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更是人才濟濟,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近20年從甘肅高校走出的院士。(內容無先後排名)

接上篇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19.張人禾,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2年7月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理系。氣象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副校長。

張人禾主要學術貢獻包括:揭示了厄爾尼諾通過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影響東亞季風的機理,提出了熱帶海氣耦合波、海洋非線性溫度平流、熱帶太平洋異常風等因素在厄爾尼諾發生和演變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季風通過低層水汽輸送和高層南亞高壓影響東亞季風的兩種途徑,提出了土壤溼度影響東亞季風的機理,指出青藏高原低渦風場和環境風場與潛熱加熱的相互作用是導致低渦東移的重要原因,提出了青藏高原上空臭氧變化在高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利用海洋Argo資料有效改進了中國短期氣候業務預測技巧。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20.王銳: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3年5月25日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藥物化學與多肽藥物專家。1978年,王銳考入蘭州大學,1988年獲博士學位(蘭州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聯合培養),蘭州大學和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博士後。

王銳長期圍繞制約多肽新藥創制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5件,申請國際專利PCT 4件,多項技術用於多肽新藥研發與生產,獲中國專利獎。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4項、國際學術獎勵3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21.嶽建民:中國科學院院士

1962年5月出生於陝西省彬縣,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0年嶽建民考入蘭州大學化學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嶽建民以傳統功效、分子生源合成途徑和化學結構為導向,對150多種重要藥用植物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化學和生物活性研究,發現了800多個新天然化合物,包括大量新骨架類型和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闡明瞭相關藥用植物資源的化學成分和藥效物質基礎。提出了一批新骨架天然分子的生源合成路線,並通過化學合成和轉化對部分生源路線進行了驗證。對系列重要生物活性分子進行結構優化和構效關係研究,發現了多個藥物先導和藥物候選。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22.種康: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62年4月出生於陝西省合陽縣,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1984年種康本科畢業於蘭州大學,1988年獲得蘭州大學碩士學位。

種康發現小麥感知春化信號的分子網絡,揭示了春化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修飾的感知機制與開花調控模式。發現水稻低溫感受器,揭示了細胞膜蛋白複合物感受低溫機制與信號轉導途徑,證明在人工馴化中基因介導的耐寒性起源於中國野生稻的分子遺傳變異模式。闡明瞭獨腳金內酯和甾醇類激素等調控水稻側芽分化及葉傾角形成的分子細胞新機制。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23.陳化蘭: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1969年3月出生於甘肅省白銀市,1987年考入甘肅農業大學獸醫系。動物傳染病及預防獸醫學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4年以來,陳化蘭一直從事禽流感及豬流感相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先後主持國家“攻關”、“863”、“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20多項。

現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兼),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農業農村部動物流感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院士(四)

24.張錦:中國科學院院士

男,1969年12月生,籍貫寧夏同心。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畢業於蘭州大學

主要研究方向為利用化學氣相沉積、SPM納米結構加工以及化學組裝等手段,發展面向未來器件的新結構和新材料,強調一維材料的控制性生長和結構調控。


截止這篇的6位院士,甘肅高校20年走出的24位院士就整理羅列完了,感謝各位讀者朋友的支持!

我是 ,創作不易,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瞭解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