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共和國

【國名】法蘭西共和國(The French Republic,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

  【面積】55萬平方公里(不含海外領地),歐盟面積最大國家。

  【人口】6699萬(2019年11月,含海外領地),其中本土人口6481萬。

  【首都】巴黎(Paris),市區人口214萬。年平均氣溫11℃,較為溼潤,年均降水量600毫米。

  【國家元首】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2017年5月7日當選,5月14日就職,任期5年。

  【重要節日】國慶節:7月14日。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

  【簡況】位於歐洲西部,本土呈六邊形,三邊臨水。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意大利、摩納哥、西班牙、安道爾接壤,西北隔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平原佔總面積的2/3。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瀕臨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2700公里,陸地線2800公里,內河線195公里。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南部6℃-8℃;7月北部16℃-18℃,南部21℃-24℃。

  古稱“高盧”,公元1世紀被羅馬人佔領,5世紀,法蘭克人移居到這裡,843年建立查理曼帝國,成為獨立國家。10-14世紀加佩王朝統治時期改稱法蘭西王國。17世紀下半葉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鼎盛。1789年7月14日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發表《人權宣言》,廢除君主制,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國。此後歷經拿破崙建立的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成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當年5月被鎮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獲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德國入侵,戴高樂將軍組織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國”運動,1944年8月解放巴黎。1946年10月,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成立,進入政壇不穩定時期,12年間更迭了20多屆政府。1958年,第五共和國成立,戴高樂出任首任總統。此後,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剋、薩科齊、奧朗德、馬克龍先後出任總統。

  法國國旗為藍白紅三色旗,國歌為《馬賽曲》。

法蘭西共和國

【行政區劃】分為大區、省和市鎮。本土劃為13個大區、96個省,還有5個海外單省大區、5個海外行政區和1個地位特殊的海外屬地。全國共有36700個市鎮。

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東北地圖


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東南地圖


【經濟】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2.57萬億歐元,經濟增長率2.0%。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貿易環境惡化、歐元區經濟放緩、油價上漲、“黃馬甲”運動等因素影響,法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2018年全年增長1.5%。2019年預計全年增長1.4%。

  【資源】鐵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採成本高,煤儲量幾近枯竭,所有鐵礦、煤礦均已關閉,所需礦石完全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約72%的電力靠核能提供。此外,水力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比較充分。據法國農業部統計:森林面積約1615.4萬公頃,覆蓋率29.4%。

  【工業】法工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1.2%。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子、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鋼鐵、汽車和建築業為三大工業支柱。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鋼鐵、紡織業居世界第六位。

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旅遊資源地圖

【農牧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出口國,擁有29家全球500強企業。據法國農業部資料:2018年農業產值752億歐元。農業人口約90萬。本土農業用地2884萬公頃,約佔本土面積的54%。

  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法國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國對外貿易的支柱產業之一。

  2018年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糧食作物6245萬噸(其中小麥3401萬噸,玉米1267萬噸),土豆787萬噸,油料作物666萬噸,蛋白質作物74萬噸。2018年畜牧業存欄數:牛1855萬頭,豬1332萬頭,綿羊704萬頭,山羊130萬頭。(資料來源:法國農業部,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

  【服務業】服務業在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較快,連鎖式經營相當發達,已擴展至零售、運輸、房地產、旅館、娛樂業等多種行業。據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數據,2019年第二季度服務業用工佔總就業人口的77.6%。法國大型零售超市眾多,擁有家樂福(Carrefour)、歐尚(Auchan)等世界著名品牌。(資料來源: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

  【旅遊業】世界第一大旅遊接待國。2018年,全年接待遊客近90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旅遊從業人員約110萬人,旅行社6396家。全國有18172家酒店和11727家各類小旅店、野外宿營地、青年之家等。

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西北地圖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發達,水、陸、空運輸均極為便利。

  鐵路:在法國本土,國家鐵路網通往除科西嘉島以外的各個地方,鐵路總長31939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687公里,高速鐵路2024公里。高速火車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2017年鐵路客運量為1105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34億噸/公里。

  公路:法國公路網是世界最密集、歐盟國家中最長的,總長度超過10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65公里。2017年公路客運週轉量為8154億人/公里,其中使用私家車的客運量為7573億人/公里,使用公共交通為1840億人/公里。公路貨運量為3077億噸/公里。

  水運:內河航道總長14932公里,其中可通行1500噸級以上船舶的航道約1900公里。巴黎是主要內河港口。2017年貨運量為67億噸/公里。主要海港有馬賽港、勒阿弗爾港和敦刻爾克港。

  空運:2017年航空旅客週轉量近154億人次。建有494個機場,其中153個為民用,通達134個國家和地區的529個城市。主要航空公司為法航,主要機場有巴黎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尼斯機場等。(資料來源:法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和能源部,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

  【財政金融】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稅率高於美、日等國。主要稅種有增值稅、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據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數據:2016年,法國財政收入2920億歐元,公共財政赤字為759億歐元;2016年公共債務達2.1萬億歐元。2018年9月,法國外匯儲備總額為1433億歐元。

  據法蘭西銀行數據:法共有註冊金融機構1500多家。巴黎國民銀行、興業銀行、農業信貸銀行、里昂信貸等八大銀行資產佔全國銀行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對外貿易】與世界各大地區和100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世界第五大出口國和第六大進口國。據法國國家經濟研究與統計局數據:2018年進出口總額10444億歐元,貿易逆差778.55億歐元。近年來,法國政府把促進出口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和擴大原有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開發拉美、亞太等地區市場。

  法國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國對外貿易的70%在歐洲國家內部進行。美國是法國在歐盟之外的最大貿易伙伴。

【對外投資】2017年法國對外直接投資516億歐元。法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歐盟成員國,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非洲、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主。大多數投資採用企業兼併或購買公司股份的形式。

  【對外援助】據法國外交部資料:2018年對外發展援助103億歐元,援助主要方式為貸款、減債等。主要援助對象包括非洲國家以及越南、黎巴嫩等國。

  【外來投資】近年來,外國對法國服務業和工業部門的投資加快,主要領域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等。2017年,外國資本在法直接投資新增442億歐元,德、美、比、盧、瑞士、日等國是法國主要外資來源國。

法蘭西共和國

法國西南地圖

【人民生活】法國是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險制度始建於1945年,現已發展得較為完善。各類社會保障總支出約6000億歐元,資金主要來源於僱員和僱主交納的社會分攤金以及對工資外收入徵收的普通社會稅金,保障範圍涵蓋退休金、養老金、醫療保險費、家庭津貼、待業金(失業補助和職業培訓費)、殘疾人補助等。由於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政府財政逐漸不堪重負,多次進行退休制度改革和醫療保險改革以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法國長期實行最低標準工資制度,2017年1月起最低工資為每月1480.27歐元。2016年人均國民月收入2225歐元。截至2018年底,全法共有3089家醫療機構,22.36萬名醫生(包括全科和專科),66萬名護士、7.45萬名藥劑師、4.18萬名牙醫。根據2017年1月的統計數據,法國58%的家庭擁有自己的產權房,汽車、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等普及率居世界前列。

  【軍事】法國目前的國防體制是在1959年《國防組織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58年憲法規定,總統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只有總統本人有使用核打擊力量的決定權,在其領導下的國防決策機構包括內閣會議、國防委員會、小範圍國防委員會和高級國防委員會,其中內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國防政策、任免將級軍官,有權宣佈總動員、發佈戒嚴令和緊急狀態令等。法國奉行獨立自主的防務政策,逐步推進軍隊職業化改革,以職業兵役制替代義務兵役制;以獨立的戰略核力量為主要防務手段,由戰略航空力量、戰略海洋力量、太空力量構成;國防工業實施以合併、推動高科技及真正走上市場為內容的改組。

  武裝力量由陸、海、空三軍和憲兵組成。根據2018年統計數據,法國總兵力約37萬人,其中陸、海、空三軍全員26.7萬(含文職人員)、憲兵10萬。2018年國防預算為342億歐元。三軍總參謀長弗朗索瓦·勒冠特爾(François Lecointre,2017年7月20日任命)上將,陸軍參謀長讓–皮埃爾·波什爾(Jean-Pierre Bosser,2014年9月1日任命)上將,海軍參謀長克里斯托夫·普拉扎克(Christophe Prazuck,2016年7月13日任命)上將,空軍參謀長菲利普·拉維尼(Philippe Lavigne,2018年8月31日任命)上將。

  國外駐軍:海外駐軍約1.7萬人,其中約7150人部署在法國海外領地,約780人接受聯合國指揮執行維和任務。法國在非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等地區擁有軍事基地及可使用機場、港口10餘處。駐外部隊的主要任務是:維護法國海外省和海外領地的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及安全利益;執行與法國簽有雙邊軍事合作協定國家的駐軍任務;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

法蘭西共和國

歐洲西南部地圖

【教育】法國教育在20世紀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現今極具特點、複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和中學免收學費,免費提供小學和初中教材。高等學院除私立學校外,一般也只繳納少量註冊費。初等教育學制5年,入學率100%。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普通中等教育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學制7年各為4年和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藝徒培訓中心、就業前教育適應班4種類型和層次。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技術學校和承擔教學任務的科研教育機構4類。2018年,法擁有50900所小學、11300所中學、各類高等院校233所,在校中小學生1289萬,大學生268萬。2018年全國中小學教職人員共113.27萬,其中教師88.14萬,行政技術人員25.13萬。2018年教育預算951.4億歐元。

  法著名高校有:巴黎大學、格勒布諾爾-阿爾卑斯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里爾大學、里昂大學以及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國家行政學院、巴黎高等商業學院、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等。

  【新聞出版】全國共有各種報紙雜誌4124種,其中日報99種、週報(刊)558種、月刊1157種、季刊2206種(2015年數據)。發行量最大的全國性報紙是《費加羅報》,2016年發行量約31萬份,其他發行量較大的全國性報紙主要有《世界報》、《回聲報》、《隊報》等。發行量最大的地方報紙是《西部法蘭西報》。主要雜誌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誌》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51家的圖書出版量佔全國的83%。(資料來源:法國報刊評價中心)

  通訊社:法新社(AFP),世界主要通訊社之一。1835年創立,原名哈瓦斯通訊社,1944年8月改組並改用現名。1957年政府確定法新社的獨立地位,但其財政管理仍由國家控制。在國外有201家分社,輻射151個國家,向全球約7000家報紙、2500家電臺和400家電視臺供稿。

  廣播電臺: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7個廣播電臺:國內綜合臺、新聞臺、文化臺、音樂臺、藍色臺、巴黎聯合廣播電臺、青年搖滾電臺。此外,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電臺RFI,除了法語,以12種語言全天對外廣播,幾乎覆蓋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臺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臺。2017年,全法共有調頻廣播電臺945家。

  電視臺:現有5家全國性國營電視臺:法國2臺、法國3臺、法國4臺、法國5臺(教育臺)、法國Ô臺(文化交流臺)。25家全國性私營臺,包括法國1臺、法國6臺、CANAL+(收費臺)等。幾十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臺,主要通過ADSL和TNT(數字地面電視)方式播出,另可接收大部分國際衛星電視頻道。TV5和法國國際臺France24是覆蓋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法國電視臺。

法蘭西共和國

歐洲南部地圖

【法國外交和基本政策】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北約成員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經合組織、歐洲議會等重要國際和地區組織總部所在地,同19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駐外機構數量居全球第三。(資料來源:法國外交部)

  外交具有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鮮明特色。在重大外交問題上敢於堅持原則和自身立場。善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多邊機構,積極介入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並努力發揮獨特作用。馬克龍上任以來,外交政策向戴高樂主義傳統回擺,日漸成熟清晰。主要特點有:堅持獨立自主、多邊主義、歐洲振興三大理念,以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捍衛主權獨立、提升國際影響力為三大任務,優先實施大國平衡、歐洲主權、周邊夥伴、多變主義、外交創新戰略,致力於扮演國際平衡者、熱點問題調停者、歐洲振興領軍者角色。

  在多邊層面,以氣候變化、發展援助、全球治理規則等問題為重點,提升話語權。在歐盟層面,全力推進歐洲一體化建設,提出重塑歐盟構想,倡導改革歐元區機制,加快歐盟共同防務建設。在周邊方向,繼續積極介入敘利亞、利比亞、伊朗核等熱點問題,加大軍事打擊“伊斯蘭國”力度,高調推動重啟巴以和平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