。此前,就已制定定期檢測遊戲產品,取消免密付費、嚴打誘導扣費等規則,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過度消費等行為。3月18日,OPPO宣佈上線未成年人防沉迷遊戲系統,要求使用OPPO手機的用戶在遊戲付費時都必須完成強制實名認證。在完成認證後,終端將禁止8歲以下未成年人充值。未完成實名註冊的用戶將被禁止在遊戲中充值。

但為何此類現象依舊屢禁不止?

新金融深度注意到,孩子們在下載使用OPPO商城中的遊戲APP時,OPPO遊戲中心會默認使用家長的手機賬戶(手機號碼)登錄。OPPO帳號隱私聲明顯示,OPPO帳號系由OPPO所有的用於識別用戶身份的標識。通過OPPO帳號您可以享受OPPO平臺提供的包括但不限於OPPO社區、軟件商店、遊戲中心、主題商店、雲服務等服務。

OPPO在遊戲中心同步使用用戶提供的賬號信息登陸後,遊戲中心和微信或支付寶等支付平臺的關聯認證,則讓用戶在遊戲充值時間接通過支付平臺完成了遊戲賬號的實名認證。這種變相的認證方式給使用者帶來“快捷”的同時,也給未成年人開了個後門。這也是未成年人未經認證也能進行遊戲充值的原因。

若第一步實名註冊打了折扣,那麼後面再多對於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措施也就形同虛設。

3


未成年人防沉迷如何落實?


未成年人用父母手機玩遊戲時,用父母的支付賬號向網絡遊戲企業充值數萬元,究竟是誰的責任?未成年人防沉迷網絡遊戲又該如何落實?

有業內律師指出,《通知》就遊戲消費明確規定:規範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網絡遊戲企業須採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網絡遊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週歲的用戶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同一網絡企業所提供的遊戲付費服務,8週歲以上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16週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10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400元人民幣。

律師表示,上述幾個案例中的充值金額均超過《通知》裡規定的金額,遊戲商家存在一定的失職責任。沒有按規定執行單次充值100元,每月充值400元以內(按最高16以上未成年人)的規定。“此外根據法律規定,超過8週歲的未成年人實施的遊戲充值行為必須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才有效,因此孩子家長有權要求遊戲商家退還錢款。”


對於OPPO客服人員的“充值是用戶輸入了支付密碼後完成交易的,無法判斷充值人是未成年人還是家長”的說法,業內人士認為,遊戲公司讓家長提供監控視頻,明顯是不太合理。實際上,隨著現有技術的發展,支付時手機廠商可以通過比如說人臉識別、大數據、指紋等生物技術進行驗證,這樣也可杜絕孩子誤充值的行為。

3月3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也曾發佈通報指出,防疫期間該協會收到眾多消費者關於付費類網絡遊戲消費投訴,糾紛矛盾凸顯。中消協呼籲網絡遊戲經營者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並要求經營者加強自律自查,刪除不公平規定,對於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的不公平、不合理規定儘快予以改正,努力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此外,疫情在家隔離期間,家長也應對孩子加強看護和監管。新金融深度注意到,oppo手機中的“兒童空間”這一功能就可以對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長、使用的APP的進行權限管理。在“防話費損失”設置裡,兒童空間會禁止遊戲或應用發送短信自動扣費,同時限制使用移動網絡;在“防沉迷”設置裡,家長可以限定孩子可以使用的應用和使用手機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