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補牢未為晚?甲骨文與亞馬遜、微軟、谷歌的“雲圖之役”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從昔日傲視同群的數據庫王者,到今日持續發力追趕雲計算的小弟,甲骨文和其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拉里·埃裡森,這幾年間似乎還沒完全搞懂到底做錯了什麼。

  眼下,甲骨文公司業績增長乏力,淨利潤呈下滑趨勢,不及市場預期。據3月13日凌晨消息,甲骨文最新發布的2020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甲骨文第三財季總營收為97.96億美元,同比增長2%;淨利潤為25.71億美元,同比下降6%。而去年底,其發佈的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則顯示,期內營收96.14億美元,同比增長1%;淨利潤為23.11億美元,同比下降1%。

  去年起,從鬧得沸沸揚揚的甲骨文的中國區大裁員,到美國西雅圖再裁員;從傳出打算將設備和服務器硬件搬出中國、轉移到馬來西亞生產,到大量增聘員工拓展雲服務;再到最近兩千多名甲骨文員工簽署請願書,反對美國現任總統為連任競選舉行的一次籌款活動……近年來,一向習慣了悶聲發大財的甲骨文公司,卻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3月1日,“國內酒店信息管理解決方案龍頭”石基信息發公告稱,因與甲骨文重大合同即將在5月底到期,對方提出的續約條件與公司平等對待所有客戶的經營理念不符,雙方到期後不再續約,將在短期對公司業績造成衝擊。而這也意味著,與甲骨文公司合作17年之久的合作伙伴選擇了“拆夥”,從合作走向競爭,將在海內外“叫板”甲骨文。

  屋漏兼逢連夜雨。最近,有消息報道稱,甲骨文將在整個歐洲裁員達1300人,波及銷售、業務開發和解決方案工程等三大部門。而且,基於雲計算業務轉型緩慢,甲骨文接下來的業績表現更是疑雲密佈。

  對此,面對輿論風波及合作伙伴的倒戈,讓埃裡森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恐怕就是在甲骨文和谷歌商業糾紛案上手握的Java專利籌碼,以及得到了聯邦政府在最高法院上提供的支持。只是,儘管得到政府關係的庇佑,甲骨文也始終無法掩蓋其當下在產業形勢下的落寞。

  在雲計算市場中,亞馬遜公司一馬當先,微軟、谷歌也在窮追猛趕。而1977年成立、早已走過了“不惑之年”的甲骨文,卻只能想方設法地拼命追。今年2月3日,甲骨文公司表示,已在五個國家增加了新的雲計算數據中心,目標是在2020年底前在全世界擁有36個數據中心,從而跟亞馬遜、微軟等公司搶奪更多的雲計算市場份額。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甲骨文如今或已是“強弩之末”。

  從數據庫王者到雲計算迷弟

  十年前,在傳統PC時代,作為傳統企業軟件巨頭代表的甲骨文公司,以數據庫管理優勢起家,並以有別於IBM等軟硬件捆綁的銷售方式,憑藉著面向企業銷售軟件的差異化模式突圍,坐收市場紅利。

  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紅木灘的跨國企業,1989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憑藉強大銷售能力和定價權,其數據庫市場的份額一度超過50%,2013年就已超越 IBM ,成為僅次於微軟之後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

  由於甲骨文為包括“IBM、美國航空公司、福特”等很多有名的跨國巨頭及各國大企業提供數據庫管理服務,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賺錢的軟件公司之一,巔峰時期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美元。儘管這幾年有些落魄,但在2019年,甲骨文公司在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中仍位列第17位,Interbrand發佈的全球品牌百強榜也排在了第18位。

  而十年後,這個科技領域的佼佼者與行業領頭羊,稍不留神就被對手拋離、遭受市場“白眼”。儘管,甲骨文在商用軟件領域仍擁有巨大優勢,有不計其數的數據庫軟件客戶,但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卻明顯不足。而且,由於決策上失誤,甲骨文錯過雲計算發展機遇,沒有在黃金時期發力,以至於其如今已大幅落後於亞馬遜、微軟、谷歌等科技巨頭。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年前的雲計算服務尚在“搖籃”,而今日的雲計算已成商家必爭之地。而回想亞馬遜 AWS、阿里巴巴等早在 2013 年就開始雲計算業務佈局,甲骨文則直到2016年才宣佈全力進軍雲計算領域。

  在一日千里的科技領域,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那麼,如何快速彌補幾年的差距並迎頭趕上?談何容易。要知道,2016年甲骨文在雲服務方面的收入僅約29億美元,不及 Salesforce雲服務收入的一半。

  而目前,業界對於甲骨文的雲計算業務,依然是“霧裡看花”。因為,自 2018 年 6 月起甲骨文就不再將雲計算營收業績作為單獨業務對外公佈,而是將雲計算與傳統軟件銷售結合起來。不過,這也很容易讓業界解讀為埃裡森在試圖掩蓋甲骨文雲業務方面的“短板”。

  不過,從Canalys公佈的2018年度全球雲計算市場調研報告看來,甲骨文榜上無名,至少說明了甲骨文公司業務已經“掉隊”。另據Gartner的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份額報告顯示,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依次位列全球雲計算業務前三甲,而甲骨文的雲業務則被直接被歸入“其他”。其中,亞馬遜分了一半市場,微軟獲得了13.3%份額,阿里巴巴則不到5%,谷歌、IBM只是個位數,而甲骨文份額則更少。

  對此,2018年雲計算市場調研機構Synergy Research首席分析師也指出,“在雲基礎設施服務中,甲骨文的市場份額只有2%,連行業前十都排不進去,並且市場份額還一直在下滑。”

  而在全員大數據上雲趨勢下的中國戰略市場上的失守,更讓甲骨文無比尷尬。要知道,甲骨文如今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就連其核心業務也持續遭受來自中國友商的巨大沖擊。早在2018年,阿里雲收入就達到了213.6億,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00%,佔據了中國43%市場份額。而同期,甲骨文全球雲服務則僅增長了1%,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直接排到了十名以外。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雲營收從10億級到100億級用了6年,而阿里雲僅4年內就實現單季度營收從10億級別到100億的躍遷。據阿里巴巴2020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8%至1614.56億元,其中阿里雲單季營收達到107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62%。而受益於疫情防控期間日益增長的遠程辦公需求,阿里雲增長還在持續。

  正如數據庫是上一代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一樣,雲計算已被視為未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而甲骨文在雲計算全球前排名上的一再“掉隊”,徒留“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慨嘆。

  2019年10月15日,亞馬遜宣佈其消費者業務永久棄用甲骨文數據庫,將在2019年底完成存儲在近7500個甲骨文數據庫中的75PB的數據遷移工作。這是繼阿里巴巴之後,又一國際巨頭宣佈棄用甲骨文數據庫。更重要的是,埃裡森昔日言論被重重打臉了:“讓我告訴你哪家公司不會離開甲骨文……這家公司就是亞馬遜,他們絕對做不到,不信走著瞧。”

  與此同時,2020年1月,TIOBE 官方最新發布的 1 月編程語言榜單中,Java以18.9%的佔有率繼續蟬聯榜首。而Java在編程語言上的一騎輕塵,也與其母公司甲骨文在雲計算頭部公司的“榜上無名”形成了鮮明對比。

  隨著技術、新材料的發展應用,雲計算遍地開花,就連摩爾定律都顯得過時了。那麼,在以快打快的科技領域,雲計算市場的馬太效應將更加明顯。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雲計算服務產品,雲計算業務市場的競爭也在持續加劇。在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三駕馬車”之外,所剩的市場空間已不多,就更不要說排名在十名以外的甲骨文了。

  如何在雲計算領域快速重塑行業領先地位?甲骨文至今未能給出清晰的答案。不過,留給甲骨文“市場逆襲”的時間和空間其實已經不多。

  棋差一著一步錯過步步錯過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也正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企業管理角度而言,保持競爭優勢與持續發展的勢頭,始終要比重新開局做產業顛覆者“來得容易”。

  在業界看來,有如古化石般固執而特立獨行的甲骨文,在傳統業務市場上的過於自負讓其遲遲不願意改變,而對新型雲計算市場上的一度誤判與錯失先機,也加速了其被對手拉開差距、深陷業績下滑的泥潭。

  一方面,甲骨文犯了很多產業老大都曾犯下的錯誤。

  正如諾基亞、柯達等產業巨頭因誤判大趨勢而落敗一樣,埃裡森也因沒有預見到雲計算的巨大市場潛力而一瀉千里。回想當年,手機行業大哥大諾基亞,因誤判了智能手機市場的排山倒海產業顛覆態勢而落幕;膠捲市場老大柯達,也因沒有很好地正視膠片相機被數碼相機取代的市場趨勢而敗退。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留給了諸多行業巨頭血與淚的教訓。

  回到十多年前,那時候雲計算技術產業尚在萌芽發展階段。不過,還當時科技圈內“雲計算”風潮已經颳起。自從2006年穀歌CEO埃裡克·施密特首次提出“雲計算”一詞以來,硅谷就迅速捲入了“雲端”戰役,很多公司都在“雲計算服務”“秀肌肉”。就連當年還在以賣書聞名於世的亞馬遜同年也推出了雲計算服務“AmazonEC2”。而英特爾、雅虎等公司,也聯手發起一項名為“Open Cirrus”的雲計算研究測試項目。

  可惜,當時的甲骨文CEO埃裡森卻對此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據悉,當亞馬遜雲推出“S3雲存儲、EC2彈性計算服務”時,埃裡森就曾這樣回應到:“我完全搞不懂那幫傢伙在說些什麼,簡直是一派胡扯。這到底是指什麼?省省這種愚蠢的概念吧。”

  儘管趨勢的出現人人可見,但趨勢的認同與接受需要時間。回想當年,除了馬雲以外,BAT陣營的另外兩位老大也曾對雲計算不以為然。在2010年一次IT領袖峰會上,百度李彥宏曾表示,“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而對此,騰訊馬化騰也接著補充說,“我覺得這個事可能你過幾百年、一千年後,到‘阿凡達’那時確實有可能,但現在還是過早了。”不過2013年前後,騰訊雲、百度雲、金山雲、華為雲、青雲、迅達雲等產品紛紛現世,各路科技巨頭已酣然醒來。

  另一方面,後知後覺的甲骨文嚴重低估了雲計算戰略性與推進難度,導致恍然醒悟過來後,其雲計算技術業務推進緩慢。

  毫無疑問,甲骨文在傳統的數據庫業務上賺得滿滿當當。因為數據庫這個產業的最大特點就是,一旦企業選擇使用一個數據庫,其替換和遷移的成本會非常高,因此甲骨文的市場份額穩中有升。而對於雲計算,剛開始時候甲骨文也是認為,雲計算賺得少,還要長期投入。

  習慣了過平穩日子的,肯定不願意、也難以積極姿態進行改變。因為甲骨文傳統業務產品比雲計算產品更賺錢,這也直接導致了當年甲骨文在開拓雲服務產品的時候推進困難。例如,甲骨文的一些銷售人員在推銷雲產品時不夠用心,有時候還會採用捆綁銷售甚至欺騙的手段推銷。

  而且,由於管理層分歧內鬥,甲骨文還出現了高管人才流失、人事動盪。例如,在甲骨文任職22年後選擇辭職的托馬斯·庫裡安,也是因與埃裡森在雲計算戰略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而分道揚鑣,而且,還轉投對手成為谷歌現任雲服務CEO。

  內部糾紛與其在雲計算市場上表現的疲軟,也成為了近年來甲骨文出現大範圍裁員的重要原因。據悉,2019年甲骨文西雅圖團隊的大裁員,就是源於團隊內鬥。因為,那些被裁撤的數百名員工就曾被視為雲計算戰略的未來。

  由此可見,誰都無法100%預判未來,甲骨文在市場戰略上的誤判與取捨,也終不過是一家企業領導者的“看走眼”。那麼,走了彎路,就要繞回來,亡羊補牢尚可。只是,在成王敗寇的今天,面對大幅落後對手的困局,甲骨文和埃裡森團隊將如何力挽狂瀾?

  面對當年種下的“苦果”,甲骨文在戰略上的失誤,也應驗了棋差一著的骨牌效應:一步錯過,步步錯過。

  地域思維與侷限性競爭優勢

  輿論是洪水猛獸。錯失了先機並走了彎路的甲骨文固然可惜,但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輿論失勢,才是比較致命的。而這,也將影響其在雲計算方面在中國這個戰略市場的突破與進一步擴張。

  甲骨文備受媒體狙擊與中國輿論的棒喝,要從大規模的裁員風波說起。

  2019年5月7日,甲骨文召開面向全中國區電話會議,宣佈將對中國區研發中心(CDC)進行裁員。隨後,在北京、深圳、南京、蘇州和上海等地的5個研發中心,要被裁撤約1600人。其中,首批確認裁員約900餘人,超過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7月執行第二批裁員。

  對此,企業基於業務調整或資金開源節流而裁員,無可厚非,何況,這也不是甲骨文公司在中國的首次裁員。據報道,早在2017年,甲骨文北京研發中心就有不低於170人被裁。而且,這次甲骨文的裁人計劃也在全球都在進行,除了中國,還有墨西哥、印度和美國總部。而就業界看來,甲骨文中國區雲計算業務持續失勢,其在北京運營研發中心的成本太大,又無法對公司業務進行有效支撐,這種“壯士斷臂”方式,就企業長期發展及轉型其實是有好處的。

  那麼,2019年的大裁員之所以掀起軒然大波,其實是諸多因素引起的。

  甲骨文裁員的爭議,不但因為這是甲骨文深耕中國市場30年後的重大舉措,而且裁員規模大,還有內部員工表示甲骨文因業績不理想裁員違背原則,以及有甲骨文有意將相關業務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消息,還有N 6等賠償方案。而繼中國區裁員後,甲骨文在西雅圖辦公室解僱了約300名員工,也同樣受到了關注。

  而且,這次大裁員也直接打臉甲骨文。這與2016年埃裡森在發佈會上宣佈全力進軍雲計算領域,聲稱 "亞馬遜獨佔鰲頭的時代將成為過去式"的豪言壯語,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甲骨文老員工認為,公司產品線還在盈利,“正常情況下,如果公司財報連續三年盈利,是不允許裁員的。”還有中國員工打起橫幅表示抗議,“把工作機會留在中國”,“反對甲骨文只要中國市場,不要中國員工”。

  而甲骨文創始人令人震驚的對華言論被翻出,更讓這次中國區大裁員事件進一步發酵。

  2018年10月,埃裡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FOX)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是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競爭對手,不能任由中國培養出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美國與中國的激烈競爭中,我站美國隊。如果我們讓中國的經濟超過我們,如果我們讓中國比我們培養了更多的工程師,如果我們讓中國的科技公司打敗我們的科技公司,不用太久,我們的軍隊就也會被打敗。”

  福克斯的視頻採訪還透露,埃裡森是2016年選舉的大金主,曾與臺灣地區領導人會過面,有“反華急先鋒”綽號。在採訪中,埃裡森還指出,中國“挪用”美國知識產權,為其帶來巨大優勢。中國有非常出色的工程師,他們也開發自己的技術,“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了第二名。”

  對此,2018年公司掌門人的言論與2019年大裁員聯繫起來,很容易讓人感到中國區大裁員的背後動機並不單純,甚至是有著政治性意味裁員的“弦外之音”,畢竟,創始人埃裡森之前在美國也發表過對中美競爭的類似看法。還有消息披露,自1993年以來,埃裡森累計政治捐款就已超過了1000萬美元。而甲骨文CEO卡茨也早在2016年底就加入了現任總統的過渡團隊,還曾是美國政府財政部長和國家安全顧問候選人。

  而且,從埃裡森、卡茨及馬克·赫德等三位甲骨文CEO飛揚跋扈的個性中,也很容易讓人過多聯想。從埃裡森的“不能任由中國培養出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到卡茨“人都是有很多惰性的”,再到馬克·赫德的“地球上效率最低的東西是人類”,甲骨文公司的舵手個個都語出驚人。

  於是,經歷2019年甲骨文大裁員風波後,甲骨文的業績疲軟及其高層的政治取向和過激言論,被持續放大,也讓甲骨文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企業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一方面,甲骨文中國區裁員規模最大,這直接佐證了其在中國的確的業務發展的不順利。在中國,甲骨文既要在辦公軟件方面與金蝶、用友等本土企業競爭,又要在雲計算領域直面來自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的激烈競爭,疲於奔命。

  另一方面,埃裡森過度偏激的言論,也折射出了甲骨文公司相對狹隘的地域性思維,這將產生諸多惡劣影響,例如,會引起中國乃至華人企業的集體牴觸。而這,跟當下全球化經濟及產業共和的大趨勢,顯然是格格不入的,也表現出甲骨文公司在世界範圍內競爭優勢的侷限性。

  而且,甲骨文創始人的這種思維的侷限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放大。今年2月19日,更有2300餘名甲骨文員工簽署請願書,反對美國現任總統即將為2020年連任競選舉行的一次籌款活動。據悉,該籌款活動定於當日在甲骨文老闆埃裡森在南加州的一處房產中舉行。

  競爭的最高境界是合作。企業家的思維格局決定了公司的全球視野,也直接左右著其事業的起落。對此,在雲計算領域眼中落後對手的甲骨文,與其企圖狹隘偏激地牴觸、扼殺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還不如採取合作姿態謀求共贏。

  鐵拳埃裡森“復仇者聯盟”

  與去年5月起鬧得沸沸揚揚的大裁員對比鮮明的是,甲骨文公司雲計算業務負責人在同年10月份表示,作為將雲計算服務推廣到世界各國的積極計劃的一部分,該公司計劃招聘近2000名員工。由此可見,此前的大裁員的價值主要為業務和人員架構調整鋪路,為全面發力雲計算“清理路障”。

  因此,儘管業界對埃裡森的特立獨行感到不可理喻,連對甲骨文的“打法”也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認命的甲骨文已經在行動,不斷髮力謀變謀突破,“雲復仇計劃”早已在路上,儘管前途未卜,但始終是好的開始。

  首先,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甲骨文這家有超過40年曆史的企業正在呼喚雲計算領域的“原力覺醒”。

  儘管目前亞馬遜、谷歌等在雲計算市場裡獨領風騷,但大家不容忽視的是,在硅谷被廣為流傳的“拉里·埃裡森鐵拳”。經過數十年發展,甲骨文已打造出一支令對手望而生畏的銷售團隊。而這支隊伍能迫使企業購買甲骨文產品,即便是這些產品在經濟效益上完全不合理。此前有報道稱,甲骨文銷售員把傳統業務與雲計算服務打包銷售,可見一斑。對此,甲骨文的銷售能力恐怕是亞馬遜、谷歌等公司所不能比擬的。

  與此同時,“技術控”甲骨文的根基與底子也無需置疑。據悉,為了全面支持雲架構,甲骨文公司幾乎重寫了所有軟件產品,並對應用交互進行重新設計,還開發了高性能服務器芯片。無論是從底層芯片到IaaS、PaaS、SaaS,還是行業應用,甲骨文都在以自己“特有的軟件技術專長”翻寫了雲計算方案的各個層面。而且,埃裡森在好幾年前就曾多次強調,現在雲計算仍舊處於早期階段,甲骨文已做好了準備。

  早在2016年,甲骨文公司就宣稱推出業界最全面的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產品,包括比競爭對手最快的解決方案快11.5倍且便宜20%的Bare Metal雲端服務器。而在Oracle雲應用套件基礎上,甲骨文也進一步擴展了SaaS產品系列,增加了新的雲應用,涵蓋銷售、市場、財務、人力資源以及其他業務領域。與此同時,甲骨文還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雲智能應用等方面積極嘗試。

  再者,埃裡森通過鐵腕式“買買買”併購組成的“復仇者聯盟”,將持續提升甲骨文在雲計算版圖上的競爭力。

  與後來者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產業突圍不同,財大氣粗甲骨文采取的是近乎瘋狂的併購式擴張。在甲骨文方面看來,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取勝,把所需的人才、技術、產品吸納進來的簡單粗暴方式最有效。而憑藉著重金併購與資源整合,甲骨文也迅速變成了橫跨 IaaS、PaaS、SaaS的綜合雲服務提供商。要知道,能基於IaaS、PaaS、SaaS三個層面全方位與甲骨文競爭的公司不多,即便是當今雲計算領域領航的亞馬遜。

  自2011年起,甲骨文就在雲計算領域動輒砸進數百億美元的大規模投資併購,讓人咂舌。

  15億美元收購雲服務公司RightNow,19億美元收購人才管理雲服務商Taleo,8.71 億美元收購雲服務公司Eloqua,15億美元收購雲營銷軟件提供商Responsys,4億美元收購科技初創公司BlueKai,53億美元收購酒店行業軟件和雲服務提供商Micros Systems,5億美元收購雲軟件創業公司Ravello Systems,6.63億美元收購了建築工程雲服務提供商 Textura,5.32億美元收購節能數據雲服務公司Opower,93億美元收購雲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NetSuite……

  而僅在2018年,甲骨文就收購了 9 家不同的公司,擴充了其雲產品組合。

  收購Zenedge吸收基於雲計算、人工智能驅動的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收購SparklineData擴大Oracle PaaS服務,收購Vocado吸納以學生為中心、基於雲計算的財務援助解決方案,收購語境智能平臺Grapeshot補充甲骨文數據雲,收購機器學習平臺 DataScience構築數據科學平臺,收購領先的企業雲平臺Iridize用於員工培訓和入職培訓,收購健康科技創業公司goBalto以擴大其健康科學業務部門,收購智能平臺DataFox以增強Oracle雲應用程序,收購SD-WAN供應商Talari Networks則讓甲骨文成為了“第一家SD-WAN 公有云提供商”。

  當然,在佈局雲計算路上,甲骨文曾讓業界譁然的還有,2009 年以 74 億美元“天價”拿下了“日薄西山的公司”Sun,並將Sun的明星軟件資產Java收入麾下。對此,在2015年OOW 大會上,埃裡森解釋到,“自2006年亞馬遜進入雲計算開始,我就在思考如何打贏雲計算這場戰爭。除了要牢牢掌握SaaS應用軟件層外,甲骨文還必須要擁有自己的PaaS平臺層和IaaS基礎設施層,這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硬件系統,而Sun正好為我們提供了最佳選擇。”

  從一些列基於雲計算業務上的併購可以看到,甲骨文極其希望能快速彌補短板、縮小與對手的差距,不過埃裡森顯然“什麼都想要”,IaaS、PaaS、SaaS一個都不能少,而且還把重心放在了SaaS上。不過,這種差異化突圍策略,與其它巨頭的重心放在操作系統上顯然不同,也一度被業界認為是過度押注SaaS“選錯了賽道”。因為,目前全球科技巨頭攻佔雲計算的趨勢是,自己並不生產SaaS,只將成本放在雲計算技術研發上,提供服務與賦能來擴大其在SaaS領域的生態,獲得更多SaaS企業的合作。

  但是,甲骨文祭出的一攬子“復仇計劃”依然讓人猜不透,埃裡森手中到底還有多少讓局外人看不穿的牌,最終這場雲服務大戰鹿死誰手,尚待時間去揭曉。

  雲計算ALL IN與“合縱連橫”

  從一些列併購與策略調整的“絕地反擊”中,可以看到甲骨文正試圖通過轉型來重塑其產業地位,並以“all in雲計算”的姿態重拾在新時代發展的機遇,不成功便成仁。

  只是,甲骨文所做的這一切努力,顯然不是立竿見影那麼簡單。

  於是,一向強硬與我行我素的埃裡森終於考慮到了要與對手的合作。

  要知道,在傳統PC軟件時代,甲骨文和微軟公司可謂“宿敵”,但隨著雲計算市場份額爭奪的加劇,這些年來這兩家公司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敵對,逐漸走向了結盟。而這,也顯然符合“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商業邏輯。

  甲骨文與微軟的合作基礎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時,在Build 2013大會上,微軟就宣佈將與Oracle聯手。而到了2019年6月5日,微軟和甲骨文更宣佈,兩家公司達成了一項協議,將兩家公司的雲計算服務與各自數據中心之間的高速連接相結合,目標是為大企業客戶提供服務,並聯合起來對抗雲計算領導者亞馬遜的網絡服務。

  據悉,這甲骨文、微軟這兩家公司還將展開合作,讓雙方共同的企業客戶以單一用戶名登錄到任何一家公司的服務,並從兩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獲得技術支持。

  對此,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師埃德·安德森表示,這明顯是對亞馬遜網絡服務發起“攻擊”,尤其對甲骨文來說就更是如此。“甲骨文將亞馬遜網絡服務視為該公司在數據庫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這已經不是秘密。”

  而在於微軟聯手“示好”的同時,甲骨文對待雲計算前三甲裡的亞馬遜、谷歌則是“拳腳相向”,而且從未收斂。

  在公開場合,甲骨文不止一次地把矛頭指向亞馬遜。“亞馬遜獨佔鰲頭的時代要成為過去式了。”這個埃裡森在2016年的發話,如今儼然已成為業內的一個梗。2017年初,甲骨文首席執行官馬克·赫德也在一個會議上說,“坦率講,亞馬遜的基礎設施已老舊過時。我們的更先進。”

  而在甲骨文2017年全球大會上,埃裡森更是“炮火連天”,“和甲骨文自治式數據庫相比,亞馬遜AWS運行同樣工作負載的成本要高出5至8倍。”“甲骨文並非杜撰了一些演示來讓亞馬遜看起來很糟糕。”“如果客戶將雲計算服務從亞馬遜轉移到甲骨文,可以保證客戶成本在原來的基礎上下降50%。”

  對於谷歌,甲骨文更是“專找軟柿子捏”。甲骨文在2009年收購Sun、將Java收入旗下後第二年,甲骨文就向谷歌提出了專利侵權訴訟。甲骨文稱,Android平臺違規使用了Java代碼,而在後續的訴訟中更向谷歌提出了高達93億美元的侵權索賠。至今,這個訴訟案已持續了10年,堪稱科技界的世紀訴訟案,而93億美元也是史上最高金額的專利訴訟索賠。

  在過去十年裡,甲骨文與谷歌在這個訴訟案上較量不斷。2010年,甲骨文起訴谷歌索賠80億美元;2012年,加州北區聯邦法院裁定谷歌沒有侵犯Java版權;2014年,甲骨文贏得上訴,案件被髮回重審;2016年,甲骨文提了93億美元的索賠,但法院再次認為谷歌不涉及專利侵權;2018年甲骨文第二次贏得上訴,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判決甲骨文勝訴;2019年底,谷歌獲得了美國最高法院將對此次裁決的複審支持……

  這個對未來軟件開發有重大影響的訴訟案中,甲骨文獲得了聯邦政府、保守派聯盟及其它軟件巨頭的支持,不過,很多科技公司和組織也表達了對谷歌的聲援。業界普遍認為,如果谷歌敗訴,行業中許多現有軟件工程實踐將會經歷全面改革,創新的步伐也將受到拖延。

  谷歌表示,甲骨文提出的天價索賠要求是離譜的,他們是根據美國版權法合理使用Java編程語言,只涉及到3%的接口,而且API軟件接口不該被認為是專利,更何況Android平臺是免費的。谷歌還曾作出聲明稱,“反對像甲骨文這樣的公司,它們的限制性做法可能會扼殺新一代技術開發人員的工作。”谷歌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肯特·沃克也曾指出,“開發人員應該能夠跨平臺創建應用程序,而不是侷限於一家公司的軟件。”

  而甲骨文則堅持認為,雖然Android平臺免費,但谷歌卻從中獲得了巨大經濟收益,包括至少420億美元移動廣告收入。甲骨文還聲稱,“谷歌的勝利將損害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執行版權保護的能力。”

  對此,這個世紀訴訟案孰是孰非自有公論。眼下,甲骨文正不遺餘力,甚至不惜以製造事端的方式努力追趕雲計算的領頭羊,只是,亞馬遜、谷歌等也在不慌不亂地全速擴充雲服務市場。

  整體而言,甲骨文與微軟之所以能實現合作,是基於他們在雲計算領域的共同對手亞馬遜、谷歌。而想法設法打擊谷歌,與此前近乎一攬子的瘋狂併購一起,也可以理解為埃裡森的“合縱連橫”的重要部分。

  巨頭的護城河與科技興亡史

  其實,為了跟對手爭奪雲計算市場,甲骨文公司很早就開始調整產品結構,並大力發展雲應用相關的產品、增加競爭籌碼。無論是歷年的揮金如土的併購,還是戰略上聯手微軟、以專利打壓谷歌,都可以感受到甲骨文在雲計算領域落敗的“心有不甘”。

  只可惜,此前決策上失誤“積怨太深”,以及其在雲計算領域錯失最佳發展時機,也讓其與在同一賽道上的對手差距越來越大。

  世事如棋。無論埃裡森是否願意承認,那個甲骨文可以呼風喚雨的PC互聯網時代早成過去,在步入5G快速通信時代的世界裡,雲時代才是未來。一念之差與雲計算先機失之交臂,是甲骨文公司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科技的發展,其實就是一步產業興衰史。

  迄今,數據依然是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埃裡森曾一度藐視雲計算市場趨勢,是情有可原。甲骨文在過去十年裡,也憑藉其在服務器、數據庫軟件、存儲設備上的優勢,幾乎壟斷了全球商用數據庫系統的市場份額。不過,當雲計算時代來臨之際卻錯失良機,以至於當下雲時代已摧枯拉朽之勢改變世界時,甲骨文沒有趕上這個重要的風口。從產業老大到雲計算小玩家,這種失落是顯而易見的。

  科技史其實就是產業興衰淘汰史。無論是對於初創企業還是行業老大,都是“一視同仁”。因為,業績從來不會說謊。2018年財報顯示,甲骨文的總營收398.31億美元,同比增長僅為6%;淨利潤為38.25億美元,同比減少59%。其中,雲服務和授權支持業務的營收僅為66.72億美元,同比增長僅1%。與之相對的是,2018年亞馬遜雲市場增速為47%。2015至2018年間,阿里雲市場規模更增長了20倍。

  在2018年下半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買入了價值21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但僅幾個月後,2018年四季度伯克希爾就清倉了甲骨文,這也是當季13F表格中披露的唯一全數拋售的股票。對此,以“價值投資”著稱的巴菲特買入股票後普遍長時間持有,這種火速割肉清倉的情況極為罕見。

  面對業界猜疑,巴菲特表示,“拉里·埃裡森做的很好,但我覺得我不太懂甲骨文的業務。尤其考慮到投資IBM的經歷,我覺得我並不太清楚雲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至此,巴菲特大規模投資的3次科技股中,IBM、甲骨文清倉,只有蘋果被評為巴菲特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50年來做出的最好投資決定之一。

  面對亞馬遜、谷歌等對手大幅拋離及投資人冷眼,令甲骨文確幸的,恐怕只有可以持續困擾谷歌的Java專利籌碼,以及聯邦政府等方面的支持。據悉,聯邦政府正在對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展開反壟斷調查,但甲骨文卻不在其中。2019年9月,聯邦和地方調查人員還聯繫甲骨文,要求他們提供信息配合調查谷歌是否違反“反壟斷法”。

  科技巨頭沒有護城河,優勢只是暫時的。

  就科技界而言,舊世界的坍塌,新世界的重塑,起起落落也就幾年間。面對瞬息萬變的技術革新趨勢,要麼借勢快速發展,要麼落後走向衰亡。就甲骨文等一些產業根基深、實力雄厚的企業而言,其最大的危機不是同時期的競爭宿敵的顛覆,而是來自產業新技術趨勢的快速變化。

  技術的快速迭代,始終是科技公司揮之不去的“夢魘”。很多時候,行業巨頭們的“護城河”看似很深,其實也很淺。例如,讓諾基亞手機跌落神壇的不是摩托羅拉、三星等對手,而是抓住了智能手機浪潮迅速崛起的“手機門外漢”喬布斯的蘋果公司。甲骨文當下的困境,和諾基亞、摩托羅拉、IBM等極為相似:他們都曾戰勝了產業內主要競爭對手,並以為可以一往無前,但卻無一例外地輸給了時代趨勢。

  而且,行業巨頭的落敗也往往不是暴風驟雨式的,而是來自溫水煮青蛙般的蛻變。

  相比於國內盛行“996工作制”的互聯網公司而言,甲骨文等跨國企業有著獨特的人文關懷與員工福利。在業界,甲骨文北京公司還有“西二旗養老院”之稱:工作壓力不大,彈性辦公,上下班不打卡,工作環境優越,員工擁有15到20天年假。十年前,最頂尖的985人才多爭破頭要去外企,不夠優秀的才會選擇中國企業。但是,就在這種長期無比優越寬鬆的工作氛圍下,甲骨文業績卻遭遇了滑鐵盧,以及2019年的大裁員,雲計算市場上的步履蹣跚。

  科技行業還遵循“馬太效應”,產業主動權只會集中在少數幾個頭部玩家中,而這也正是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嚴重落後的最尷尬處境。

  無論埃裡森是否願意承認,甲骨文的巔峰時期早已是“明日黃花”,擺在其面前的是要以變應鉅變。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3/4數據庫都會在雲上運行。換言之,甲骨文曾深耕的數據庫領域市場容量,將會被不斷壓縮。不過,可能令埃裡森一直疑惑的是,當年不懂技術的馬雲,是怎樣洞察到雲計算的巨大潛力的?

  或者,一代企業家使命完成,下一代企業家接棒,冥冥中自有命數。

  變局之下:剩者為王萬物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今,儘管全速前進卻陷入雲計算市場泥潭的甲骨文,各種輿論上的質疑與口水仗在所難免。當然,在這種近乎“牆倒眾人推”的責難也實為不必。畢竟,在軟件產業乃至科技界都仍是舉足輕重的甲骨文,更多是在動態調整罷了。

  不過,甲骨文的生存現狀,也帶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對外,甲骨文固然要打好“合縱連橫”的組合拳,不斷彌補不足,追趕已被人捷足先登的雲計算市場;對內,甲骨文方面也是時候反省內因,例如,在企業文化及領導人思維方面尋求改變。否則,不能與時俱進的甲骨文公司真會被時代洪流所吞沒,淪為古文明裡的“甲骨文”。

  大企業往往會有“大企業病”,因此業務要轉型,思維要改變,文化也要適時調整。

  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的“老馬失蹄”,其創始人埃裡森難辭其咎。無比自負的埃裡森一手打造的“好勇鬥狠”的企業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過去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上的有利部署。例如,對於亞馬遜、微軟及谷歌雲等平臺的合作,埃裡森一直持反對態度。由於意見分歧,也導致了其與備受讚譽的甲骨文“二把手”及雲業務背後設計者庫裡安的離開。這樣一來,埃裡森不但失去了相伴他20多年的公司“二把手”,還讓庫裡安成為谷歌雲總裁站到了“對立面”。

  而在業界看來,此前離職的甲骨文“二把手”已多到可以成立俱樂部了。“硬邦邦”的甲骨文,也是時候呼喚“柔性文化”了。也正如管理學家詹姆斯·柯林斯所說的,CEO應該要造鐘,而不是報時。

  例如,Facebook(臉書)的改變,可以給埃裡森作參考。由於扎克伯格挖到了谷歌副總裁雪莉·桑德伯格,不但扭轉了臉書公司文化與產品的問題,還幫助臉書扭虧為盈。而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對微軟的成功改造,也是基於產業合作共贏的思維。那麼,對此,甲骨文是否可以像臉書和微軟那樣請外援,讓埃裡森的鐵拳稍微消停一下?

  據悉,曾經的甲骨文“二把手”庫裡安,早早就認為甲骨文應適當放棄某些戰場,甚至和亞馬遜這樣的對手合作,專注雲服務中的軟件領域。而隨後甲骨文對一系列軟件廠商的收購,也確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埃裡森卻說“我全都要”,最後導致了甲骨文在雲計算三個戰場上全面部署,疲於奔命“吃力不討好”。儘管最後,埃裡森還是選擇跟微軟合作了,但這種合作共贏的氣度還是來得晚了些。

  近年來,甲骨文等外資巨頭在中國市場的大規模撤退或撤離,也投射出中國勢力的崛起壯大,呈現“國進洋退”的產業趨勢。

  在互聯網領域,2010年穀歌搜索業務就退出了中國市場,2016年優步中國也將中國的業務賣給了滴滴,2019年亞馬遜就停止了“為亞馬遜中國網站的第三方賣家提供服務”。在零售領域,日本永旺集團、泰國卜蜂蓮花、美國沃爾瑪等因經營虧損頻頻關店,瑪莎百貨、樂天瑪特、梅西百貨等國際零售巨頭紛紛撤出中國市場,以及來自中國企業對外資的瘋狂收割:蘇寧接管家樂福中國業務,物美併購麥德龍中國……在服飾領域,Forever 21、New Look、Old

  Navy等一大批時尚品牌也相繼退出中國市場。

  而就雲計算領域而言,一方面是曾在中國市場所向披靡的美國科技巨頭甲骨文,公司業績萎縮被擠到市場邊緣、業務轉戰到其他國家。另一方面是曾是甲骨文的老客戶揭竿而起,來自中國互聯網巨頭不但“去IOE化”,還通過技術競爭力提升並不斷髮力,在雲計算浪潮中搶走了甲骨文的大部分中國市場。

  這裡面,有來自國人意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還有中國企業實力的壯大。國人不再迷信外資企業品牌,外企中國光環的逐漸消失,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外企對其中國團隊缺乏信任及不授權等諸多問題,也加深了其“水土不服”,倉皇北顧。

  就甲骨文而言,面對過去的戰略失誤,作為在數據庫行業發展了幾十年的老牌企業再轉戰雲計算,始終是“船大不好掉頭”。在業界看來,儘管甲骨文面對其在雲計算市場上的大幅落後不以為然,但業績卻說明了一切。

  就公開的財報看來,甲骨文目前營收業務核心已經在雲服務和授權支持業務上,佔總營收比重超過 70%,但其在雲服務業務上的增長速度要遠遠落後其它科技巨頭。

  那麼,一家昔日的軟件巨頭,如何在新時代裡逆襲、重新崛起?這是一個有趣卻又有點沉重的命題。

  當然,中國作為一個全球矚目的主戰場,有著最大的消費市場和市場潛力,始終是兵家必爭之地。正如“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一樣,國際巨頭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中國市場。以谷歌為例,儘管在十年前就宣佈退出中國市場,但眼下安裝了谷歌安卓系統的手機、電腦等產品比比皆是,谷歌的廣告業務也賺得盆滿缽滿。谷歌等很多跨國巨頭,其實從未曾在國人的生活裡遠去,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在中國市場繼續吸金罷了。

  因此,無論是外企對中國區業務的拱手相讓,還是暫時撤離中國,又換著是改頭換臉的捲土重來,中國企業也不應該放鬆警惕,當更加爭氣、自立自強,趁機再下一城。

  畢竟,負重前行,這是一個剩者為王的大時代。

  世事紛繁,商界硝煙四起,這方唱罷那方登場。

  是非成敗轉頭空?背水一戰的甲骨文會成功逆襲再續前緣嗎?已“步入中年”的甲骨文還能繼續折騰嗎?亡羊補牢未為晚?或者,時間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不過,當下商業競爭的主流趨勢,不是要鬥個你死我活,而是謀求合作共贏。這一點,始終值得甲骨文掌門人及更多的企業家去仔細掂量。

  消滅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變成你的朋友。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劉永煊,品牌營銷策劃人,自由撰稿人,資深公共關係行業人士,深諳品牌診斷、市場營銷與公關傳播之道,對家電、IT、快速消費品、互聯網、汽車、遊戲、電商等行業的品牌與市場推廣有深入研究及多年實戰經驗,曾服務國內外眾多500強客戶,歡迎交流與約稿。

  個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Yongxuanliu2010,郵箱:[email protected],微信公眾號:Shangzhancq,自媒體號:商戰春秋(僅進駐“網易、搜狐、鳳凰、一點資訊、騰訊、天天快報”新聞客戶端,其它平臺如有疑似賬號均為假冒);劉永煊(頭條號、百家號、大魚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