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建築是流動的史書,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題記

什麼房子值1.5個億?

電視劇《安家》裡的上海老洋房——龔家花園。

除了龔家花園,在《安家》裡還出現了應公館、思南公館、嚴家花園、武康大樓、丁香花園等上海老洋房,每棟都價值不菲。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安家》龔家花園

老洋房為什麼這麼貴?

除了設計和地段的稀缺性之外,還有一點就是歷史價值。上海老洋房大多是百年別墅住宅,原主人非富即貴,可以說在每棟老洋房背後都有一段段傳奇故事。百年風雲變幻,老洋房見證了上海的歷史變遷與萬般風情,已經成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符號。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上海老洋房

所以,想要深入認識上海,那要先了解老洋房。我們就以先鋒建築師鄔達克和賚安的代表作品為例,從老洋房的歷史溯源、建築風格、建築功能、傳奇故事、歷史價值等五個方面一同探尋上海老洋房的前世今生吧。


1.歷史溯源:上海接納了他們,他們也成就了上海

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外國傳教士和商人紛紛來上海,在外灘建起了一批“券廊式”的洋房,這便是上海老洋房的雛形。19世紀末,專供居住的花園住宅在上海出現。20世紀20、30年代,上海建築行業進入繁榮時期,各種西方建築風格的花園洋房層出不窮。現存的上海老洋房,大多建於這段時間。

說起老洋房的歷史,有兩個人的名字是一定繞不開的。一個就是匈牙利建築師,電視劇《安家》裡提到的龔家花園設計師——拉斯洛·鄔達克。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拉斯洛·鄔達克

鄔達克自身的經歷很傳奇。他是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畢業於匈牙利皇家聖約瑟夫理工大學建築系,後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幸被俘,還摔傷了腿導致終生殘疾。一個偶然機會,他從轉移戰俘的列車上跳車逃亡,一路輾轉來到上海。

1918年的上海是唯一不用身份證件就可居留工作的城市,而且正逢開埠之後的高速發展時期,上海不僅接納了鄔達克,還為他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鄔達克先是在美國人開的建築公司克利洋行裡做助手,1925年建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隨後逐漸發展成為上海最有名望、最活躍的建築師。

在旅居上海的29年裡,鄔達克設計完成了一百多處建築,其中三分之一成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1947年,世事動盪,鄔達克攜妻子離開了上海。鄔達克給上海留下了價值連城的建築瑰寶,上海也成就了偉大建築師鄔達克。

當然,鄔達克並不能完全代表近代上海建築的所有成就。還有一個與鄔達克齊名的建築師,那就是亞歷山大·賚安。他的低調令他如今的知名度遠遠不如鄔達克,但他的建築才情和作品與鄔達克不相上下。

賚安是一名法國建築師,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也參加過一戰,因負傷獲得嘉獎。1920年,賚安在朋友的推薦下來上海工作,那時的鄔達克剛在上海生活了不到2年。1924年,賚安與人合開賚安洋行,逐步發展成為活躍於法租界、影響最大的法籍建築設計公司。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亞歷山大·賚安

和鄔達克一樣,賚安給上海留下了很多優秀歷史建築。

他曾經自豪地稱自己是“上海人”,因為他將畢生所學和所愛都給了這座城市。1942年,賚安洋行正式結束營業。1946年,賚安離開上海,再也沒有回來,他的生死至今是個謎。

賚安的作品集中在法租界,以居住、文化建築居多,他一直不遺餘力地追求新的建築風格。賚安和鄔達克,如同夜空中最閃亮的雙子星,共同掀開了上海近代建築的美麗篇章,也促進了中國近現代建築的發展。


2.老洋房建築風格:超越精緻美學,不斷變化、創新

老洋房的建築風格百變多樣、中西融合。如果你到新華路一帶走走,你會發現這裡的建築集合了法國古典宮廷式、英國鄉村別墅式、意大利地中海式,還有美國、荷蘭、西班牙、挪威等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真可謂是“外國弄堂”。仔細瞧瞧,你還會發現不少老洋房帶有中式建築細節,打造出中西融合的建築風格。

按照時間序列來說,

老洋房經歷了早期的文藝復興風格、中期的裝飾藝術風格到晚期的現代主義風格,不僅契合了上海追新求異的社會風尚,還承載了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所具有的中西融合、開放包容的精神內核。

(1)早期:以巴洛克、文藝復興風格為主,外觀精美、細節華麗、西方情懷濃郁

① 武康大樓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武康大樓

作為鄔達克的成名作,武康大樓建於1924年,位於徐匯淮海中路1850號,對面就是宋慶齡故居,最早被叫做“東美特大樓”或“諾曼底公寓”。武康大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也是世界上僅存的3棟船型建築之一。從遠處看,它就像一艘破浪而來的輪船,又像小一號的紐約熨斗大樓,是這個路口最引人矚目的路標。它的外觀是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底樓是老歐洲的騎樓樣式,還有西方常見的拱券外廊。

② 孫科別墅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孫科別墅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孫科別墅室內

鄔達克自己是有西班牙情懷的,早期審美也偏向西班牙風格。孫科別墅位於長寧區番禺路60號,原是鄔達克給自己設計的家。當時孫中山的兒子孫科特別喜愛這兒,而孫科曾幫助鄔達克在上海立足,鄔達克十分感恩,就把它轉讓給了孫科。

孫科別墅處處顯示出鄔達克對“家”的用心:貝殼拱門、尖券門廊、螺旋立柱、魚鱗狀的外牆飾紋、呈八角形和圓形的轉角廂房、大大的落地窗…這些都是鄔達克精心設計的。

因地制宜是他的建築理念,所以他設計的每個房子都是獨一無二、與不可複製的。

③ 法國總會

法國人賚安,早期建築作品主要是法式古典主義風格。比如,1925年由賚安洋行設計的法國總會,位於茂名路58號,外觀是典型的法國文藝復興風格,底層為仿粗石拱券門、窗,二樓兩側為愛奧尼式柱廊,室內則為裝飾藝術派。1989年新建的花園飯店,將其作為裙房。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法國總會(現花園飯店裙房)

(2)中期:以裝飾藝術主義為主,垂直線條、幾何造型、色彩明亮,強調建築功能性

① 培文公寓

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通常帶有幾何圖案、線形裝飾條,外觀簡約,色彩明亮,強調建築功能性,一般被視為早期的現代主義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賚安洋行設計的公寓建築,比如淮海中路的培文公寓。

1930年賚安洋行設計的培文公寓,牆面是清水紅磚,建築中部帶有線形裝飾條,制高點是一個旗杆,以旗杆為中心周邊建築層層“跌落”, 這種大樓退縮輪廓的線條正是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培文公寓

② 國際飯店

國際飯店建成於1934年,坐落在南京西路黃河路口,是鄔達克在上海最出名的傑作。國際飯店外形仿照美國早期的摩天大樓,外立面採用直線條,為現代主義風格與裝飾藝術派風格混搭,給人簡潔、流暢、高聳的感覺。

國際飯店共24層,地下2層,地上22層,15層以上逐層收進呈階梯狀的塔樓是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造型,底層至3層鑲貼黑花崗岩,晶瑩透亮,4層以上鑲貼棕色面磚,端莊典雅。在第2、3層和14層鑲貼巨型圓角玻璃,體現出強烈的通透感和現代感。玻璃幕牆在當時尚無先例。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國際飯店

國際飯店建成後,成為遠東第一高樓,長達半個世紀之久。據說,當時的貝聿銘還是個小孩,他看到國際飯店後立志要做一名建築師。

(3)晚期:以現代主義風格為主,外觀簡潔、少裝飾、線條流暢、中西融合

① 淮海公寓

不論是鄔達克還是賚安,後期的建築作品風格日趨一致,設計出更多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比如,位於淮海中路的淮海公寓,建造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看起來和我們現在的公寓沒什麼差別,外牆簡潔,線條流暢,沒有多餘的裝飾。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淮海公寓

② 綠房子

談起鄔達克,不能不提他在上海的最後經典之作,也是我最喜愛的一件作品——綠房子。

這座現代主義風格的私人別墅,竣工於1938年,位於銅仁路西側、北京西路口。房子外牆大量使用綠色釉面磚,因此得名“綠房子”。 原主人吳同文是做軍用顏料起家的商人,綠色是他最愛的顏色。在他眼裡,綠色是幸運、幸福的顏色。

綠房子所在地段面積不大,形狀不規則,為了增加使用面積,鄔達克設計了四層,一層有舞廳、彈子房和酒吧間,二層是餐廳、起居室和陽光房,三層和四層是臥室套房,室外有花園和網球場,不僅滿足主人居住空間需求,還能滿足其社交和娛樂需求。綠房子各層均有朝南的寬敞露臺,猶如輪船上的甲板,所以也有“船型房”之稱。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綠房子

綠房子是上海20世紀30年代非常有代表性的現代派建築,曾被稱之為“遠東第一豪宅”。鄔達克最得意的作品便是這座綠房子,很少誇海口的他曾對房子主人吳同文拍胸脯保證:

“我可以保證,即使再過50年,這幢房子的現代感仍是超前的,哪怕再過100年,我相信它仍不會過時!它應該屬於經典之列。”

除了清新雅緻的外牆,綠房子的精妙之處還在於鄔達克獨特的設計理念:沒有稜角,全是曲線。弧線設計的廊梯、吊頂,荷葉型的木製電梯廂,與綠房子的弧形外觀相呼應。

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取法自然。鄔達克的建築想法或許受到了巴塞羅那高迪的啟示。

此外,房子內部設施都是超前的,都是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材料,現在看來也不過時。綠房子不僅是上海第一個安裝電梯的私人住宅,室內還設計了先進的冷暖氣系統,甚至備有一套發電裝置。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綠房子樓梯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綠房子電梯


3.老洋房建築功能:螺獅殼裡做道場

上海話中有一句諺語,叫做“螺螄殼裡做道場”,意思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螺獅殼裡做道場”是一種常見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築師們除了要考慮設計的可觀賞性,還要考慮因地制宜的實用功能。

① 武康大樓

再說說武康大樓,其獨特的造型並不是什麼新潮。因為,夾在兩條路之間的狹窄地塊呈30°角,設計成A字形,完全是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大樓有八層,63個套間,30多個傭人住房,底層一樓是商鋪,鄔達克細心地在臨街一面設計了長廊,既可以供行人走路,也可以遮風擋雨。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武康大樓

② 麥琪公寓

賚安同樣如此,他並不滿足於建築外觀的現代性,而是致力於利用設計帶動生活的現代化。比如復興西路24號的麥琪公寓,這座1935年內建成的公寓共有10層、40米高,但佔地面積僅220平方米。由於地處轉角,整個建築巧妙設計成扇形,加上有弧度的立面,敞開式的陽臺,淡橙色的外牆與周邊融合,倒也並不顯得侷促。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麥琪公寓

公寓底層有車庫、花園,室內配備電梯和暖氣,電梯間旁設有鍋爐房和垃圾房。戶型多種多樣,有“一梯兩戶”,有“一梯一戶”,還有躍層設計。每戶的廚房間帶有備餐室,傭人房帶有衛生間,輔助樓梯與傭人房直接連通。從底層大廳到每家每戶的廚房、衛生間,都可以直接採光,大大提升了居住空間的品質和舒適性。


4.老洋房傳奇故事:建築不是大的宏觀概念,是可以觸摸到的點滴細節

除了老洋房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功能,我們還能聆聽老洋房背後舊時光裡那一段段傳奇故事。這些故事讓老洋房不再冷冰冰,而是多了些家和愛的氣息。

① 劉家花園

鉅鹿路上的劉家花園,是鄔達克的又一傑作。劉家花園的原主人叫劉吉生,是20年代有名的“煤炭大王”。在納妾不足為奇的民國時代,劉吉生是一股清流,終身只愛他青馬竹馬的妻子陳定貞。他在愛妻40歲生日時,送了這座4000平方米的花園別墅作為禮物。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劉家花園

這座別墅最出名的地方便是“愛神花園”。在藤蘿疊翠的優雅花園中央有一個噴泉,叫做普緒赫噴泉。這是鄔達克受名畫《普緒赫洗浴》的影響而設計的。這座噴泉,象徵愛情。鄔達克多年來的夢想,就是用普緒赫的故事來創造一個庭園建築樣式的範本。在劉吉生夫婦的花園裡,他的願望達成了。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普緒赫噴泉

劉家花園別墅是文藝復興主義的古典花園住宅,典雅氣派、又富有浪漫氣息。仔細看樓梯的鑄鐵欄杆,你會發現裡邊藏有KSL三個字母,這是妻子陳定貞用心為丈夫劉吉生設計的,是他外文名字(Kyih-Sung Lieu)的縮寫。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KSL字母

後來劉吉生攜妻移居香港,他的哥哥劉鴻生捐出了這棟別墅,這裡便成為了上海市作家協會的大本營。

② 綠房子

前面介紹了綠房子的建築風格,再來說說綠房子背後的傳奇故事。房子原主人吳同文也有一段傳奇人生。他本是個棄嬰,被吳家領養,因能說會道,長得俊俏,娶了蘇州顏料大亨貝潤生的女兒,一舉成為顏料行業的領軍人物,後來又娶了二房夫人。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綠房子外觀

吳同文找鄔達克設計房子。他提出一個要求:兩房不和,在保證舒適的前提下,儘量減少來往。曾經,處於同樣的目的,達芬奇為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設計了香波堡的“雙螺旋樓梯”。而鄔達克直接是在室內安裝了電梯,一個太太坐電梯,一個太太走樓梯,減少碰面。而且,他還給每層樓都設計了一個幾乎360度的陽光房,不出戶就可曬太陽,減少外出相遇。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綠房子室內陽臺

多年後,大夫人離開了綠房子,和孩子一起生活。而吳同文和如夫人,一直生活在這裡,直到遭遇變故,兩人在房間裡一同赴死。臨死之時,他們的身體是緊緊靠在一起的。

昔日的主人離開了,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了它新的主人。綠房子成了上海城市發展規劃的總參謀部,一棟房子與城市未來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③ 阿麥倫公寓

外國遊客來上海常常會去參觀一座公寓。那就是阿麥倫(Amyron)公寓。這裡也有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主角是賚安與他的妻子安娜。1941年,賚安完成了對他來說最特別的一個作品:阿麥倫公寓。這座現代建築風格的建築是賚安送給新婚妻子的禮物。Amyron,是希伯來語,字面意思是“我的國家是一首歌”。賚安給這個公寓取名“Amyron”,是因為安娜是猶太人,賚安在向安娜表示他的感情。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阿麥倫公寓

1942年,賚安因為跟安娜的婚姻,被法國維西政府剝奪了國籍、沒收了護照和在法國的財產。而猶太人安娜,早在1939年就被當時的蘇聯政府剝奪了波蘭國籍。所以,1942年,賚安和安娜都成了無國籍人士。但幸運的是,上海是個寬容的城市,接納了他們,讓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在阿麥倫公寓樓梯欄杆和底樓門廳的水磨石地上都有英文字母“

AL”,這是賚安(Alexandre Leonard)和安娜(Anna Leontiev)兩人名字的首字母。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AL字母


5.老洋房歷史價值:記憶、傳承與新生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一個城市的前進,是要有記憶的。這些記憶讓整個上海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老洋房就像一個老者,佇立在歷史長河中,靜靜訴說這個時代記憶深處的故事。

百年前,開放、包容、創新就是上海的城市性格。

開放,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接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包容,給不同的文化存在和生長的空間;創新,立足上海,中西融合,形成我們自己的富有鮮明個性的新文化。

而這正是上海文化的精神內核。

鄔達克、賚安以及當時活躍在上海的一大批國內外建築師,共同構築了上海留存至今的建築樣貌和建築文化。他們在上海留下的建築既有住宅、醫院,也有教堂、別墅,既有商業大樓,也有劇場影院;建築風格從早期的文藝復興風格、中期的裝飾主義風格,到後期是現代主義風格。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建築作品深刻融入了上海的文化記憶,成為上海城市歷史的有形載體。

記住這些淡出歷史的建築師們,就如同擁有一把鑰匙,引發人們關注並思考老建築保護與城市發展、歷史與未來的關係。城市在朝前發展,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如今,這些老洋房被賦予了新生命,有了新時代的價值和新的主人,就像劉家花園成了上海作協的根據地,綠房子成了上海城市規劃院的辦公地點,原法國總會成了花園飯店的裙房……

老洋房舊的故事還未結束,而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上海老洋房|旅居上海,先鋒建築大師,鄔達克和賚安的建築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