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是達爾文生物進化還是有效防控?英國又將何去何從?

英國群體免疫是達爾文生物進化還是有效防控?英國又將何去何從?

英國疫情

前幾天英國政府宣佈新冠防疫策略的時候,似乎是在說他們要採取一個新的“群體免疫”策略,只重點照顧老人,讓其他人慢慢感染,最終到60%的人口感染後痊癒,來阻止流行。

現在英國衛生部長Matt Hancock站出來澄清說,這是個溝通失誤,英國的防疫策略並不是“群體免疫”。官網上的正式計劃書也沒有提這個東西。(點擊原文可看計劃書。需要掛VPN) “群體免疫”理論上是個好事情,但它通常是依靠疫苗來實現的。要是靠放任大家感染去得到群體免疫,怎麼看代價都太大了。根據正式文件來看,這也確實不是英國想幹的事情。60%感染是個可能的結果,但它不是目標。 任何國家的醫療資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突然曝發性成長的病患和疑似病患的巨量湧入,遑論醫院的交叉感染和環境汙染。目前英國政策,是儘可能將傳播過程向後延遲,把發病速率降低,把病例的曲線“壓平”,從而給醫院贏得時間。

英國群體免疫是達爾文生物進化還是有效防控?英國又將何去何從?


醫院不接輕症,把疫情向夏天推,讓醫院壓力最小化,全力救治重症。


什麼是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個病毒最終要如何消滅?
這個判斷基於以下4個現實情況:
1)在“大流行病”的背景下,不可能所有國家都採取封鎖隔絕的方式來消滅疫情,這個疫情有很大可能會反覆爆發,撲滅03 SARS的方法已經不適用。
2)這個病毒的高風險人群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他們的死亡率遠高於健康年輕人的死亡率。
3)這個病毒不侵入細胞核,不會造成如艾滋或乙肝那樣躲進基因裡的情況。
4)疫苗的研製存在不確定性,何時能研製出來,現在誰也說不準。
那麼,一個公共決策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疫苗出現之前,如何儘可能保障高風險人群的生命?

大多數人支持的方式是,每次疫情爆發,就採取隔離治療感染者,追蹤隔離所有親密接觸者,以防止疫情擴散。
這看似合乎公共決策倫理,但是,細想一下,它有很大的倫理缺陷。 在一個會反覆爆發的疫情面前,這樣的決策,等於一次次將低風險人群和高風險人群置於相同的危險境地。低風險人群和高風險人群有同等的機會接觸到病毒,不能夠減少高風險人群生命的損失。
這才是某種意義上的“自然選擇”,只是把選擇的過程切分成很多輪的疫情來襲,分批消化。
這真的合乎道德嗎? 那麼,另一個公共決策的思路是什麼呢?
基於2)和3),如果想要給高風險人群一個更高的生存機會,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讓低風險的人群感染產生抗體,為高風險人群形成一道抗體壁壘。即使疫情反覆來襲,高風險人群因為這個壁壘而提高了生存機會。 這同樣涉及一個公共倫理問題,我們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存機會,讓大多數的年輕人去冒險染病獲得抗體。
這樣的犧牲符合倫理嗎?
英國做出改變?
英國政府的防疫策略在首相約翰遜發表了那次關於“群體免疫”的講話一天之後就又發生了改變,
宣佈將從下週開始禁止大規模集會,這大概是因為很多英國民間組織已經在自發地這麼做了。

英國群體免疫是達爾文生物進化還是有效防控?英國又將何去何從?


英國科學家們給出了和我們完全相反的防控建議。比如,他們認為既然已經防不住了,那就不如干脆改變策略,不再把工作重點放在防止疫情擴散上,而是轉入下一階段,即主要以減少損失為主,耐心等待以下兩件事的發生:第一,期待專門針對新冠的特效藥或者疫苗能夠儘快研製出來;第二,期待有越來越多的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夠通過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免疫力,從而建立起一道群體免疫屏障,保護那些最危險的老弱病殘。 由於各國科學家掌握的信息不同,我們所能做的最大期待就是疫苗的早日研製! 而

軍隊成功研究重組疫苗或許是重大利好消息!

英國群體免疫是達爾文生物進化還是有效防控?英國又將何去何從?

疫苗能用還需多長時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即使特事特辦,疫苗還得經過幾期的臨床試驗,包括臨床一期、臨床二期、臨床三期。1、一期要做安全性試驗,最短也要不少於20天;2、二期是測試疫苗集中的程序等手續,大概要兩百到三百人,等招募完成,最短需要一個月的時間;3、三期是評估疫苗的有效性,如果病人發病率比較高的話,需要的樣本量會少一些,評價這樣一個效果,最短也要三個月到五個月不等。也就是說,如果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最後得出結論,

疫苗有效的話,最短估計也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所以想要去英國留學或者已經在英國留學的朋友們不必擔心,英國不會放任大家不管的!

疫情期間也要一起學習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