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股躺槍“領跌”比股市更嚴厲的風險正在逼近

​來源|風財訊 評論|多面視界(DMviews)

【寫於2020.3.18,更新於3月19日】

最近地產股跌慘了~正巧這兩天是萬科的年報發佈和業績會時節。

看到不少網友評論,類似“中短期地產股被萬科幹廢了。”

原因是萬科平滑業績、減少分紅,把大家對地產的預期帶低了,以後地產估值還會被壓。

在美股第4次熔斷,金融問題層出不窮的環境裡,H股早已受到波及,A股也難獨善其身。

這種時候,罵萬科,不如看到萬科帶來的預警,然後好好思考,要如何在寒冬中“活下來”。

畢竟,可能比股市更嚴重的風險,正在逼近...

地產股躺槍“領跌”比股市更嚴厲的風險正在逼近

(數據截止2020.3.18收盤。不過3.19開盤地產股同樣,全綠)

“妖言”惑及地產股

經歷了4次熔斷,西半球逐漸夜深人靜。

大家的預期一次次被拉低。

3月18日道指期貨跌833.5點,標普500指數期貨跌3.7%,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跌4.5%。到3月19日,美股繼續下跌,標普500指數跌幅擴大至7%,觸發十天以來的第4次熔斷,美股暫停交易15分鐘。

對於剛開市不久的A股和H股,果然,又是跌跌不休的一天。

3月19日開盤,滬指報2719.41點,跌0.34%;深成指報10023.12點,跌0.06%,地產股基本上“全綠不留”。

恆指方面至午間跌幅擴大至5%,內房股領跌,恆大跌超16%,融創跌超12%,萬科碧桂園跌近10%。

低位收盤是大概率的。因為昨天(3月18日),三大指數幾乎都是在全天的低點收盤。萬科A更是收盤跌6.44%,報26.3;萬科企業報24.05,跌11.42%,跌幅遙遙領先,也是罕見了~

在這種大跌之勢,地產股往往既不“獨善其身”,還喜歡出頭帶節奏。

地產股躺槍“領跌”比股市更嚴厲的風險正在逼近

消息面上,不得不提到3月18刷屏的一個消息——美國頭號對沖基金水橋基金鉅虧爆倉。

當時這個傳聞就疑點重重。在歐美人睡得正香的時候,在對面半球的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傳出不同版本的水橋爆倉傳聞,還找不到英文版。

結果深夜,水橋基金創始人就出來闢謠說,“我保證,橋水基金一切安好。”

但不得不說,傳聞力量大,尤其是在消息橫行的中國股市,一下子負面導向傳開。

地產股躺槍“領跌”比股市更嚴厲的風險正在逼近

起初可能是外資主力流出,主要是撤資回國救火。

慢慢國內的股市信心,就連降息降準也不太能穩得住,“08恐慌”襲來,相似的配方、相似的味道——

如果美國國債流動性枯竭,那麼就是美元流動性的危_機,全球金融掀風_險潮。

如果傳導到亞太市場,就會在多個板塊產生連鎖反應,比如出現房價大波動,以及大家更怕的經濟衰退。

當然,我們願意相信國內會有更多的對沖政策出臺,也有能力把握經濟的增長。

但巨浪襲來,怕的還是會哆嗦~

這個預期會傳染到各個板塊,尤其是房地產。因為這是一個民生屬性很強,同時金融屬性(資金密集)也很強的行業。

每一次結構性的金融危_機,都會讓引發“人生疑問三連”——房價會暴跌嗎?房子會貶值嗎?房企會破產嗎?

這才是最近地產股大面積“綠化”的原因。

萬科“預警”

萬科的跌,是受大勢影響;大跌,則是市場還需要消化它的選擇。

“平滑業績、減少分紅”萬科的決策,的確在一些投資者看來,並不是利好信息。

所以3月18日一半的輿論,在質疑萬科的淨利潤增長和派息方案不及預期;

(營收3678.9億元,同比增長23.6%;歸母淨利潤388.7億元,同比增長15.1%,不及30%以上這個預期)

一半輿論則在解讀,萬科如何隱藏利潤。

(預收賬款大增203%、遞延所得稅資產增近100億、計提29.9億存貨減值準備、利息資本化才佔 5%,估計隱藏的利潤至少60億吧~)

雖然萬科很多年都在“隱藏利潤”。

地產股躺槍“領跌”比股市更嚴厲的風險正在逼近

這其實折射出,近幾年萬科的財務風向,即“削峰填谷”的財務處理方式。

很顯然,這種選擇是保守的,甚至可能激起一些負面評價。

最近高盛就將萬科的評級由“中性”降至“沽售”,原因是認為萬科(2202.HK)仍需要多年時間發展才可以彌補核心業務倒退。

考慮到未來幾年銷售額將下滑,目標價由35.1港元下調至32.7港元,較資產淨值折讓約15%。

不過,這除了財務,主要還是因為行業趨勢,以及萬科的業務發展方式——多條腿“站穩為上”。這點,從短期不會分拆物業上市就能看出。

但萬科寧願用“扣分交卷”這種財務處理方式,是為了削弱行業波動的殺傷力。

尤其放在今天這種全球緊張時刻,這種選擇其實會讓企業內外,更安心。

畢竟地產是帶槓桿經營的行業,穩健是必要的。

真要“活下來”的時候到了

風波時,也正是“自省如何看待一家企業,審視怎樣的企業才是具有真實價值”的時候。

多面視界突然想起《巴菲特之道》這本書。

裡面詳細講了巴菲特投資企業的12個堅定原則:

1、企業要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2、企業要有持續穩定的經營歷史;

3、企業商業模式簡單易懂;

4、管理層需要理性;

5、管理層對股東的需要坦誠;

6、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的趨勢;

7、財務:重視淨資產回報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8、財務: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潤至少創造一美元的市值;

9、財務:計算真正的股東盈餘;

10、財務:尋找高利潤率的企業;

11、市場:必須確定企業的市場價值;

12、市場:相對於企業的市場價值,能否用折扣價格購買。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未必在中國就適合,但一定有所借鑑,尤其是在行業洗牌之時、行情迴歸之後。

在當前行情下來看萬科的成績,與其說是一種選擇,不如說是一種預警。

多面視界瞭解到,今年非常多的房企會選擇放慢腳步,維穩為上。

真正需要“活下去“的時候,到了。

對於企業如是,對投資者依然如是。合理調配投資額度在淨收入中的佔比,在受得住的範圍內,才談得上得失博弈,不然只有輸沒有贏。

無法承受損失的,清倉離開,回到現實生活,好好生活,也可以很愉快。

·END·

更多爆料,可聯繫多面君WY_163_S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